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人物 > 中国慈善家
汪星宇:让乡村和城市互相看见
价值中国推荐 2019-05-21 17:06 中国慈善家2018年第10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汪星宇有着酷似偶像明星杨洋的俊朗外形。站在舞台中央,他身后的大屏幕上,不时闪现着现场观众发送的“哇!小哥哥帅帅帅~”的弹幕。在演讲中,讲到自己过去一年在乡村与猪圈为邻的日子,他熟练地模仿了地道的猪叫声。不小的反差,逗乐了台下的观众。

  去年夏天,从纽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毕业回国后,汪星宇扎进乡村,创办了乡土研学项目—乡村笔记。在“乐天行动派”活动现场,他沉稳地向数百位观众介绍了这个创办刚刚一年的项目。

  小时候生活在上海郊区,汪星宇常说自己是“上海乡下人”,但每每得到诧异的反应—“上海是没有乡下的”。中国的乡村到底是怎样的?汪星宇心存疑问。在美国、欧洲、韩国、朝鲜等地学习或游玩时,也常被人问“中国是怎样的”,他答不上来。


  上海当然远远代表不了中国,汪星宇希望能补上乡村这一课,了解真正的中国。他打算先到乡村做一些田野调查。

  对“美丽中国”“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大学生进乡村的志愿者项目进行了解之后,汪星宇觉得,“黑土麦田的调性更适合一点”,于是加入黑土麦田,到湘西做乡村创客。

  为了了解湘西,汪星宇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等著作,并了解到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教过写作课。其时,他正在写一本书(《这一站,刚好遇见你》),在写作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特别不会写东西”,深刻体会到文字表达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小时候,汪星宇曾听奶奶说“卖水蜜桃不挣钱,开桃花节比较挣钱”,他觉得,卖瓜果蔬菜是帮老乡挣钱,让更多人进入乡村也是帮老乡挣钱,于是打算在黑土麦田的主要项目地湘西,结合沈从文先生故居的特色,做一个类似“写作夏令营”的项目,让城市孩子进入乡村,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国。

  然而,“黑土麦田觉得这个项目不太合适。”汪星宇回忆,“所以当时没有培训完,我就走了。”

  离开黑土麦田,汪星宇还想继续做这个项目。他找到在复旦大学读本科时的室友金一斐,二人一拍即合。在从湘西开车回上海的路上,二人给项目想了好多名称,“大土教育”“乡村日记”等等,最后觉得“做这个事情就是想记录乡村”,于是起名“乡村笔记”。

  11个全职的伙伴陆续加入进来,其中不乏复旦大学、纽约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也有做了五六年记者或公务员辞职出来的。

  “他们的成长经历多少都有一些乡村背景。”汪星宇说,“大家都(对促进乡村发展)有一点情怀,也比较信得过我。”

  在创立“乡村笔记”之前,汪星宇获得了某航空公司国际管培生的工作机会,“起薪25万,并承诺3年内升职”。他没有去,这让不少人困惑。有师妹问他:“学长,你有那么好的选择,为什么还要去创业?”

  除了父母“特别正”的教育,“他们希望我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汪星宇觉得也跟自己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执行力还挺强的人,迅速上马,然后骑虎难下。”

  在过去的一年里,乡村笔记将“来自30多个城市的200多个初高中学生”带到乡村开展乡土研学。“乡土是场景,研学更多的是用平等心去看待乡村。”汪星宇希望为这些离开城市,寻找“分数以外的意义”的学生提供“乡村场景下的教育服务”。

  乡村笔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比如,在湘西开展的文学写作课安排了重走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路线,请专家讲述湘西的民俗文化;在川西开展的博物学课程包含做标本和测绘等内容。对于课程的设置和落实,汪星宇形容其过程“诚惶诚恐”,为此他专门请教了复旦大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及农村社区的张乐天教授、湖南吉首大学文学院的田茂军教授等人。

  参加乡土研学之后,有些学生的作品被《意林》选中刊登,也有一些学生的调研报告成为其申请学校的素材。

  “我们的团队有一个小小的目标:两年内至少带1000个孩子去到湘西山村、福建渔村、新疆大漠,去到中国各种各样的乡村。”汪星宇说,“让孩子们在未来做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甚至买一棵菜的时候,能多0.5秒的念想,说中国还是有乡村的。”他认为,只有更多人认识了乡村,未来才会有更多人思考乡村该如何发展。

  现在,乡村笔记的项目主要在湘西、川西、山东等地开展,汪星宇则主要扎根湘西。过去的一年里,他在湘西乡村和城市待的时间各占一半。他认识了村子里一大半的村民,跟他们一起吃饭、喝酒、吹牛,偶尔也帮他们干活儿—这让他对乡村有了更多的理解。

  带学生们到凤凰三江镇爬野山、抓螃蟹时,很多学生都摔了跤,疲累不堪,有的吐槽说“乡村笔记是‘乡土送命营’”,也有喊着“要退钱”的。看到他们哭天喊地,汪星宇乐了,“就喜欢看他们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路上,一行人看到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背着背篓,哼着小曲儿在割猪草。“中国人的性格特质很多都来源于乡村,比如说勤劳勇敢。”汪星宇感悟,“中国人是传统的农耕民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来都跟土地死磕,骨子里是坚韧的。”

  他体会到,相较于城市,乡村是一个更加直接、生猛的环境,一些对城里人来说是极限挑战的事情,可能就是乡村里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城里的孩子认识一棵树,可能是在课本里;对农村孩子来说,就是我看到了这棵树,爬上了这棵树。”

    在乡村待久了,汪星宇和团队普遍觉得,在乡村工作和交流反而“轻松自在一点”,相较而言,把村子里的东西带到城里是很难的,需要面对“怎么养活自己,是不是卖情怀浪费时间”等质疑。“在村子里,一颗真心很快就可以被感觉到。”汪星宇说,“老乡们没有那么多预判。”

    “乡村笔记”除了给城市学生带来乡村的感受和视野,也通过乡村引流、设计和营销当地特产为乡村创收。湘西金龙村的客栈在“乡村笔记”开展之前生意萧条,“现在得以重新营业”;“川西的整体项目落地费用,也是直接给到老乡手里”。

    除了为乡村带去关注,他们还希望把乡村的孩子带出来,汪星宇认为“能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是教育”。

    9月,为了了解当地村民打工情况,汪星宇跟着凤凰三江镇的村民一起到杭州萧山挖树苗。“他们大概从凌晨1点开始一直挖到中午十一二点,白天太热,而且车要赶路。”汪星宇说,“老乡的生命力和忍耐力,让我很有谦卑敬畏感。”

    凤凰三江镇大约有70%的男丁会去萧山打工挖树苗,汪星宇打算跟村里的家长、老师和支书沟通,把乡村的孩子带到城市做职业规划发展。

    11月,乡村笔记计划开启第一期“城市职旅”项目,将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20多位同学带到成都,开展“一天大学生”、生存挑战、商业体验等活动。“城市职旅不是‘变形记’或者打工营,而是从乡村走出的前辈带他们看到更多职业的可能。”汪星宇说,“乡村是一半的中国。让乡村和城市互相看见,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撰文_张玲
责任编辑:Karen
中国慈善家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