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见解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尹中立 2013-11-26 16:09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1995年国债期货事件尽管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导致这个悲剧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实施融资融券制度和股指期货交易无异于给这些权力再加上一个杠杆,让机制上的缺陷进一步放大。要防止“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悲剧重演,一定要弱化政府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国家队”的行为制定严格的规则

股票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13-11-23 10:5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员工持股是构建新型的劳资关系的基础。按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观点,资本与劳动始终是对立的,它们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采取员工持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上述矛盾。美国政府十分倡导企业搞员工持股。

公共政策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13-11-23 10:50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员工持股在西方国家不是什么新的制度设计,但在中国员工持股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拟上市的公司如果存在数量超过200人员工持股,则该公司将被无缘进入股票市场。因此,三中全会的《决定》却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不仅反映了政府试图改善劳资关系的努力,同时也反映出上市公司监管的思路的变化。

公共政策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13-10-30 23:2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投资者的行为“非理性”,这是多年形成的条件反射。市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连锁反应,根本原因在于少数有政府背景的大型机构(如汇金、社保等)经常性的干预股市所致。从监管的角度看,缺少约束这些“国家队”行为的规则。

股票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13-10-30 23:22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要防止“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悲剧重演,一定要弱化政府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国家队”的行为制定严格的规则。

股票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13-10-30 23:2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光大乌龙指事件出现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虽然是一起随机事件,但它的出现及之后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至少暴露了我国的证券市场存在以下几个制度性缺陷:

股票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10-08-17 14:41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粮食价格上涨从表面上看是由恶劣的天气造成的,但深层原因与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迅速上升有密切关系,导致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推高的人们的生活成本。看来,粮食价格上一个新台阶是必然趋势了,除非房价回到起点去。

经济思想 | 转发(1) | 评论(1)

尹中立 2009-11-26 15:05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对于过剩的中国金融资本而言,参与大宗商品的投机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市场不在中国,中国金融资本还没有能力主宰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而国内期货市场的资金规模大约只有1000亿元左右。我国多余的货币应该主要进入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09-11-26 15:0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的总体状态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全球经济有通缩的风险。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货币供给影响物价的另外一条途径,即大宗商品市场。毫无疑问,货币供给影响金融资本的成本,而金融资本已经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主导力量。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成为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动力,也是未来中国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动力。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09-11-26 15:03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从市场供求关系看,自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就已经告别的短缺经济时代,供给大于需求成为一种市场常态。从宏观经济总量看,高储蓄率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不足,储蓄大于投资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出口增长。再从经济结构看,最近10年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出口高速增长带动,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左右,40%的工业生产能力依赖出口消化。中国经济总体状态将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太可能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09-11-26 15:00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2009年的通胀预期缘于信贷与货币的快速扩张。2009年三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3%,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9.5%。M2、M1增长率均超过名义GDP增长率达22%左右。前十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8.92万亿,据估计,今年全年新增信贷将接近10万亿。货币投放的高速增长使市场产生了货币贬值的预期(即通货膨胀预期)。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09-11-26 14:5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共出现三次明显的通胀: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明显的通胀主要属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而2007年至2008年的通胀属于典型的外部输入型的通胀。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09-11-26 14:54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从通胀的形成机理来看,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所谓的需求拉动型是指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形成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主要原因是信贷与货币的过度发行及财政赤字的大幅度增加。成本推动型的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社会消费品物价水平的上涨,通常国内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是由于国际市场的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导致的,又被称之为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09-11-26 14:50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笔者认为,以CPI衡量的消费物价不会出大幅度上涨,但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容易出现失控的危险。决策者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判断方法来度量通胀形势的话,有可能出现重大失误,9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的最主要原因也正是在此,需要有关方面高度关注。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

尹中立 2009-11-26 14:45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即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将该理论应用于判断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物价走势,不免产生担忧,自2008年11月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无论货币还是信贷都出现了空前的增长。但并非如此简单,需要我们在总结历史上通胀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特征,才能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通胀形势。

宏观 | 转发(1)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