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管理 > 中外管理
陈锡民:当前大趋势是消费互联网向行业互联网转型
价值中国推荐 2018-06-28 12:57 中外管理2018年第1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以往的互联网变革虽轰轰烈烈,但更多在消费互联网范畴,这种变革与行业的融合并不深。一旦互联网变革渗透到行业,难度就会大很多,意义也重大得多

  文|特约记者轩辕镜

  新技术、新零售、新金融……2017年的我们,恐怕生活在一系列的观念洗礼中。


  那么,在层出不穷的技术、商业和社会变革中,更深层和简明的变化趋势到底该怎样解读?身处其中的企业,怎样观察和行动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变化?

  在“2017东软解决方案论坛”期间,本刊对致力于成为数字社会的构造者、推动者的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进行了采访。

  从“消费互联网”到“行业互联网”

  陈锡民认为,当前的大趋势,是正在从消费互联网进入行业互联网阶段。

  以往的互联网变革虽轰轰烈烈,但更多在消费互联网的范畴,更多涉及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主要是满足人的消费和娱乐需求。“但这些相对来讲,它的形态与行业融合得不深,所以相对容易在市场上快速形成市场应用。但是一旦渗透到行业,这个难度就会大很多了。”陈锡民说。

  行业互联网的“难度”,是其起步慢却意义重大的一个关键。

  具体而言,相比于消费互联网,行业互联网面临的是一些既有体制、格局和既有的参与方,这个生态系统是以前都有的,不是行业互联网从业者能够自己重新做出来的。因此,要推动既有的生态系统去改革,让行业互联网的推进面对非常大的难度。

  所以陈锡民认为:行业互联网从业者要审时度势,去借助相关的力量推动产业变革。比如:政府的力量、媒体的力量、来自于老百姓的力量,也包括来自于技术的力量——你能通过什么技术创造新的服务方式等,不断推进行业互联网的变革。

  互联网浪潮中,难度最大的行业互联网变革一旦拿下,则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将比消费互联网更加深刻。

  智慧城市的实现分为四个阶段

  应该说,智慧城市是行业互联网中最常被提到的综合性概念,但问题是,为什么智慧城市被提了这么多年,可老百姓的感受并不明显?陈锡民的结论是: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推进要经历四个阶段,而当前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并向第三、四阶段演讲的过程中。

  第一个阶段叫做信息化的阶段。自从有了PC之后,我们慢慢开始了办公自动化,把原来更多通过手工完成的报表、手工的数据转移到电脑上,形成数据库和工作流,这是首先完成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数字化时代。过去的很多行业,只是把数据简单地录到计算机里,数字化时代则发生在计算机性能大幅提升、存储成本大幅度降低之后,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普及,把有价值的数据采集到信息系统中。

  “原来只是收集与业务系统、办公相关的数据,但随着这几年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有用户画像,买过什么东西,看过什么电影,住过什么地方,一年旅行多少回,用的银行是什么,数字时代人们所有东西都在数字化。”陈锡民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统计分析到辅助决策都得到实现。

  而当前的数字化阶段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数据之间的共享和交换。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数字化阶段之后接下来的第三个阶段,陈锡民则称之为智能化时代。现在已经开始在提了,但概念肯定是先行的。智能化带来什么?是能够真正让数据产生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商业价值,可能是社会治理的价值,也可能是国家管理水平的价值等。有这么多数据样本,开始进行智能化学习训练,在里面产生模型,作出更进一步的商业智能(BI)、辅助领导决策等,这些数据就智能化了。当然,同时智能化时代也表现在智能化设备会多起来。

  而智慧城市的第四个阶段,则是服务化时代——也是有温度的时代。“在前三个阶段,你能发现它在某一些地方开始有点温度了,但很多地方就不明显。但在服务化时代,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前面阶段的数据积累,转化成对老百姓有温度的服务。”

  比如:在社保的一些环节,有让老人证明自己健在的程序,就会从老人亲自去社保中心或者拍照带当日报纸的照片,升级为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远程服务让老百姓感受到服务的温度。

   管理升级才能跟上转型大潮

  在消费互联网向行业互联网转型的过程里,企业管理面临着哪些挑战?

  陈锡民说,东软实际上就在管理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发展中技术往往是走得最快的,业务模式的发展紧跟其后,而管理相对于业务来说则是滞后的。我现在最大的压力,实际上就来自于我们的业务结构在发生转移和升级,而管理也要随之升级。”

  “在企业发展初期特别是盈利容易时,管理一定是很粗糙的,因为他没有觉得管理能带来那么大的价值,而看到的更多是商业机会。但是,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加强管理。”陈锡民表示,一个生存时间长的企业,一定是平衡做得很好的企业。

  同时具体而言又要平衡管理刚性和柔性的程度:“企业既避免管得太死,把员工的大脑固化,又要避免管得太松,让员工太清闲,而要取得一个平衡。”责任编辑:朱丽
责任编辑:Karen
中外管理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