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见解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包晓光 2010-09-17 08:04 通过网站:

这与《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回事。怎样把《大学》里面的层次套路与庄子里的“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结合起来?……这里最妙不可言的就是:虚了静,静了还可以动,动了还可以得!这简直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又一种说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pxx.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7 07:51 通过网站:

我在讲《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时,已经反反复复把“虚”和“静”这个关系讲过。讲《荀子》的“虚一而静”时,也是反反复复讲过。“虚静”指我们的精神、理性的工作状态,那么这个“恬淡”,严格说来是心理上的东西,情志上的东西,佛教称之为第七识。“虚静”可以说是意识和逻辑上的,佛教称为第六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pxx.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7 07:32 通过网站:

要知道,念头是来来去去的,但承载来来去去的念头的那个东西,却动都不动!就如同下棋,下千盘,下万盘,那个棋盘动没有啊?动都不动!棋盘上有无穷无尽的输赢胜负,但棋盘动都不动,棋子却忙个不停。我们心里面念头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我们的心动都不动。它又是自为,又是昧然无不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ozh.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5 08:55 通过网站: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天地》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5 08:35 通过网站:

“八识田”中的种子什么时候出来?你管不了。你功夫不到,怎么管得了?那叫身不由己、心不由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为所动,不为所扰,用赵州老和尚的话说:“老僧只管看”,甚至看都不看,来任它来,去任它去,完全超然事外,超然于肚子里来来去去的念头之外,你才能做到“居无思,行无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n8b.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4 11:43 通过网站:

但是,怎样使自己在万事之中无思无虑?这是一个很高的功夫,关键是“不藏是非美恶”。我们之所以思虑太多,就是我们肚子里边的“是非美恶”的东西蹦来蹦去,牵动着我们身心不安。如果“不藏是非美恶”,你把这些放下了,不料理它了,任它来任它去,它就不会牵着你跑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n8b.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4 07:49 通过网站:

纯白在道家又称为养丹,有丹了就叫纯白。《人间世》里讲“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生白就是纯白。纯,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不杂,就是肚子里没有东西,没有污染。另外白,一片光明称之为白,所以智慧之光就是白。白也就是空白,没有东西在我们心里面。我们为什么纯白不备呢?就是酒色财气、贪嗔痴慢,各种机巧在我们心里面,自然就会纯白不备。纯白不备,自然就会心神不定。出处同前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4 07:42 通过网站: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天地》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4 07:34 通过网站:

关键是“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这是核心的核心。我们自己料理自己,或者料理我们的下一代,都应该以此作为最高境界来加以用心,使己性之自为;不是虚伪,不是藏自己,闷自己,装模装样的玩一通。要彻底的放松、放下,让自己的光辉释放出来,当然阴暗面就不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mg2.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3 15:06 通过网站:

国家机器从夏代开始……大禹王接了天子位之后,赏罚条例就出来了……这样人就失去了道心、道性,就被迫接受社会的陶铸。于是“德自此衰,刑自此立”,本来很纯朴的社会,老百姓这种“天德”自此就削减削减再削减;而刑罚、法律制度自此一立,就愈演愈繁,愈演愈严,愈演愈密;这样的话就“后世之乱自此始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kvt.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3 08:39 通过网站:

“有物采之”是什么意思?用佛教“唯识学”的话来说就很好理解,“心和物” 一个是“根”,一个是“尘”。心之出,出什么呢?产出我们的认识、精神内容。有物采之,即根尘相即,而识乃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jn9.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2 18:37 通过网站:

“言之”实际上是对大道的一种剥离。当我们“言之”时,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个具体的、单一的目标上,这样我们就丧失了对整体的把握。作为一个道人,就要居于本、居于道,而这个道就是“无为言之”。体道又称之为德,所以“无为言之之谓德”。《道德经》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论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禅宗“中观”的“凡有言说,皆非菩提”,都是“无为言之之谓德”。出处同前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2 18:31 通过网站: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就是要在第六识上把分别心去掉,在第七识上把贪、嗔、痴去掉,这个就是去智去欲。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ixv.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9-12 18:10 通过网站:

所谓君上无为,是说君上不能随意而为,要尽量保持现有体系、秩序的稳定、持续,不要随意地干扰、改变……结合佛法来说,无欲是第七识上的,无为是第六识上的。无欲就是第七识上的贪心不动,贪、嗔、痴不动,那么你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无为是第六识对前五识的一种支配,你自然就万物自化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iixv.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8-31 14:00 通过网站:

印度佛教瑜伽学派传入中国以后,一般佛教徒都会背诵“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的口诀,这个五六七八,就是“识神”。佛教唯识学把人的精神分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分工。在意上又分为六七八三种不同属性功能之识。修行就必须在这八识上下手。……这个“识神”,是否就是“真”呢?景岑禅师当然给与否定……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l9uv.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8-30 18:35 通过网站: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8-30 18:24 通过网站:

儒家讲社会性,社会性就是义;道家讲自然性,自然性就是命。作为一个人来说,这个命,到后来还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合到一起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grnf.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8-29 17:00 通过网站: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8-28 17:21 通过网站:

王阳明先生的《尊经阁记》: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

包晓光 2010-08-28 17:07 通过网站: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甚至可以将它当成道家的秘诀——就是精神与念头的关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gkm4.html

宗教文化 | 转发(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