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增强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仍然任重而道远。
文 | 唐丽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与实体经济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若要保持经济肌体的健康活力,金融血液的稳定与畅通至关重要。
近一时期以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金融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大有文章可做。
融资难题犹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合理分布各领域的资金需求,缓解部分领域融资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金融服务供给与部分重点经济领域融资需求尚不相匹配。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促进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其平均生命周期短、信用基础差,同时,自身又缺信息、缺抵押,导致金融供给难以与其需求相匹配,贷款的首获率相对较低。尽管当前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正在逐步改善,但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仍有43%的融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一些银行信贷审批流程长、申请门槛高等问题的存在,也使得一些小微企业望而却步。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包括高技术企业、节能环保企业等,属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重点发展领域,近年发展较为迅速,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分企业的抵押担保难题阻碍了其获得融资的可能。
一方面,这部分企业中创新创业型企业较多,企业规模小、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知识产权等为数不多的资产是其主要资产构成,用于引资、申请贷款等筹措资金之用。由于目前国内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和交易体系尚不健全,相应地,引资、申请贷款等活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致使筹融资受阻。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不够成熟,与传统产业相比,企业发展风险相对较高,想获得企业之间的互保相对困难。这些困境导致该行业企业获得融资难度加大。
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不足。与互联网企业产品创新更注重用户体验相比,金融机构产品服务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大多固守着传统信贷文化和制度流程,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往往与市场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由于对产品风险和收益过于关注,往往忽视了用户体验和实际需求,导致所研发的产品远离市场和客户。
以传统授信类产品为例,客户从申请一笔贷款到拿到款项,银行内部需要完成授信和放款两个流程,客户不仅需要配合银行调查提供名目繁多的审批材料,还需要等待数日甚至数月才能拿到款项。而这一流程在银行内部已经沿用数年,迭代和优化微乎其微。
企业获取资金来源渠道则较为单一。目前国内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待完善,金融产品供给仍显不足。例如企业用于增加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及用于降低风险的利率互换等产品,种类及规模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而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占比仍然较小,企业获取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上交所数据显示,上半年实体企业整体融资约4.5万亿元,但直接融资金额只有5282亿元,仅占11.7%。
在经济下行期,叠加贸易战、严监管等经济政策形势下,新出现的融资难问题也体现在资本市场上。深市上市公司上半年通过非公开发行、配股等方式实施再融资的家数为243家次,但筹资金额为2037.37亿元,同比下降48.65%。
金融市场的配套机制有待完善。金融市场的配套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资金分布不平衡的梗阻之一。一是社会履约信用体系有待完善,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体系、信用分享体系、违约惩治体系等。二是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仍待理顺,金融产品价格扭曲问题仍然存在。已出台的资管新规,对于统一监管标准、打破刚兑、限制杠杆、充分信息披露等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资本市场进一步的统一规范、协调监管等方面仍待加强。同时,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也使得金融产品价格发生扭曲、传导不畅。三是企业和个人信用资质的评级、发布、警示、退出等环节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四是金融市场运行风险的分析、评估、预警、防控等方面尚显薄弱,缺乏专业机构参与。
共同发力齐建设
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推动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像弹钢琴一样,从五个方面共同发力、加强建设。
第一,明确政策导向,稳定市场预期。稳定的市场预期引导形成稳定的经济行为,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帮助政策顺畅传导、市场交易回归常态。
例如,尽管在资管新规发布3个月之后,《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配套细则和执行要求相继出台,但仍有部分领域尚待明确,如果相关实施细则能够尽早跟上,市场参与者将会更为明确哪些领域可以进一步探索、哪些是政策底线不可触碰,有助于清晰投资边界和决策,使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产业政策形成合理稳定预期,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稳定性。
第二,完善征信体系,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发展。目前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已成为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只有较为完备的社会征信体系作为支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提升。
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企业市场主体等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一是各地方政府推动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将政府部门掌握的工商、税务、公安、法院、供水、供电、物流、海关、公积金、社保等相关大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权限的查询服务,便于清晰“企业画像”。二是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可联合建立客户黑灰名单共享机制。客户负面信息在全市场内实现共享,既可以提高企业对自身信用信息的重视,促进信用履约惩治体系的建立,又可以降低信用违约风险。三是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以及财务信息的完整准确是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完善的重要基础。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实施相关信息化建设,并提供适当培训和咨询。四是数据保护以及数据标准化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需要尽快建设完善,使社会征信数据可以更加有效合法地运用。
第三,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多样化多渠道融资需求。要紧贴市场需求,以用户为中心,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围绕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在授信额度、期限、用款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深入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生产、生活场景,延伸金融服务方式和渠道,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金融需求。还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结合金融服务的流程、规则、专业知识经验,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在交易银行、供应链金融、线上小额信贷、财富管理等领域充分结合金融科技,推动金融服务的效能提升。
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包括股票、基金、债券等。但由于直接融资产品本身同时具有资产定价和交易的属性,受自身供求关系影响,产品价格有可能会严重背离实体资产的价值,从而形成泡沫。当直接融资规模占比逐渐增大时,可能会产生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虚化”。因此,在适度发展资本市场、丰富资本市场体系的同时,需要注意把握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总体平衡。
第四,用好增量资金,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滴灌”。加强金融对经济重点领域的有效支持,要用好增量资金,实施“精准滴灌”,不能搞“大水漫灌”。首先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政策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其次要在保持适度融资规模的同时,注重优化信贷结构。盘活存量,对于“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僵尸企业”等的信贷资金进行调整并有序退出,严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企业”;用好增量,将信贷资金运用到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如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健康产业、消费、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最后要合理运用定向降准资金,积极推动市场化“债转股”。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作用,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的支持服务。用好再贴现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第五,保持金融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风险防控,保持金融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要建立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处置机制,包括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退出机制。要加强统筹监管、协调监管,互相配合,把握好化解处置风险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要防控重点领域的风险,需要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不良贷款、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坚持标本兼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所谓“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增强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