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见解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刘利刚 2015-07-11 22:5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股市应该帮助那些过度杠杆化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实现股权混改。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该学会如何在融资融券交易中控制风险,而不是依赖政府救市。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也需要通过这次股市大幅调整学习风险管理和市场化的监管思维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实现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

股票 | 转发(1)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7-11 22:5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对于中国金融改革而言,笔者认为,深化金融改革并发展资本市场是正确的道路,但这一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通过制造一个股市牛市而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改革协调合作。具体而言,新股上市不应该被暂停,股市应该帮助那些过度杠杆化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实现股权混改。

股票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6-27 21:3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未来由于商业银行将允许以存款总额为基础进行放贷,这将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农村企业而言,服务它们的银行将不再受到存贷比的限制,它们将能更容易获得融资,且融资成本更低。这因此也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政经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6-27 21:3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存贷比的取消也将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以往,不少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季末 “粉饰橱窗”以实现存贷比达标,这不仅增加了现金短缺的风险,也推高了市场的利率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贷存比反而推动了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取消存贷比将因此大大减少这样的行为。

政经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4-20 20:4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政策的宽松仍然是经济下行中的必然选择,但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更需要考虑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比如说,货币政策的放松很可能带来股市的再度火爆,但与此同时,股票市场的风险却早已经在不断累积,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那么股票市场的再度上扬将加大中国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这将为经济的发展埋下炸弹,而未来的拆弹则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政经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4-20 20:40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市场在中国第一季度GDP数据公布之后,就一致认为中国央行将必然选择降准和降息的政策组合。更加重要的是,尽管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完成了7.0%的增长目标,但从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等一系列数据来看,这样的7.0%仍然存在很大的疑问。趋势来上来看,由于中国经济近年来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因此第一季度的勉强达标,事实上意味着在政策没有大规模宽松的状况下,今年的增速目标事实上将很难完成。

政经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3-03 21:0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中国也需要采取多种举措来保证有序的去杠杆化,与之对应,货币政策的放松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造也十分必要,中国应该允许民营资本逐步进入金融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此外,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更具有深度以及更加活跃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更加长期稳定的债券发行不仅可以减小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问题,也可以助力中国建设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降低金融风险。

宏观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3-03 21:0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在外部环境出现改善的状况下,内部政策导向、力度以及执行力仍然是关键。笔者认为,中国整体政策应该保持定力,既要通过政策调整来推动传统行业的有序地去杠杆,也要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服务业和消费的增长。在结构性改革的当口,中国经济更需要保持市场的信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策的有效执行则更加重要,在“反腐”的过程中,官员不做为也应受到惩罚。

宏观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3-03 21:00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通过发行债券,地方政府可以拉长自身的债务期限,同时其财政收支体系将更加透明,这也是改革带来的“倒逼”效应。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等方式来引入民间资本,这样不仅引入了更多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市场力量来进入传统的垄断领域,这对于中国经济的管理模式来说也是显著的进步。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刘利刚 2015-02-06 15:2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但降准之后,商业银行似乎仍然很难将资金引入传统行业。压力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状况下,将资金投放入已经出现信用风险的行业,并不符合商业逻辑。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刘利刚 2014-02-18 16:16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在耶伦的“鸽派”立场下,中国需要更加果断的政策调整来解决政策的被动。从根本上来说,面临较为明显的资本流入的压力,但同时希望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国需要给予汇率政策较大的弹性空间。另一方面,相对治本的做法是,中国需要鼓励民间资本流向海外市场。

金融/资本 | 转发(1) | 评论(0)

刘利刚 2014-01-27 15:49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国内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整个金融改革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货币政策(包括利率以及汇率政策)的现代化,是中国金融改革应该审慎遵循的路径.

金融/资本 | 转发(1) | 评论(0)

刘利刚 2011-09-14 12:00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对于中国央行来说,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来堵住系统中出现的漏洞,但另一方面,却仍然需要鼓励金融创新以及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漏气阀门”仍将层出不穷。“一头紧一头松”的政策效果可能更加糟糕——有能力的国有企业仍将显得游刃有余,而本身就信贷困难的中小企业将承担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的苦果。

金融/资本 | 转发(1) | 评论(0)

刘利刚 2011-07-13 13:33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由于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三驾马车同时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中国经济再次出现加速的迹象。我们也预计,中国经济在今年不会出现明显的减速,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为9.6%左右,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将同比增长9.4-9.6%,第四季度受到基数效应的影响,经济增速将下滑至9.2-9.4%,但环比增长率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在未来数年可能仍然面临着“高增长、高通胀”的发展基调。

宏观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1-06-11 17:07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从未来几个月的通胀预测来看,由于基数效应以及食品涨价等因素,中国的通胀率将很可能超过6%,这也将导致通胀预期的进一步恶化。治理通胀仍然是中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挑战。

宏观 | 转发(2) | 评论(0)

刘利刚 2010-10-25 11:0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本轮经济增长的状况与2001-2003年的情况看起来有几分相似,从时点上看,中国经济正好处在所谓的“后危机”时代,政策制定者也普遍认为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但与2001年的情况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已经快速恢复,目前的两位数经济增速已经比2002至2003年左右的水平高出一个百分点以上,如果中国央行不愿意对经济“踩刹车”的话,相信未来的调整会更加漫长而痛苦。

宏观 | 转发(3)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