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金融 > 英大金融
重温庞氏骗局
价值中国推荐 2019-08-06 12:42 英大金融2019年第5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当面临一种近似于合谋式的骗局时,寄希望于受害者个人的抵抗能力,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文  |  本刊特约撰稿人  赵义

  100年前,一个叫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人,在美国干了一件事,从此经济和金融史上多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庞氏骗局(Ponzi Scheme)。这个骗局最简练的定义是:它是一种诈骗形式,让人们相信一个并不存在的企业获得了商业成功,但实际上是在短时间内,用其他投资人的钱给第一批投资人回报。它的核心要素有两个:一个是高回报——所以必须有哪怕是包装出来的“商业成功”;一个是“击鼓传花”——高回报的钱是来自于下一批投资者。雪球必须越滚越大,直到东窗事发。


  100年了,经济和金融形态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庞氏骗局并没有消失,反而是以各种变异的形式存在着,而拨开形式的外衣,其内涵又和最简练的定义相差无几。这是令人深思的。

  庞兹先生不是一个坏人,或者说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他出身于意大利的贵族家庭,但家族的没落,让这个贵族子弟最缺的就是金钱,以至于无法完成学业。怀着对金钱的炽热追求,他来到了美国——一个号称“不问出身皆可成就自己梦想”的地方。证明他不是坏人的一个事例是,他在一家医院当临时工的时候,一位护士因汽油炉爆炸被严重烧伤,需要皮肤移植,落魄的庞兹竟然主动捐献了自己背部50平方英寸的皮肤。

  庞兹一开始也不是故意设计好骗局引人入彀。他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简单地说,就是在国际邮政体系中,邮价与各缔约国货币之间的利率是固定的。由于一战的爆发,各国货币利率波动很大。于是,他发现了一个差价,比如在西班牙买的回邮代金券,在美国波士顿兑换,可以有10%的利润。

  利用汇率差价和过桥货币来获利,在今天看来不是稀罕事。问题在于,按照庞兹的设计,要获得差价,代金券得在美国换成邮票,再把邮票换成等值的现金,但是各国发行的代金券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并不具备大规模投资的可能性。但庞兹不管这些,对一个醉心于追逐财富的人来说,发现了市场机会就一定会扑上去,而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淡化——这不是短视,而是投机逐利的人们共通的“选择性失明”。

  没过多久,一条爆炸性消息传遍了波士顿:“三个月内让你的金钱翻一倍,庞兹先生在45天之内付给投资者50%的利息”。其实,50%利息的钱是用第一批投资者的钱支付的。效果是惊人的,一年之内,一共吸引了约4万名波士顿人共计800万美元的资金。但庞兹也发现,代金券的数量很少,根本无法支撑投资资金的大规模套利,于是只能一边不断通过诈骗吸引更多资金加入,偿还旧债,一边希望能发现新的投资机会。但直到东窗事发,庞兹先生手上有的只是价值61美元的邮政代金券。

  庞氏骗局不是一般的骗局,它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它应该是一个比较有经济活力的社会,否则就不会有太多市场机会,人们不仅对财富有热烈追求,也有基本的金融意识,即对投机、套利并不反感。与之相伴的是,普通人对金融的真实运作并不熟悉——毋宁说,也不可能熟悉。相反,随着金融科技、工具等日新月异,这种不熟悉只会越来越严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恰恰是在美国这样金融最发达的市场里面,庞氏骗局同样存在。

  没有价值的跨时空交换,就不可能有庞氏骗局。100年前的庞氏骗局更像一个隐喻,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做到不是事后去补救——事实上往往如此,骗局之后我们才去补救漏洞;而是能尽早发现各种骗局的手法,避免殃及更多的人——他们往往是付出血汗之后才获得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并且渴望能够通过保值、增值让生活过得好一点的普通人。

  麻烦就在于,骗局能骗人,不仅是利用了人性中的弱点,更是非常善于和最新的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从而把自己捆绑在一趟最新潮的列车上。要让一个普通人拨开重重迷雾,发现骗局的本质,抵制住个中诱惑,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像互联网金融。很多网贷暴雷事件说明,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庞氏骗局”,而是走着走着就变成了庞氏游戏。钱宝网的实际控制人自首时,借旧还新,有300亿元的未兑付资金,参与者们在追逐年化36%甚至超过100%收益的过程中,有的赔上了全部家当,有的因使用了杠杆工具背上了沉重的债务;E租宝号称“1元起投,随时赎回,高收益低风险”,累计交易金额达到700多亿元,对外宣称自己和一些项目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但是,这些项目是根本不存在的。投资人的钱往往被挪作他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暴雷的声音仍在继续。

  在这些游戏运作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做公益树立良好形象,或者是狂轰滥炸的广告,还有就是有些地方政府或者监管部门的“无视”。太多的力量卷入其中被利用。社会发展到今天,庞氏骗局运作的开始必然是既想尽办法骗取投资者信任,又想尽各种办法消解制约力量,无论是在广告金主面前沉默的媒体,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作为的部门,都难辞其咎。

  此时,指责普通投资者的贪婪是最没有意义的。这不代表对普通投资者的教育不重要,而是说当面临一种近似于合谋式的骗局时,寄希望于受害者个人的抵抗能力,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责任编辑:Karen
英大金融最新文章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