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见解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王辉耀 2009-06-25 11:10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就指出,当前世界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械所凝聚的财富日益缩水,人才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三倍多”。未来的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产业升级,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必须对全球人才战争做出积极主动的回应。然而,目前中国的人才培养、流失、引进却不容乐观。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5-26 14:30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世界大国心态”意味着在全球拥有并需要捍卫自己的利益,也需要在全球寻找顶尖人才,当年中国汉朝强盛之时也一样曾喊出过类似今天美国式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世界大国,但也缺乏可能如李斯所说的世界大国的“人才战略”:我们愿意花钱买外国的商品变为“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需要;但对人才则恰恰相反,不论是否具有才华,是否能做出贡献,只要不是本土人才,就进行排斥,这其实是很不明智。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5-26 14:27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但是,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即使人口再密集的国家的社会公民也能够感受到:太多普通外国人的入籍扎根,可能会让土地、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更紧张,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则只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好处。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5-26 14:26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一位美国学者就曾在《华盛顿邮报》解释美国梦说:“一直以来,美国是许多有才之士的移居之地。他们都在追求‘美国梦’:赴美求学,创造财富。过去40年,数以十万的海外人才流入美国,对印度及中国造成极大的损失。”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美国梦”也表明了美国“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惟才是举”的态度——甚至可说这种对人才的重视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5-26 14:25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大多数人都知道“美国梦”有“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的内涵意义,却没有意识到美国全球推销“美国梦”还有更重要的隐蔽性目的。正如美国不遗余力全球推销美式制度是为了获得更多有共识的盟友一样,全球推销这样的“美国梦”则是为了吸引全世界人才能够去为美国工作,为美国效力。

杂谈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5-26 14:21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美籍华人骆家辉担任商务部长时,曾非常煽情地说:骆家辉的祖父在20世纪初从中国广东乘船抵达美国,虽在美国举目无亲,并且不会说英语,但依然为实现“美国梦”奋斗,一百年后,他的孙子骆家辉住进了华盛顿州长官邸。奥巴马总结,骆家辉家族白手起家的移民奋斗史是“美国梦”最鲜活的体现。当然,奥巴马自己才是这个“美国梦”最著名的代言人。

人物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8-09-25 17:42 通过网站:

西方有一则著名的格言:“重要的不在于你懂得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已故的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曾做过一个这样一个近似尖刻的比喻:“清理你的人脉就像清理你的衣柜一样,将不合适的衣服清出衣柜,才能将更多的新衣服放入衣柜。”

人力资源 | 转发(1) | 评论(1)

王辉耀 2008-09-25 17:41 通过网站: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史坦利教授在创作《行销致富》过程中,曾针对2000位百万富翁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大规模的人际关系网是这些百万富翁的共同特点。史坦利同时指出,这些百万富翁都有不寻常的能力,可以辨别所认识的人当中,哪些人具有特别的“价值”。他们并不只是搜集名片,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辨认哪些人能够并且愿意帮助他们;他们知道该与哪些人交往,可收到相互提携之效——譬如彼此交换信息,甚至合伙做生意等。

杂谈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8-09-25 17:39 通过网站:

怎样才能塑造品牌?有人认为只要扎扎实实做事,成绩出来了,形象就有了,品牌也就出来了,不需要推广;也有人认为塑造个人品牌就是成为名人,断定这属于传播营销的范畴;更有人把品牌当作市场浮躁行为之一,将之形容为“整容术”、“化妆术”。我认为,成功的个人品牌应该让受众产生这三种基本认识: (1)与众不同;(2)出类拔萃;(3)值得信赖

企业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8-09-25 17:37 通过网站:

作为个人推广的一部分,奥巴马、希拉里、麦凯恩都早有自传或专著问诸于世。希拉里在2003年出版的自传《亲历历史》,一度畅销百万册。很早就有观察者说,谁赢得了图书市场,谁就将赢得主流读者群所代表的阶层的支持,即年轻人、知识分子、白领中产阶级。这个群体——而不是来自种族的支持——将决定总统大位的归宿。因为年轻人代表着美国的未来,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主流,知识分子则是美国前进的支柱和驱动力。

人物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8-09-25 17:36 通过网站:

人们注意到,在这个扁平世界中,人才不再只是哪一个国家的人才,人才出现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形成。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各大公司的首选目标,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