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见解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付云伟 2016-12-29 22:45 于 广东 - 深圳 通过网站:

凝聚湖北商界精英,整合在粤楚商资源,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升湖北商人形象,构筑政商沟通平台,谋求企业共同发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鄂粤经济繁荣。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万赢信 2015-01-30 18:13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它的本质决定它必须要盈利,但盈利从哪里来呢?盈利从结果上来,只有员工提供了客户满意的结果,客户才会用钱来交换。所以没有结果,就没有业绩,没有业绩企业就难以生存,所以提供结果是每一位员工的天职。企业执行力的强大,就是提供结果能力的强大。这就是为什么提供结果是员工的天职!没有结果,企业就会死亡,而员工就是提供结果的直接负责人。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鲍达民 2015-01-27 19:0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高效的董事会往往都拥有这样的文化——意见自由交流,鼓励发表有建设性的异议,董事相互之间非常尊重和信任。然而,西方关于董事会健康状况的见解,如活跃的讨论和激烈的辩论,可能不一定适合那种反感公开表达分歧,或资历和等级在所有生活领域决定人际关系的文化。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傅强 2015-01-22 15:57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有关沟通的话题无论对于管理者,还是我们传媒人士而言都可谓“老生常谈”。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或者随便在书店逛上一圈,有关沟通的文章、书籍乃是培训的课程比比皆是,但是问题的组织管理中沟通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种种迹象表明:沟通,依然是一个问题!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李晨晔 2015-01-22 15:5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企业只有不断“放下”,不断创新,持续超越,才有可能形成“解套彼得原理”的基本环境。但是,德鲁克的一个观察或许是“解套彼得原理”的真正的洞察,彼得·圣吉提到,德鲁克曾经对他说:所谓好的企业组织,或许就是那些在数量上,培养了超出自身组织发展需求的管理人员的企业。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白洪山 2015-01-15 16:5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谋发展”的理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中国企业界明确、一致的认同与强烈、认真的关注。无论是在任何工作场合、无论是什么主题的会议,企业家们往往都会提到创新的要求,都会要求大家以创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强调创新突破、创新求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都会要求各级员工、管理者要积极创新、努力创新,要通过创新化解危机、转危为机。。。。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罗青华 2015-01-04 15:2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企业要转型、要组织化,要发展业绩,就要把管理重点转移到“业绩管理线”,通过部门业绩、管理者业绩和业绩性岗位考核,传递经营责任和压力。全员的经济奖励与业绩考核等级挂钩,直接承担的岗位奖金弹性大。而“绩效评价线”目的在于强调业绩的同时平衡组织发展;“员工管理线”重点在于为员工指明工作方向,通过任务与计划落实贯彻业绩责任,这两条线都只作为平衡指标。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颜世富 2014-12-26 16:1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多年主讲组织行为学、领导艺术、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我发现主流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在介绍不同的西方管理学流派对团队的解读。然而,西方管理理论主张的一些观点解释不了中国现实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高管团队建设问题。我熟悉的很多上市公司,如果按照西方宣传的主流公司治理结构来管理企业,基本上不能上市,上市之后也难维持运转。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任兵 2014-12-15 14:38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很多研究都证明,组织内个体特别是高管团队的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个体的关系或社会资本与集体层次的关系或社会资本并不是一回事。很多时候,个体社会资本提高了,组织社会资本反而降低了,组织绩效也变差了。对组织而言,关注社会资本是否能够被组织拥有,而不会随某个关键岗位负责人离开就被带走同等重要。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刘德良 2014-12-12 17:06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中小企业往往面临中高级人才缺乏、中高层管理团队不稳定以及中高层管理者长期担任某一职位产生思维和行为惰性、不思进取、责任心和积极性下降等问题,对于中低层员工来说,缺乏向上晋升的机会和所属部门经理的重视和培养也会使他们失去对企业的信心和工作的热情。这两种状况会极大地降低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损害企业经营管理效益,最终导致企业发展乏力,失去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生存。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1)

顾琴轩 2014-11-19 14:4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在当前环境下,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越来越显得反应迟钝和缺乏灵活性。企业需要更具弹性的组织来适应当今在成本、质量和速度之间的战略平衡。这种新型组织意味着要以顾客为导向、持续改进和学习、基于团队的结构。这些特征加上计算机化的信息技术,就可能使大型组织在速度和弹性上与小型组织相抗衡。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郑明身 2014-11-19 14:38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企业竞争力是由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资本运营能力、风险抗御能力等等若干能力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因此,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从企业制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按照系统优化的原理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系统工程中,组织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薛云奎 2014-11-10 12:5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风险投资是目前每个大企业都需要涉及的运营行为,但如果该投资项目不适合做,就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告知CEO,而且一定要让他明白风险之所在。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挽救公司的举动,也是让CEO尽量避免陷入麻烦的举措,即便当时不了解,事后也一定会明白的。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孙连才 2014-11-04 15:35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权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拥有权力就意味着可以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支配和控制,因此,权力也就成为很多人竞相追逐的对象。某个人对一种权力的拥有可以来自上级部门的正式的合法授予,也可以来自一些非制度性安排的,但又实际上存在的非正式权力,这也就是显性权力与隐性权力之别。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孙健 2014-10-14 16:15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于已经陷入谷底的企业来说,战略反思固然重要,“止血”却是当务之急。这个时候企业领导者需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很多企业在这个时候通常是把一把手换掉,换上一个全新的,跟企业过去的历史、内部政治完全没有关系的人,让他在做决定的时候能够非常理性、果断,而不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做决定,任何的拖延都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完全失去再生能力的境地,那么企业也就完了。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涂山青 2014-09-23 16:3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正如西方管理学者所说,知识经济将改变一切。在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变化加剧,要求企业决策要尽可能地接近市场,并且要敏捷快速。这就要求企业砍掉那些过于繁琐的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建立一种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灵活、高效的要求。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焦叔斌 2014-09-23 16:3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组织机构的协调与整合通过职位设计,并把职位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成各种各样的部门,再通过授权,组织就形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但这并没有结束,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从纵横两个方面运用信息系统、职权系统对组织进行修整,正如盖大楼的时候所进行的内部装修一样,在组织结构设计完毕之后,这种协调和整合往往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协调与整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一是横向的。

组织行为 | 转发(1) | 评论(1)

张西振 2014-09-05 15:3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环形组织”的构想是从思考“企业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提出来的。工业社会早期产生的纵向一体化企业组织,其存在的理由是以较低的管理成本替代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就是以“企业”替代“市场”,尽可能地使交易内部化。福特汽车从矿山开采到炼钢,到制作零件再到组装汽车,甚至还拥有一个生产专用牛皮的养牛场,就是基于这个理由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董兴宝 2014-07-30 17:07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对于任何组织或企业的任何成员来讲,思维上或行动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惰性,尤其是企业取得了成绩或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往往十分眷恋过去和现在的做法,不愿意进行变革或忽视了变革,沉浸在成绩或鲜花中,因此,德鲁克先生在《不连续性时代》中提出了组织都存在惰性,组织或企业都要在市场的约束下,不断进行变革和调整,才能保持生命力。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

保育钧 2014-05-09 16:00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我们现在的民营企业就像一个即将转变为青蛙的蝌蚪,正在处于转型期,虽然已经长出了四条小腿,但同时尾巴还没有消退,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去改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是一样,需要一个逐渐完善、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不是谁可以恩赐的,更不是能通过行政手段强迫建立的,而是需要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选择的。

组织行为 | 转发(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