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行与其他村镇银行的关系,更像“好学生带差学生”,而不再是原来的“老师教学生”,有利于加速村镇银行的成熟,更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村镇银行,推动未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布局。
文 | 唐丽华
日前,我国首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获批筹建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常熟银行4月8日发布公告称,该行筹建兴福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获得中国银保监会的批复。这意味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再度向前跨出了重要一步。
快速发展的村镇银行质量存忧
自2006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金融机构以来,我国村镇银行得到快速发展。
2007年3月,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成立。经过在湖北、四川、吉林等6个省(区)的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试点后,2009年7月,原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三年内在全国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为1027家。至此,村镇银行发展步入快车道,机构数量快速扩张。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621家,已开业1616家。村镇银行整体资产规模约1.51万亿元,负债总额1.33万亿元,净利润99.25亿元。机构数量中西部地区占比为65.6%,县域覆盖率达70%。在全国75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所辖县市中,有444个县市已设立或已备案规划拟设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在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激活农村金融供给市场、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生力军。
村镇银行尽管在数量上得到了迅速扩张,但发展质量尚存隐忧。主要体现在单家机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管理不到位、专业人才匮乏等,甚至有个别银行出现存款流失严重,潜藏流动性风险隐患,或是出现亏损严重,风险抵补能力过低的情况,持续攀高的经营成本和低盈利水平正在成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掣肘。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中,由城商行、农商行和农合行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的数量占比接近90%,这也是村镇银行发展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主发起人制度,主发起人作为村镇银行的主要股东,对村镇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科技支撑、流动性救助等方面起到核心作用,其性质、规模、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村镇银行的发展,由于中小银行通常自身管理能力相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讲较为薄弱,因此在各项经营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上,都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加之村镇银行往往设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超出了很多发起行的管理半径,更加剧了分化程度。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目前村镇银行资本回报率仅为7%,远低于商业银行15%的资本回报率,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主发起行及民营资本经营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下降,也有一些村镇银行为追求自身规模发展和利润,抛弃“农、小”等成本高、收益少的客户群体,盲目“垒大户”,甚至铤而走险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抽离到房地产等明令禁止的领域,极大地增加了运营风险,甚至存在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2018年,银保监会对村镇银行开出多张罚单,案由包括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楼市、贷款三查严重不尽职、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等。
投资管理行模式辟新路
为切实加强村镇银行管理,帮助村镇银行走出发展困境,原银监会于2018 年年初印发《关于开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和“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具备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新设或者选择1家已设立的村镇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投资管理行,即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由其受让主发起人已持有的全部村镇银行股权,对所投资的村镇银行履行主发起人职责。
投资管理行可以加强对村镇银行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能够针对村镇银行特点,建立专门的风险识别、监测、处置以及流动性支持等制度安排,构建“小法人、大平台”机制,促进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家设立运营村镇银行的成本,提升村镇银行管理能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还可以对村镇银行整体发展做出战略规划,推动村镇银行对支农支小的战略落地。
在组织结构上,投资管理行仍为村镇银行,不同的是可以代替母行集约化管理原母行旗下的众多村镇银行。根据《通知》的相关规定,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可通过新设、兼并收购等方式开展村镇银行投资,这为受限于区域发展的银行提供了优化布局的空间,也可为投资管理行带来一定的潜在收益空间。而通过主发起行职责下移,不但可以缓解主发起行管理压力,还可增强旗下村镇银行的整体独立性,推动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真正实现特色发展。
在管理模式上,投资管理行的模式更为灵活。一方面,通过投资管理行管理其他村镇银行,内部将汇集大量优秀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投资管理行自身并不会脱离一线工作,丧失对村镇银行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感知。实际上,投资管理行与其他村镇银行的关系,更像“好学生带差学生”,而不再是原来的“老师教学生”,有利于加速村镇银行的成熟,更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村镇银行,推动未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布局。
同时,投资管理行模式实施后,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可以按照市场化和契合性原则,选择采取投资管理行模式或者现行其他可行有效的管理模式,并非取代原有的管理模式。《通知》中鼓励投资设立村镇银行数量较多的主发起人采取投资管理行模式,对所投资的村镇银行实施集约化管理。
当然,投资管理行模式目前仅为试点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投资管理行在受让主发起行全部股权后,参与到其他村镇银行的经营决策中,使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控复杂化,增加了主发起行的风险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试点过程中逐步优化和完善。
未来,在投资管理行模式试点带动下,更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有望逐步成熟起来,使村镇银行在继续坚守支农支小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不断深化对县域“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支持,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走出一条更具特色的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之路。
投资管理行可以加强对村镇银行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能够针对村镇银行特点,建立专门的风险识别、监测、处置以及流动性支持等制度安排。
(作者供职于恒丰银行战略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