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人物 > 中国慈善家
张謇的“慈善理想国”
价值中国推荐 2017-05-04 17:36 中国慈善家2017年第3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在张謇的理想国中,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人人幸福三者缺一不可

  流浪狗或言野狗,古今有之。流浪狗咬伤行人,妨碍交通,影响卫生,让人讨厌。怎么处置这些流浪狗?一杀了之最省事,且是过去的惯用手法。可张謇认为,“是犹诛不教之民也,不如别牝牡栏之,姑减其孳乳。”他将流浪狗看成不教之民,建议设立野犬栏,别公母而养之。近百年前的南通因了这野犬栏的设立,而充满别样的温情。

  这样的南通,出自张謇之手。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现代精神的实业家、慈善家,一生实践着以实业带动经济、教育、社会全方位发展,以实业滋补慈善的雄图,历经30余年,缔造了一个近现代中国的“慈善理想国”。


  1894 年,张謇高中慈禧六十寿辰特设恩科状元,入翰林院任六品修撰。然而风雨飘摇,国势倾颓,这一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次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深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面对亡国亡种的危险,张謇痛下决心,走上一条前无古人的救国新路—兴实业,办教育,做慈善。他在日记中写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5年底,张謇弃官从商。状元辞官,犹如核弹爆炸,朝野轰动一时。

  南通是张謇的家乡,更是他实现救国理想的试验田。张謇深知,实业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没有实业的发展,办教育、做慈善,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把开办纺纱厂作为办实业的第一步,用四年时间筹建了大生纱厂。大生,源自《易经》语“天地之大德曰生”,蕴含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关注民生之意。四年间,他忍辱蒙讥,受尽煎熬,周旋于三教九流之间,四处求找商人投资,其中之苦,常人难以体味。

  张謇是读书做文章的高手,也是办厂做实业的行家。在很多人尚不知商标为何物时,他已高扛状元大旗,打出“魁星”商标。此外,他制定了细致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规范发展。在张謇的运作下,大生纱厂很快风生水起,第二年就获利白银5万多两,此后盈利能力越发强悍—1919年盈利超过白银280万两。到1923年,大生企业总资本超过3448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企业。成功的企业经营,丰厚的利润,为张謇打造心中的慈善理想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名满天下的状元公,张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终其一生,他都把办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在他的竭力推动下,南通建成370多所学校,形成了涵盖小学、职业教育、师范、大学的教育体系,且学费极低,几乎免费。这在中国独一无二,放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至今,他参与创办的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十几所高等学府,依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此外,张謇还创办了大量的公益慈善项目。在南通,有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有气象台、体育场,有几乎免费的各类学校,有养老院、育婴堂、盲哑学校、残废院、栖流所、旅殡所、贫民工场、济良所……《礼运·大同篇》中所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在南通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张謇的慈善理想国,开中国近代慈善事业之先河,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一些外国人士称赞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和“中国大地上的天堂”。

  慈善与自治、实业、教育,是张謇一生事业的关键词,是形成“南通模式”的重要元素,在他看来,实现国家富强,这四者缺一不可。他晚年时说道:“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謇自乙未以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经始教育;丁未以后,乃措意于慈善。”

  南通模式,就是从办实业入手,带动经济、社会、人文全方位发展。张謇希望,借助自己的努力,把南通打造成“人间天堂”,成为中国富强的样板。胡适评论张謇说:“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于全国。”

  此后,在张謇的影响下,一些实业家纷纷效仿,在各自的家乡进行了有组织的探索试验。

  张謇的慈善理想国,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他做慈善,针对的都是中国社会的病根—诸如落后、贫穷、愚昧等根本问题。他认为公益慈善事业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部分。这一理念至今看来仍十分先进。公益慈善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因。在他的理想国中,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人人幸福缺一不可。

  为了建设心目中的“天堂”,张謇如飞蛾扑火一般,付出了一切。经营企业的收入除了基本家用以外,他全部用作慈善,仅有记录的就有150万两之巨。以张謇的阅历和智慧,他自然知道,办实业、做慈善,要顺序渐进、量力而行,可是时不我待,面对积弱积贫的中国,强烈的救国济民情怀让他“急进务广”。从1923年始,大生系企业出现危机。

  史载,张謇晚年反思办企业的失误时,认为主要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他后期把很多精力放在兴办教育、慈善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早先开办的垦牧公司在后期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最初,他开办垦牧公司意在利用闲置劳动力和荒滩,为纱厂提供充足的棉花,然而这个具有公益慈善性质的项目投入大、风险大,最终拖累了大生企业。虽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张謇带动兴起的“废灶兴垦”移民潮,不仅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生存问题,也推动了南通、盐城一带沿海农业的发展。

    张謇对钱财有着深刻的认识,“人单单寻钱聚财不算本事,要会用钱散钱。”他的眼界和智慧至今依然启迪今人。他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之眼光。”

    1905年,张謇创办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实施当天,中国首个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在南通大生纱厂旧址落成开馆。相隔111年,两个博物馆隔空相望,却有着共同的魂魄。

    刘丽波,任职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学中心,主要负责公益慈善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公益慈善行业的研究
责任编辑:Karen
中国慈善家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