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见解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包晓光 2011-07-11 13:06 于 天津 通过网站:

窗外小景 倦靠席上枕, 闲看帘外花。 绿叶托众紫, 群蝉闹万家。

杂谈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12-18 20:26 于 天津 通过网站:

“别去管这些感受,落在这些感受中只会添麻烦!” ——冯老师 http://cv18.cn/ie2Y3y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12-14 10:54 于 天津 通过网站:

在这里我们还要看到,“兴于诗”是少儿兴于诗,“立于礼”是成年人才立于礼,“成于乐”是老年人才成于乐。http://cv18.cn/vIVrEn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10-31 10:19 于 天津 通过网站: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北宋)

旅行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10-17 15:13 于 天津 通过网站: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上一次,我们学《易经》:“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说的就是阳生万物,阴成万物,阳是主观,阴是客观,没有主观就没有客观,没有主观的能动性,客观事物就不能得到改造。也可以这样说,阳是能动性的,生万物,心生则种种法生。念头一动,一个策划出来了。在实践中必须先有图纸,后有楼房……《通书》第十一讲 顺化第十一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10-09 10:57 通过网站:

但是这个“思”实际上包含了思维和情感,既包含了理性部分,又包含了非理性部分。……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严格来说这些思维大多数是属于科学家、哲学家们,特别是搞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的这些人,他们的逻辑性强,因此他们较多地属于理性空间。而从事文学、艺术的这些人,情感空间则要丰富得多,理性空间可能相对要薄弱一些。 漫说《尚书·洪范》“敬用五事”之“思”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2)

包晓光 2010-10-09 10:41 通过网站:

周武王克殷后,要收集先王典籍,从尧、舜以来,至夏、商历代以来的档案文献……殷纣王的叔叔箕子是朝鲜最早的祖先,后来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两汉的时候称之为箕子朝鲜……周武王把身为囚犯的箕子放出来,并非常虔诚、谦虚的向箕子请教,箕子这才把历代政治兴亡的关键——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宪法九条。漫说《尚书·洪范》“敬用五事”之“听”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3)

包晓光 2010-10-09 10:24 通过网站:

说话声音高别人听起不舒服,音阶高是不吉,必须把音放低下来;声音阶高的人说话一定在喉结,所谓“声发于喉者多凶;声发于丹田者祥和”,因此我们说话运气要善于使用丹田,不要用之于喉。专门学习唱歌的人都知道用声带来唱歌简直是笨人一个,几分钟就使声带撕裂、出血,善于掌控的人就不会使用声带而是用丹田。漫说《尚书·洪范》“敬用五事”之“视”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10-09 10:12 通过网站:

 在佛教里,特别是在佛教唯识学中,对我们的眼睛和眼识的形成作了相当详细的介绍。作为一般人经常都在运用我们的眼睛,但是我们的眼睛怎样为我们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工作?对此肯定都是一片茫然。佛教认为必须具足九种缘,我们的眼识才能生起。漫说《尚书·洪范》“敬用五事”之“视”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2)

包晓光 2010-10-09 08:54 通过网站:

我们要对语言的类型进行一些分析,简单来说语言可以分为几大类:有的语言很粗、有的语言很俗、有的语言很雅、有的语言很略(比如相声、小品)、有的语言很虚、有的语言很实、有的语言很正、有的语言很邪。佛教就认为语言有“显、密、真、假、偏、圆、中”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对语言中的粗、俗、雅、略、虚、实、正、邪、刚、柔等等去细心体会一下。漫说《尚书·洪范》“敬用五事”之“言”(下)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4)

包晓光 2010-10-09 08:00 通过网站:

古人有云:“上相望神,其次望气,再其次看相”,看相是最低层次的识人功夫,真正功夫纯熟的人根本用不着看相,大家坐在一起,他就能感觉出你身上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善、是恶、是大、是小,是向上还是向下,对这些非常敏感。因此我们应该留心怎样使自己具备这种敏锐性。漫说《尚书·洪范》“敬用五事”之“貌”(上)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3)

包晓光 2010-10-08 19:05 通过网站:

庄子曰: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10-08 18:05 通过网站:

我们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自己周边的人和事,如果能用大公之心来面对,那就可以称得上大巧、大智。真正的大智、大巧,就是大公之心,就是无我之心。人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就是因为不能真正地做到大我,不能真正地放下小我而回归于大我。荀子《天论》讲记(四)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1)

包晓光 2010-10-08 12:39 通过网站:

易经说:“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性,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性情结构,用佛教的话来说,性就是第七识——末那识。《通书》第三讲(下)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3)

包晓光 2010-10-08 09:03 通过网站:

“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道家学说讲究“抱朴守一”,荀子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凭什么养一?一是什么?什么又是朴?道家谈炼丹道术,那什么是丹道?丹又是什么?在《尚书》里谈唯精、唯一,这里的精又是什么?一又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虚一而静”,我们就是要养“虚一而静”而达到精微之处。荀子《解蔽篇》讲记(七)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2)

包晓光 2010-10-08 08:38 通过网站:

“出令而无所受令。”心只会发出命令而不会接受其他的命令。这是从心的原本功能上来谈,我们的心独来独往,不受其他的陶冶。我们心里有很多很多的思想念头在其中来来去去,都是“出令而无所受令”。荀子《解蔽篇》讲记(六)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3)

包晓光 2010-10-08 08:21 通过网站:

“虚、一、静”是同时发起的,并不是只有一个“虚”,或是只有一个“一”,甚或只有一个“静”。从对心的功能区分上来看是有三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回事,是三位一体的。荀子《解蔽篇》讲记(五)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1)

包晓光 2010-10-07 21:37 通过网站: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有云“子绝四:无意、无必、无固、无我。”强调人自身应该要从四个方面来校正自己的思维。“无必”就是要排除自己的武断,无固是要清除自己的固执性,无意是消除自己的主观性,无我是消除自己嗜好方面的色彩,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总之就是要把自己的主观,固执,孤傲,片面等不良因素扫除出去,才能使自己处在一种清醒的、干净的、宁静的思维状态之中,否则心有窒碍,就不得圆融。荀子《解蔽篇》讲记四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1)

包晓光 2010-10-07 21:16 通过网站:

在先秦法家思想里面主要包括“法”、“术”、“势”三个方面。讲“法”最早是从春秋的管仲开始,“法”是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标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但是如果只是单纯讲“法”就显得过于僵化,如何才能把“法”用活呢?对于统治者来说就需要在“法”的基础上加上“术”。 荀子《解蔽篇》讲记(三)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2)

包晓光 2010-10-07 20:50 通过网站:

读过《通史》,就可以知道商代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平稳发展的年代,其延续时间超过了周朝,周朝虽号称八百年,但实际上西周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天子的所谓号令天下就已经名不副实了,因此周朝真正有效地行使天下共主的权力就只有两百多年。 荀子《解蔽篇》讲记(二)

历史/哲学 | 转发(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