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杂志汇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财经 > 小康财智
走近麻醉医生:揭秘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神”
价值中国推荐 2020-04-02 15:14 小康财智2019年第7期 解读此文 收藏此文

  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不仅要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时监测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随时准备与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一场“硬仗”。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刘建华

  “麻醉医生在吗?”前些天的一个晚上,家住广州番禺的女童小玉玉因跑步不稳摔倒,眼角磕碰在门框上,表皮裂开。小玉玉的父母赶紧将她送到离家较近的儿童医院,值班医生检查后,转身问护士的第一句话就是“麻醉医生在吗”。


  那晚,小玉玉顺利接受了眼角缝合手术,现在的她,正在慢慢恢复。“没想到这么一个小手术,麻醉医生也那么重要。”经历了这次就医,小玉玉的父亲发出这样的感叹。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医学界一直流行的这句话,足以说明麻醉医生在手术中的重要性。

  不只是“打一针”

  此前,《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去年一位女孩在非法美容医院做美容手术时,因为麻醉师非持证医师,麻醉过度,倒在手术台上。多位接受采访的麻醉医生表示,麻醉医生的工作绝非简单地打一针,“这一针技术含量很高。”每当手术结束,患者醒了,他们并不知道,术中可能出现过通气障碍、失血性休克、循环波动、电解质紊乱、血糖波动、尿量减少等各种或危及生命的情况都已经被麻醉团队妥妥搞定。

  麻醉医生因为不出门诊,同时“深藏”在全封闭的外科手术室,没做过手术的人甚至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更别提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而即便是做过手术的人,也不一定能明白麻醉医生有多重要——患者的感觉常常是,麻醉医生让他们数数,数到5就昏睡过去,起来后麻醉医生已经不见踪影。

  海南省人民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海南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会长欧阳碧山曾经这样评价麻醉医生的工作:“麻醉医生不只是打一针麻药,他们还是一台手术中的‘总指挥’。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不仅要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时监测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随时准备与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一场‘硬仗’。”

  麻醉医生的工作事关生命,他们是手术中的“幕后英雄”。他们不仅为外科医生提供平稳良好的手术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神”。

  欧阳碧山介绍,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医生的职责不再局限于手术中,而是延伸到了术前、术后。术前,麻醉医生要参与会诊,让患者在术前处于最佳状态;术后,麻醉医生和护士在复苏室里要全程监控患者的情况,管理术后疼痛,应对麻醉可能造成的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情况。不只外科医生和外科手术需要麻醉医生的协助,内科也越来越离不开他们。比如现今开展的无痛胃镜、肠镜检查,就需要麻醉医生的参与。

  手术之前最常见到的场景大概就是,患者家属握着主刀医生的手说“他的命就交到您手上了”,实际上,患者的命还掌握在另一个人手上,这个人就是麻醉医生。很多人以为,进了手术室一切都靠外科医生了。其实,手术过程中随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出现紧急情况进行急救,都少不了麻醉医生的参与。

  近两年,不少医院通过开设麻醉门诊,让病人和麻醉医生有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将麻醉手术风险评估前移。随着各种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设立疼痛门诊、产科无痛分娩门诊等,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麻醉医生缺口巨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麻醉工作取得了巨大突破,但不得不面对麻醉医生紧缺的事实。

  神经外科、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306医院院长顾建文介绍了我国麻醉工作的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麻醉工作者根据传统医学中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针刺麻醉;70年代初研究中药洋金花(曼陀罗花)、闹羊花等与丙嗦类药复合的中药麻醉,虽然临床应用有一定的镇痛和麻醉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尚达不到现代麻醉的要求,有待继续研究提高麻醉效果。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许多新的麻醉药品和精密的麻醉设备相继被引入我国,如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泮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等麻醉药与辅助药;配备精密流量计和挥发器以及监测报警装置的现代麻醉机和呼吸机;具有多方面监测功能的呼吸、循环、体温、肌松等生理监测仪等,它们被相继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麻醉水平,促进了麻醉学科的现代化。

  在临床麻醉工作发展的同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麻醉工作者开始参与手术、急症室以及临床各科室心搏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急救工作,率先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头部降温等心肺脑复苏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抢救了许多心搏呼吸骤停、脑缺氧超过临界时限的病例。从上世纪50年代末国内有的医院建立麻醉恢复室,到上世纪80年代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在国内大医院普遍建立,训练有素的专业医护人员,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技术,对重大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上世纪70年代我国疼痛治疗工作有了新进展,在临床以神经阻滞为主,许多医院开设了疼痛治疗门诊和病室,对某些疼痛的机理开展研究。麻醉科室的创建和健全,不断应用新的麻醉药物和方法,逐步扩大工作范围和领域,使我国麻醉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

    发展中也有问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调查发现,截至2015年,国内麻醉医生数量达到7.5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麻醉医师0.5人。去年下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指出,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人,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但是,与欧美国家每万人拥有大约2.5名麻醉专业人员的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麻醉医师的短缺,跟不上人们对舒适医疗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

    由于麻醉医生数量短缺,中国的麻醉医生几乎是1人承担3至4人的工作量,劳动强度大,神经高度紧张。一项调查显示,47.78%的麻醉医生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不含值班时间)。

    “现在全国每7个手术大夫才能配备1个麻醉大夫,而这个比例在国外(发达国家)是3:1。”黄宇光今年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医卫界别小组讨论时提到,麻醉医生短缺问题在基层地区尤为突出,很多公立医院的现状是“麻醉整天疲劳驾驶,外科大夫要排队等手术日、等麻醉大夫,病床上的患者无法及时做上手术”。造成这一问题,黄宇光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外科学已经下设多个临床专科,而麻醉学仍是独立临床专科,导致医院每年招收住院医师时,麻醉科名额相对分配不足;其二,近年来手术量猛增,麻醉医生供求矛盾日益紧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14年全球共有2.34亿人接受了手术治疗,相当于每年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接受手术。“目前中国完成的手术量占全球的十分之一,但中国人口是全球的五分之一。未来还得增长,该怎么办?”黄宇光说。
责任编辑:Karen
小康财智最新文章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王辉
  • 个人名片 搜索
  • 个人名片 周赛
  • 个人名片 刀锋啸
  • 个人名片 马世刚
一周排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