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行业 > 能源评论
宁德时代:“锂”想如何照进现实
价值中国推荐 2017-11-28 17:32 能源评论2017年第8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在能源领域,动力电池行业一直给人“闷声赚钱”的印象,直到不久前,这种低调才被一家“黑马公司”彻底打破。

  6月中旬,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宁德时代”或“CATL”)发布上市辅导公告。如果进展顺利,宁德时代将在3年后登录股市。业内人士指出,宁德时代上市,无异于获得了一台输血机器,足以加剧动力电池行业的洗牌。


  根据官方资料,宁德时代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研发与制造、梯次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提供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表面看来,这家来自福建、产品单一的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故事。

  但就在3个多月前,鸿海集团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耗资10亿元,成为了宁德时代的股东之一。而以其获得的1.19%股权倒推,宁德时代的估值已经超过了840亿元,超过汽车领域的长安、江淮,地产行业的恒大、碧桂园和科技行业的中兴和紫光。

  没有上市、仅靠电池,宁德时代就把很多人的梦想提早做成了现实。那么,是什么支撑了840亿的高估值?

  为什么车企选择它?

  有人曾统计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合作情况,在所有的企业中,宁德时代的合作伙伴名单比其他企业都要长,达到15家以上。

  而产销量也从侧面证明了车企对宁德时代的偏好——根据公开资料,2014年,这家公司的产量仅为0.273GWh,2015年则上升到2.43GWh,到2016年,产量进一步上升到6.8GWh,而后两年则仅次于松下和比亚迪,位居全球第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动力电池爆发年并非是在2014年,而是2013年。这一年,国内电池产量增长率达到了369%,大大高于2012年的79%,而宁德时代的业绩爆发,却是在2014年才出现的。虽然没有赶上爆发点,宁德时代似乎并没有失去先发优势。这除了与电池市场本身的成长趋好有关,也得益于这家公司对路线选择的当机立断。

  近年,动力电池领域始终在讨论两种技术路线: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前者耐高温,安全稳定性强,循环性能更好,而后者耐低温,能源密度和充电效率更高。最开始,国内的车企普遍使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而包括宝马之类的国际企业,却在使用三元锂电池。

  从2015年开始,国内电动汽车补贴退坡明显,不得不在市场上开始拼杀的企业意识到,如果产品经济型不能提高,业绩和收入将难以为继。

  而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存在两大天生的弱点:一是续航能力有限,二是价格始终偏高。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与电池相关——首先,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了汽车的续航能力,第二,从电动汽车的成本结构来看,电池成本占到整车成本的40%左右,同样大小而相对性价比高的电池,将降低整体价格。

  于是,一些车企放弃了磷酸铁锂,尝试使用性价比更好的三元锂电池。与此同时,当时体量并不大的宁德时代也及时转变了方向,率先把以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转为三元锂。

  及时转身无疑就意味着先发优势,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网站数据,2016年CATL在车用磷酸铁锂市场的市占率为22.9%,仅次于比亚迪,而在三元电池市场的市占率已经达到了25%。一位动力电池行业分析师指出,在2016年,越来越多的车企给旗下的商用车产品更换了三元锂电池,在诸多对手尚未赶上之时,宁德时代提前布局的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或仍将非常明显。

  为什么资本唱高它?

  除了企业,嗅觉敏感的资本显然也看到了宁德时代的先发优势。在此次宣布上市辅导之前,宁德时代已经完成了两轮股权融资——第一轮融资是在2015年年底,融资规模30亿元;第二轮融资是在2016年下半年,融资目标为80亿元,并最终超募。

  这个成绩,在资本市场追捧互联网虚拟经济、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多数未超过10亿的2016年,仍然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成绩。

  何况,第二轮融资后,一些投资行业人士根据80亿元指出,估值仍然偏低,因为宁德时代在2015年和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超过9亿元和30亿元。如以此计算,这家企业的估值或许应该大于800亿元。言下之意,即便实际出资有限,但这家公司的回报前景好显而易见。

  资本做出这种肯定判断并不奇怪。有人曾把投公司比喻为买奢侈品,一些大牌企业凭借规模和基础,流动性好,方便变现,但上升潜力小,未来成长性弱,性价比或许不高。

  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就属于前者——尽管没有上市,但因为有资本市场认定的潜力,因此备受关注。而在诸多潜力中,当下最为资本所看重的,应属技术研发。

  近10年来,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其追捧的对象已经不仅限于业绩,而是转向技术,那些舍得花大钱投入研发的公司,即便业绩稍有瑕疵,但不妨碍资本的宠爱。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科大讯飞,这家公司敢于把相当于年营收的20%、净利润的1.5倍的收入用于技术。当前,尽管其利润的大头仍然是政府补贴,但不断突破的新技术,以及由此出现的新产品,已经为其吸引来了足够多的外部资本。

  根据公开资料,宁德时代对技术的投入虽然没有达到20%之多,但至少也已有5%~10%。一位汽车行业人士曾这样形容这家企业的科研氛围——干事偏好讲数据、讲实验,学术氛围很浓,技术高层和领导普遍有理工背景,而且不惜用大量人才和资源撑起技术,一个例子就是,负责某一个部件研发与测试的人员就超过100人。

    为什么市场忽视它?

    2017年6月,宁德时代公布了2017年1月的业绩——32.8万kWh的出货量,以此计算,这家公司已经占据动力电池26%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与此同时,大众汽车将宁德时代选为合作伙伴之一的新闻,也在网上广泛流传。

    但超高估值、良好业绩、被大咖亲点合作,并没有改变市场和多数消费者心中“黑马公司”的神秘印象。而这或与其商业模式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面向整车企业,具体来说,三种合作方式较为常见:第一种是合作模式,即双方根据订单情况,建立产品合作关系,这也是目前的主流合作模式;第二种是自销模式,即根据旗下整车企业的需求,仅生产自家的电池产品,这种模式目前仅有比亚迪一家;第三种是股权模式,即电池厂与整车厂建立紧密的股权联系,如合资建厂等。和诸多企业一样,宁德时代与车企的合作以第一种居多。

    但是,这种模式的问题不可忽视——电池企业只是“车企”背后的众多供应商之一,即便产品大热,但电池产品和电池品牌不会因为爆款车而为公众和市场熟知。宁德时代与宝马的合作就是一例,2012年,华晨宝马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其动力电池系统由双方共同开发制造。因为顶着宝马开山之作的光环,宁德时代获得了国际国内车企的“通行证”,但知名度也仅限于汽车行业本身。

    随着电动汽车去补贴,电池企业走向市场化也成为必然趋势,而市场化的前提,就是企业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与整车企业大都拥有几十年的深厚品牌基础不同,国内零部件厂商往往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缺乏独立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保护仍然存在的当下,压力或许还不大。而未来一旦市场保护放开,国际电池企业大量、快速进入中国,零件企业必然面临激烈竞争。

    对于宁德时代就更是如此。

    有人曾用“25亿看主题、200亿看业绩、400亿看创新、800亿看国际”来分析企业不同阶段应作出的战略选择——在市值25亿以下时,企业要选择契合市场的主题,才可能有所突破;在市值200亿以下时,必须向资本市场交出扎实的业绩答卷;而超过200亿后,企业就要进行有效创新,以解决发展的天花板问题;当市值超过800亿后,企业就需要走出去,与海外巨头直接交锋,考虑国际化发展。

    当前,宁德时代的估值已经达到840亿,其考虑也已经超过业绩、创新层面,而直接上升到国际竞争层面。要在和巨头的正面过招中不落下风,通过扩产不断做大盘子固然很重要,通过自主研发稳固根基也很重要,但建立独立而响亮的品牌,或许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责任编辑:Karen
能源评论最新文章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顾蔚泉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