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商业 > 中国连锁
欢迎来到「无隐私时代」,你正以100元被出卖
价值中国推荐 2018-04-02 17:21 中国连锁2017年第10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文 | 孙然张雨忻

  欢迎来到大数据时代。也欢迎来到个人隐私岌岌可危的时代。

  作为普通人,你可能对自己的数据被利用到何种境地还缺乏感受。但警觉的内行人,比如网络安全工程师魏从,却感受到了隐私环境的危机四伏。


  他至今对去年10月网易邮箱疑似“疑似被黑”的事故印象深刻——过亿条用户名、密码、登陆IP、生日等信息被窃。尽管网易否认数据库遭到攻击,称是黑客获得了部分用户在其他平台相同的账号和密码,撞库所得。但魏从并不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他下载分析了这个被盗数据包,发现量特别大,“超大个儿一个。”

  他的一个同事有个习惯,每次接到快递包裹,都会用黑色记号笔,逐条划掉快递包裹上的铅字——收货人姓名、联系方式、收货地址等等。她听说小区楼下收废品的人,会把纸箱上的信息单撕下来,转手倒卖出去。不久后这笔数据交易会变成一通推销甚至诈骗电话,再找上门来。

  新闻里的“徐玉玉案”令她不寒而栗——因为考生信息被泄露,家境困难的高中毕业生徐玉玉,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随即也接到一通电信诈骗电话,被以办理助学金为由骗走9900元学费,伤心欲绝之下,年轻的女孩心脏骤停而亡。

  这些事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平日多做些预防工作总没错。但她不知道的是,无论她划掉多少张快递单,个人信息泄露几乎防不胜防。

  “收废品捡快递单的方法效率太low了,现在都直接从淘宝店主那端买发货单,5块钱一张。”魏从告诉36氪。

  世界从未变得如此数据驱动。诈骗只是个人数据的一种小范围用途。在大家都在谈论人工智能、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的现在,世界从未如此渴望知道“你”是谁;从金融,到医疗,广告到电商,各行各业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数据充满渴求。短短几年,随着市场爆发出的需求量,中国已经催生出市值21亿元的新三板数据服务商数据堂。

  大家都意识到了:数据,这是新商业时代最重要的议题。

  一位行业内人士透露,为了描述一个用户画像,阿里巴巴构建了741个纬度,来收集数据。“弱数据甚至更多。所有的数据,你买过什么,购买频率和价格,你住在哪,银行里有多少钱,它全知道。”

  今年,大公司之间为了争夺数据,爆发了前所未有之多的争斗。运满满举报货车帮盗取6000万条竞争对手货运数据;新浪微博诉脉脉过渡攫取用户数据;腾讯控诉华为Magic手机侵犯用户隐私……过去则少有这样的情况。而两年前,马云说阿里巴巴要做数据公司、未来最大的能源是数据时,还稍显空洞。

  商业和用户隐私之间,由此发生激烈对撞。

  由于中国数据监管尚且模糊,回国的硅谷技术人才,将中国视为创业天堂。一位从事人工智能+医疗的创业者对36氪说,“算法的门槛并不高,真正稀罕的是用户的医疗数据。在美国,病患数据的归属权是个人,很难拿到,但在国内,只要跟医疗机构合作,就能获取这些数据来训练智能诊疗模型。”

  大数据、人工智能改变世界,提升诊断的效率和准确度,这是一幅美好蓝图,唯独忽略了一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你的隐私医疗数据正从医生电脑里流向一家商业公司。

  尽管技术无罪,但商业对数据的贪婪难以克制。利益驱使各种诸如网路爬虫、盗取手机root权限的技术,让个人隐私数据,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在市场上。

  隐私数据与商业的冲撞是如此激烈,连国家也意识到了。5月和7月,公安部和网信办两次集中审查大数据企业。首批,包括数据堂在内的15家公司被请去“喝茶”,询问数据来源和运营模式。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互联网公司,比如招聘网站,也收到了执法部门的警示。

  大数据的交易,一直在黑、白、灰色地带间游走。

  我们正生活在楚门的世界,这毫不夸张。

  黑:窃取

  数据的大规模失窃,正在一次又一次出现。

  最近的一个大案,是2017年5月至7月间,一伙有组织的黑客盗取了美国征信巨头Equifax的服务器权限,卷走了1.43亿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这意味着44%美国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手机号码、住址、SNN(社会安全号码,类似于身份证,可以追踪纳税情况),以及21万美国人的信用卡号,部分驾照号和法律文件,正躺在黑市上待价而沽。

  因为保护数据不利,如今悬在Equifax头上的是一桩700亿美元的赔偿官司。

  在中国,一个涵盖上千万条京东用户数据的12G数据包,去年底成了黑市上的“地摊货”。知情人士透露,这份数据包囊括了姓名、密码、邮箱、身份证、电话、QQ等多个维度的用户信息。已经在黑市上层层售卖转了上百道手,标价10万至70万不等。

  数据泄露不仅来自外部攻击,还源自利益诱惑下的内部泄漏。

  今年6月,国内破获的一起案件中,22名苹果及相关公司的员工,利用自己的Apple ID进入公司内部系统,盗取了大量苹果用户的姓名、手机号码、Apple ID等数据,并在黑市以每人10元至180元的价格倒卖出去。

  一张苹果内部ID意味着触及公司全部用户数据的权利。据《商业内幕》报道,大量黑客愿支付2万欧元以获取一张苹果内部ID信息。

1 2
中国连锁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