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退出——
6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这是继退出《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协定》后,特朗普宣布退出的第二个国际协议。
特朗普政府“退约”的理由是,《巴黎协定》将给美国带来“苛刻的财政和经济负担”。一方面,节能减排措施将损害美国的煤炭、石油等产业,减少就业;另一方面,按协定的要求,美国有义务为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出资。副总统彭斯在其后的一场集会上也表示,如果继续遵守《巴黎协定》,美国的经济成长和特朗普核心基本盘的美国工薪家庭,将为此付出昂贵代价。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要求各国努力实现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度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并对发达国家提出了硬性的减排目标。在其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巴黎协定》就正式生效,成为有史以来生效最快的多边国际条约之一。目前,除了尼加拉瓜和叙利亚之外,地球上所有国家都参加了这项协议。因此不出意料,特朗普的举动在美国国内外引发了轩然大波,多国领导人表示遗憾和谴责,谷歌、苹果、微软、特斯拉、英特尔等科技公司领导人表示失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干脆认为美国已经因此成了“流氓国家”。
和“禁穆令”等特朗普的很多施政举措一样,退出《巴黎协定》并不是要让所有美国人满意,而是要维护特朗普的民意基本盘。
而且在特朗普的支持者圈子和共和党内部,“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和阴谋”早就是主流观点了。在总统竞选阶段,特朗普就指责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而共和党其他几位主要候选人也基本都持相同的观点,连受到良好科学训练的退休神经外科医生、现任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长卡森也说: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说有所谓大量科学证明,但是没有这样的事,没有大量科学证明这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造成的。事实上,在共和党内部,特朗普也不是第一个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倒车的共和党总统,早在2001年,小布什政府也在上台后不久宣布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
有研究者质疑“全球变暖”,相关的论据如下——首先,赖以得出全球变暖结论的数据并不可靠,甚至有作假的嫌疑。支持全球变暖的数据来自于遍布全球的气象站的测量。而早在2009年,美国就有机构通过对534个气象站的调查发现,按照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气象站标准,有56%的气象站是严重不合格的(误差高于5摄氏度),87%的气象站是不合格的(误差高于1摄氏度),而这些不合格气象站的测量数据多数是偏向暖化一边的。另外还有人发现,直到21世纪初,海洋温度的测量往往是在高温的轮机舱里完成的,直到这几年才由独立的浮标和机器浮台在开放海域中单独测量完成,这就导致早期的海水温度测量结果可能会比实际更高。
其次,全球变暖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2003年出版的自传《治国方略》中就质疑气候变暖论背后的主流科学预测——海平面上升被夸大了吗?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力量真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诸如太阳活动这样的自然因素?她蔑视末日论者,并嘲笑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昂贵且对经济有害”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计划是徒劳的。2007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叫做《全球变暖“大骗局”》的纪录片,认为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并不见得是人类活动,而很可能是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
第三,那些和全球变暖相关的预测很多并没有发生。比如那些被预测将会在2010年消失的岛国还在海平面以上,喜马拉雅冰川也不太可能于2035年前融化,海平面升高导致大量气候难民的现象没有发生,也没有出现大量物种灭绝的事情。而与全球变暖的预言相悖,近年来全球多地出现了极端寒冷的天气。因此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变冷而非变暖才是今后100年的发展趋势,主要原因是太阳活性和辐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其释放到地球表层的能量在慢慢减少。
第四,鼓吹全球变暖已经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用公益和良心掩盖自己对利益的追求。比如戈尔,身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公司美国碳交易系统控股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戈尔通过直接投资和为这个庞大市场提供顾问咨询和演讲,已经赚取了过亿美元的财富,而一旦美国国会进一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戈尔的个人财富还会进一步增长。然而,据美国媒体爆料,一向被尊为环保斗士的戈尔,其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豪宅的用电量大约是普通美国家庭的15倍,普通中国家庭的100倍。
中国机遇——
6月5日,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张世钢表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但对于中国、欧盟等对减排承诺非常严肃的国家和联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能够在减缓气候升温方面展现自己的领导力。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两百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各方将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作为目标,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
美国当地时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致力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巴黎协定》。
6月2日公布的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显示,中欧双方确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重申在2015年《巴黎协定》下所作的承诺,同意加强合作,推进协定实施。
张世钢表示,他非常赞赏中国仍然坚定履行《巴黎协定》的行为。他指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危机,今天不去应对,明天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所以一定要在气候变化不可逆转之前采取行动,“晚转不如早转 ”。
张世钢说,由于现在的能源结构大量依赖化石能源,随着经济活动,必然要有碳的排放。但这并不是说人类无所作为。比如向新能源进行转型,一步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或继续在现有的能源结构上提高效率、用清洁的能源。像中国一些电厂用新的技术使排放降低很多,这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种机遇,而不仅仅是一种负担。”张世钢认为,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能够更早的把技术、市场、能源结构向更绿色的方向转型,谁早做一步,谁就更能够占领市场先机和经济、市场、贸易的制高点。
亚太地区能源和再生能源公司的主要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的Frank Yu认为,那些研究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美国公司会将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中心转移至亚洲,这将有利于印度、印尼和越南等需要外国资本来实现再生能源目标的国家。
“借助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强大的制造业价值链,再生能源的成本有望更快下降,并且在亚洲关键市场更迅速地取代煤炭等化石燃料。”Frank Yu说。
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秘书处秘书长Christian Zinglersen认为,中国企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商机。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讲到,2016年11月,他在巴塞罗那参加欧洲电力行业周的研讨会,在会议空隙逛了下展示大厅,有两个深刻的直观印象。很多企业在展示他们的数字化创新的方案,另外,他看到很多中国公司代表的身影。
“尽管我不清楚他们是在销售产品还是找合作,但这意味着中国公司也在发掘市场机会。” Christian Zinglersen说。
在改善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政府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中国的万元GDP碳排放量将相比2005年减少40%至45%。此外,中国政府还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
张世钢称,过去,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石能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比较低,“提升的空间更大”。此外,中国政府目前出台了非常严格的法规,对国内的企业、地方政府的指标提出了刚性的要求。
因此他认为,中国会完成“2020年万元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至45%”这一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