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区域零售龙头的崛起之路
文 | 本刊记者刘宇豪
摄影 | 刘宇豪
走出大山
拂晓时分,贵州理工学院的操场,两个抱着篮球的学生在入口处被一名身穿绿polo衫、黑裤子、白鞋的男子示意停住。在男子的身后,还有一大群身着同样装扮的男女,粗略估计有千余人,分布在操场各处。这其中年龄各异,一些稚嫩的脸只有20岁,结果使另一小撮人看上去足够当他们的父母。
主席台上,人们把装着瓶装水、李子、提子以及不同用途的箱子集中在一处。旁边调音台不时传来串词的声响,随后操场上的人慢慢聚拢为一个个方阵。此时目光集中在主席台前排会议桌的中间位置。
李德祥坐在那里。
这是贵州合力商业投资集团(下称“合力”)一年中高光时刻的第二天。每年中旬,两天时间,两个场地,两场会议——内部员工称之为“两会”。通常第一天是上年度功勋会,第二天是运动会。这两天里,会诞生出“年度最佳感动人物奖”、“年度最佳团队奖”、“功勋人物奖”等数十个奖项,以及举办若干场竞技类比赛。它的作用直指人心:营造荣耀感,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这样的机会。合力超市集团商学院院长吴兵告诉《中国连锁》记者,“在集团7000多员工中,来的都是各门店的精英。”
十几个小时之前,贵阳大剧院外凉风习习,二楼多功能厅人声鼎沸,空调没办法再降下哪怕一摄氏度。李德祥坐在第一排,在主持人介绍完政府官员、商界伙伴之后,他登台了。掌声达到顶点。“董事长有进步。”一位合力管理层这样评价他们董事长李德祥的演讲水平。李德祥学习能力出众,但涩于表达。这几年外出学习,他的演讲能力有明显提升。
合力诞生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县城。差不多17年前的这个时候,李德祥在开阳县开了第一家合力超市,面积200平方米。初创团队只有4个人,公务车是一辆旧大发。有几年,他们就挤在里面,行驶在贵州崎岖的山路上。
在那之前,李德祥常常穿梭云、贵、川三地,从事与皮衣生产售卖相关的生意。和中国很多头脑活络、出身不高的商人不同的是,在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后,李德祥开始思考着如何把“生意”转化为“商业”。最近几年这个想法又进化了,他开始尝试打造一家百年企业。这意义非凡,但绝不容易。百年企业需要一套源源不断生产想象力的创新机制,以及可供传承的精神家园。并且,企业有必要同当地政府建立长久的良好关系。
李德祥首先行了一个长揖礼——这是合力的礼节,意思是弯下腰什么都好说,弯下腰就永远都有位置。最近几年,合力归纳并整理了一些和企业文化紧密相关的制度。2015年10月,集团内部印发了一份44开本的经营哲学手册,上面阐述了企业使命,“我们自始至终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商业文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更高的生活品质……做出无愧于民族的贡献。”其余是公司纪律和一些针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倡导条例。手册最后几页包含一首《合力之歌》和一首《我们由衷的感谢》的歌曲。在任何一家门店的电子屏上,你几乎都能看到这些画面:老少各异的合力员工齐声合唱,“奉献先于索取,情义高于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繁荣祖国经济。”或诵唱,“你好!亲爱的祖国和我的家人,你好,你好,美丽的新世界。”
大量平凡的员工支撑起这些叙事宏大的愿望。他们不大可能完整理解那些振奋人心的国策,也很难解释清楚合力依托贵州省五年发展三大目标里提到的“大数据”概念指向何处,更不知道贵州省在大数据产业占得先机(运动会举办当天,苹果公司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iCloud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前者宣布将在贵州设立数据中心)。对他们来说,这是政府的规划、PPT上的商机、超越他们词汇量的高科技名词。他们更关心下一批货何时运至店内,以及怎么更好地卖出去。
不过有人能隐约意识这将会间接改变他的人生,就像合力集团发起的“微公益”活动,他们把整箱的生活物资无偿救济给那些贵州山区的贫困家庭,帮助后者改变人生一样。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特色建筑”里,一层住着牲口,二层住着人。空气中的刺鼻味道试图钻进所有人的每一处毛孔。“你在北京能看到这个吗?”一名员工问记者。
接轨国际
从外表看,李德祥的特征全部集中于脸上。身形略壮,敦实。不过神态就是另一回事了:他的眉毛浓密且下垂,耳廓平平但耳垂显眼,加上双眼皮,让他不笑的时候也看上去在笑,有点弥勒佛的意思。
李德祥没什么架子。这是一名曾做过董事长助理的员工的感受。负责合力超市前端运营业务的副总经理汪建文武汉大学硕士出身,比李德祥年长10岁,身上散发着一种人文关怀气息。有段时间,因为不喜欢公司内部过多的会议安排,他直接向李德祥提出自己的看法,没费什么劲就通过了。一位店长对此印象颇深,“汪总来以后会议确实变少了。”
熟悉李德祥的人知道,他善于和各类人打交道,也愿意展现诚意。有一年一名员工在卖场猝死。李德祥和对方家属面谈后事处理,对方提出60万赔偿。李德祥问确定吗?对方点头。“好,那我给你80万,多出的20万用作去世员工孩子的读书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