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见解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王辉耀 2015-05-07 20:38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农民工人口流动创造了中国过去30年的辉煌,而未来30年,要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发达国家,中国国际的人口红利还要提高,需要更多的国际人才来中国发展,中国不仅要抓住国内人才红利,更要抓住国际人口红利,来促进中国未来的发展。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11-06-02 11:2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中国社会现在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民间力量和社团力量来做这方面的慈善的工作,而且不仅是企业家的事情,而且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每一个我们有能力的人,都是可以积极参与的,要形成这么一个风尚,或者是形成这么一个文化。

企业责任 | 转发(0) | 评论(1)

王辉耀 2011-04-08 13:59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萨默斯说中国超越美国并不易。历史上,美国总会与某个正在崛起的经济体进行比较。1985年发表文章认为前苏联会超越美国,1990年代日本和德国超美的呼声渐高,还有学者在九十年代写有《日本世界第一》的著作。但是历史证明,他们在短时间内还是不能超越美国。美国在不断比较参照中反倒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政经 | 转发(0) | 评论(2)

王辉耀 2011-02-14 13:1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成功人生,需要一颗冒险的心。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对于害怕危险的人,这个世界总是危险的。”恺撒则说:“懦夫在未死之前,已经身历多次死亡的恐怖和痛苦。”

历史/哲学 | 转发(4) | 评论(3)

王辉耀 2010-11-05 10:10 于 美国 通过网站: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知识经济和知识服务产业的不发达,进而形成了就业空间的不足。人才缺乏影响产业升级,但产业升级又影响本土人才的培养。对政府而言,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政府机构吸纳就业的容量非常有限,解决大多数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企业——我们迫切需要能创造大量知识就业机会的创业创新人才。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2)

王辉耀 2010-11-05 10:08 于 美国 通过网站:

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不只是政府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为了使中国科技再上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升中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打造在质量、创新和服务方面享有国际盛誉的知名品牌,中国需要重视人才,打造创新型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建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并贯彻执行。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10-09-11 20:17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中国政府在制订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海外人士具体情况,不光是追求“海龟”式的单向回流模式,还应鼓励“海鸥”式的双向的环流模式,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吸引和使用国际人才的方式。

公共政策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8-06 15:10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我不认为“人才外流”、“人才滞留”就一定会带来“人才流失”。相反,任何国家不可能在“闭关锁国”中获得发展,落后国家也需要派出留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然后传递回国内。问题是在中国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优秀人才都没有回归。因此,中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政府的人才培养变成了“为他人作嫁衣”,巨额教育投入成为了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补贴,“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会出现问题。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8-06 14:57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双重国籍也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有利武器。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承认双重国籍,这个双重国籍现在成为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趋势,对于留住人才、挽回人才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1)

王辉耀 2009-08-06 14:56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人才流失”是毫无疑义的国家损失,但“人才外流”带来的影响则不能确定,人才出国的学习、深造、交流、工作,都是人才外流的一部分,是否带来人才流失也存在不确定性。简单地说,只要是有正常国际交往、不选择“闭关锁国”的国家,只要有本土企业跨出国门去海外发展,从官方到民间就都不可能没有“人才外流”。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1)

王辉耀 2009-08-06 14:55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中国是一个人口的大国,但是离一个人才的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人才的流失现象是十分严重的。中国其实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花费那么多的物力和人力培养人才,最后把教育成果奉献给别的国家。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一些人才政策。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8-06 14:55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产生是由人带来的,为人所掌握的,知识经济实际上就是人才经济,而且世界大国首先要是一个人才大国。那么人才战争的成败实际上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向世界的命运。所以,当前世界对人才的争夺战实际上是非常的激烈,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人才战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重要领域里的顶尖人才。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7-24 15:45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目前,绿卡、入籍等移民政策最大作用,不是用来补充人口,或者使向往本国的人归化。除了方便本国公民生活(例如亲属可以移民入籍、海外侨胞可以申请入籍)之外,都是用来争夺国家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新西兰高等教育兼科技部长彼得•豪德森指出:“我们不再单纯地把移民当做补充人口的方法,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吸引人才的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需条件。”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7-24 15:44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美国的经济衰退提供了机会,但欧洲在人才战争中的实力却不得而知。不过,可以预测的是,欧洲还会进一步调整移民政策,以更好地为全球人才战争服务。例如非法移民的打击将会加大,普通人移民欧洲的困难也会加大,但他们会继续扩大接纳留学生,尽可能提高学费,握有巨大的财富或在商业、科技等领域才能非凡的人士也会更加受到欢迎。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7-24 15:44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尽管欧洲能从发展中国家补充更大量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未必是全球最顶尖,因为发展中国家堪称世界顶尖的人才也一样首选美国。何况,高端人才从来都是多多益善。因此,欧洲有识者都认为,欧洲需要像半个世纪前的美国一样,拿出胆识、远见、魄力,去把在美国全球最优秀的新爱因斯坦们请到欧洲来工作和居住。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7-24 15:41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从1901年到1950年,欧洲培养了73%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的得主,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这些顶级科学家大部分都流失到了美国。这些人才的离去不只是带动了科技中心的转移,他们进入大学等教育机构也让美国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培养地。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7-24 15:41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并非只有中国和印度会去美国“人才抄底”。旨在改进欧洲国家政策的智库兰德欧洲其理事就在《金融时报》发出进攻号角:“把爱因斯坦请回欧洲!”这位作者指出今后10年欧洲将短缺50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欧盟主席巴罗佐也意识到了欧洲的创新、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危险,就提议欧洲要成为“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创意和企业的磁石”,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按现行运作模式恐怕——“诺贝尔科学奖仍会留在美国”。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6-25 11:18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07年进行的全球竞争力评比,中国科研人员总量世界第1,科研开发经费总额世界第6,可见中国科研投入的经费与人力都是世界前列,然而,专利产出率却排在第23名,基础研究是否增强长期经济发展排名是17。这也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科研实力之所以逊色于西方,不是政府财政投入以及相关人员不足,而是相关使用的人才有量无质。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6-25 11:18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目前,中国教育体系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培养“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的时代,不适应培养自己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创造型人才”。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缺少比尔·盖茨、拉里·埃里森、迈克尔·戴尔等大学没有毕业、却能建立微软、甲骨文、戴尔等高科技公司人才的原因。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

王辉耀 2009-06-25 11:11 于 加拿大 通过网站:

中国的大学生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苦于“无人可用”,纷纷热于海外“人才抄底”。这似乎形成一个鲜明的矛盾,有些学者就称中国本土人才都已经过剩,为什么还要去海外引进人才。但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构成矛盾。中国过剩的是需要国家和社会去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一般性人才,但能够自己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具备国际竞争力能从海外吸引就业机会的创造性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却一直很短缺。

人力资源 | 转发(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