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管理 > 中外管理
十年一梦,三年归途,李宁救“李宁”
价值中国推荐 2019-05-06 15:33 中外管理2018年第8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从北京奥运反超阿迪的一飞冲天,到此后滑铁卢般被安踏超越,

  再到如今依靠时尚卷土重来……过去的10年,“李宁”经历了什么

  文 | 本刊记者史亚娟


  “我等了三年,是要等一个机会。不是证明我了不起,而是要告诉大家,失去的一定要找回来!”《英雄本色》这段经典台词,拿来描述当下特殊时点上的李宁与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2331.HK,下统称“李宁公司”),如此贴切!

  李宁公司近期公布的2017年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11%至88.74亿人民币,经营溢利同比增长16%至4.46亿,毛利同比增长13%至41.76亿。而这,正是创始人李宁回归第三年的总结战报。

  尽管对财务报表总体满意,但李宁谈及更多的,是对体验的提升、零售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当下业绩是基于效率提升所得,而非商业模式创造了更多生意空间,门店运营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建立一个成熟的零售执行系统至少要3年。”李宁语带中肯。

  除了显眼的财报,2018年2月初亮相纽约时装周,也让“李宁”怒刷了一波存在感。时尚融合复古元素的“中国李宁”作品,瞬时攻占社交媒体,人们对这个沉寂许久的民族品牌展现了热情。发布会后产品很快线上售罄,李宁公司股价也在40天内暴增近60亿港元。

  从2008年北京奥运反超阿迪的一飞冲天,到此后迅速跌落谷底被安踏超越,再到如今靠时尚在“国货当自强”的时代卷土重来,老品牌“李宁”经历了什么?

  重塑与失落,“中国第一运动品牌”五年淬炼

  1990年,凭借“体操王子”的荣光,李宁以赞助北京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开端,大力扩张业务,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自创品牌的先河。此后业绩一路攀升:1993年-2003年10年间,销售额逐年增长,到2003年创下了销售额10亿元的神话;2004年香港主板上市后,到2008年1月,股价已翻涨了16.5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李宁的奥运主火炬点火环节,更是演绎了一个奇观。次年李宁公司销售额攀升至83.87亿元,中国市场占有率9.7%,反超阿迪,仅次于耐克;并于2010年实现业绩巅峰——营业额94.78亿元,大涨42%,门店从2008年6245间扩至8255间,增涨32%。

  激进扩张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门店维护花费剧增,连同此时开启的“品牌重塑”运动,为日后巨亏埋下了伏笔。

  彼时退居幕后的李宁,已鲜少过问公司业务,而是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时任CEO的张志勇,从2010年起,主政了一场大胆的品牌重塑运动,更换沿用20年的Logo,将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改为“让改变发生”,客群重新定位为90后消费者。然而,这一全面品牌更新,却并未迎来市场热捧,面对更多的是质疑与拷问。

  在品牌战略专家,禾生品牌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刚看来:李宁一系列迎合90后的品牌重塑战略,不但使之失去了之前广泛的70后、80后人群,90后也未必接受它的改变。这导致“李宁”遭遇了全面危机:前一代产品顿时过了气,大范围沦为库存;而为90后创造的新产品,却未被接受。“对90后而言,年轻化可不是口号化叫卖那么简单,也不是单方面诉求自己究竟属于哪个人群,这种直白的方式……是非常生硬且业余的。”李文刚坦言。

  除此之外,彼时“李宁”的产品价格定位也出现了问题。2008年以后,随着“李宁”品牌价值的提升,其销售收入仅次于耐克、阿迪。

  而受制于品牌重塑和门店扩张带来的成本上升,李宁公司不得不于2010年三次提价。价格定位全面高端化,单价从250元提升到390元以上,与国际一线品牌看齐。但价格定位并未得到产品和品牌转型的有力支撑,导致订货数量下降。当年12月刚公布2011年二季度产品订货会情况,便引发了股票暴跌——10天市值蒸发50亿港元。2010年经历自我震荡后,突如其来的行业寒冬,更加剧了困境。“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正经历行业最严重的下调期。多年扩张,导致经销商积压大量库存,反过来影响了零售店铺的经营和盈利能力。”李宁公司在2010年财报中写道。

  到2011年,其净利润已缩水至3.86亿元,同比陡降65%。而这样的挫败,让“李宁”在2012年全面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先是“服役”20年的老将张志勇离任,随后其第二大股东TPG派出金珍君接任CEO。但同年就陷入上市后的首亏,亏损高达19.79亿,门店关停1800多家,股价从20多元跌至4元,近乎一场大崩溃;2013年又亏3.92亿;2014年再亏7.81亿。

  更要命的,尽管那几年行业低迷,耐克、阿迪却依然凭借品牌优势,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呼风唤雨;而安踏、匹克则抱团抗击“李宁”,使“李宁”难在成本端有所作为。一位安踏高管曾表示:“我们最大优势来自于产业链的完善,不仅能控制成本,让产品更具性价比,且渠道控制力更强。”反观彼时的“李宁”,在2011年营收依然是本土体育品牌中最大的,净利润却只有安踏的1/5。

  总体而言,品牌重塑和价格定位的偏差,渠道扩张的过度,一系列战略选择的失误,让“李宁”走过了失落的5年,让这个“中国第一运动品牌”,在2012年把第一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安踏。

1 2
中外管理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