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向前 2012-06-11 14:49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同时,一些专家还提出了更大胆的观点 阿房宫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前殿,不会再有其他 建筑。他们认为,这一点实际上在古文献中已经有记载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 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这 是说因为宫建在“阿房”这个地方,所以叫阿房宫,而且只是一个前殿。另《水经注·河 水》、《汉书》皆有类似记载。
文化/艺术 | 转发(0) | 评论(0)
联系到《史记》“……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汉书》秦“复 起阿房,未成而亡”等明确记载,阿房宫前殿土台基上除了围墙上有建筑外,整个台面没有 其他秦代建筑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说明阿房宫没有建成。
李毓芳研究员还透露,考古队将土台基上的7组土样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 技中心进行植硅石分析,分析报告显示 土台基建成相当长一段时间生长的都是野草,草高 达1米以上
没有发现任何秦代宫殿 建筑的遗迹,即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的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及廊道和散水 及窖穴、排水设施等。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介绍,为了搞清围墙 内有没有秦代建筑,考古队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试掘和发掘了3000平方米,勘探面积35万平 方米,被村庄覆盖之处除了水泥地和砖铺地之外,在花池内、羊圈中、厕所旁、房屋间的 空地内等均进行了密集勘探,结果只发现了东汉以后到北周、唐、宋时期的个别墓葬和文 化堆积,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当,
据《长安志》记载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 南面无墙。”考古队的勘探发掘也证明了这一记载是正确的,在土台基上北面围墙的墙南 侧有大量建筑倒塌堆积,证明当初围墙顶部有建筑存在,东西两面虽然被现代村庄所压,但 当地群众反映建房时也发现有土墚和碎瓦片,应该与北围墙一样墙上有建筑。
裴向前 2012-06-11 14:48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2002年10月到200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 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调查、考古勘探、试掘和局部发掘,勘 探和试掘表明,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 米左右,其中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被现代村庄所压。
裴向前 2012-06-11 14:47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北京大学教授赵化成说,百戏俑坑目前主要发掘的是第三过洞,其内的陶俑应当是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角牴、幻术等表演娱乐性质的“演员”,总体上讲这些陶俑属于百戏俑。
除了威震四方的地下军阵,在秦始皇陵陵园内还有着一支“地下娱乐杂技团队”,这就是“百戏俑坑”。
如今出土的一些兵马俑的手势呈四指弯平状,但手里已经空空如也,我们只能根据当时弩的形状判断,认为他们可能手执木弩,只是木头被烧毁或朽掉了。”考古专家表示,如果机缘巧合,能发现一个手执木弩的兵马俑,就能证明此前推断是正确的。
背面朝上,因此也可看到握手部分,但只刷了天然漆,没有彩绘,不及秦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盾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考古专家说,这件漆盾尺寸大小是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秦陵1号铜车马上铜盾的两倍,但因使用者级别的关系,纹饰差别很大
据了解,本次发掘出土的盾,位于9号过洞的第二辆车的右侧,应该是车右侧配置使用的。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有些残破。“这件漆盾,所看到的边栏绘制多层几何纹,线条隐约,色彩为红、绿、白
此次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辆战车上发现了秦军使用的盾,属于皮质漆盾,这是三座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第一件盾。
兵俑被焚烧之前曾被人打碎过,因为位置不同,着火的火势大小不一样,所以形成了颜色不一样的现象。”究竟是谁焚烧了兵俑?目前来看,西楚霸王项羽的嫌疑最大。据记载,项羽设鸿门宴的地点据此地仅有五公里,他与秦始皇也结有仇怨。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称,这种说法可以站住脚,而这也是目前考古学界的主流意见。
裴向前 2012-06-11 14:46 于 北京 通过网站: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发掘区的西段有一条南北向甬道贯穿并与北侧门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红土层块状板结倒塌,凡是在甬道和过洞附近的俑均被烧坏,严重变形变色,有的甚至都被烧化,且这一地区的棚木灰都为白色,可见温度很高。烧毁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风处,此地段的俑损毁就比别的地方严重。可见兵马俑俑坑是人为烧毁的,不可能是自燃的。
长期以来,对秦兵马俑被烧有两种观点:一个是自燃,就是俑坑里面有木头等有机物质,时间一长产生沼气,然后自燃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人为破坏的。到底是自燃还是人为烧毁,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给出了结论。
“此次发掘发现彩绘俑实属惊喜,发掘之前考虑这个坑曾经经过种种破坏,预计大部分已经完全脱落,没想到这次能够发现大量的彩绘,而且鲜艳程度也突破了我们的想象。”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说。
第三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一个级别颇高的将军俑,它穿的鱼鳞甲做工精细,铠甲边缘处有彩绘图案,腰部以下保存完整,俑上残存有彩绘,呈现几何形状,铠甲甲片较小,说明其级别是相当高的。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执行领队许卫红说,已经进行了3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彩色陶俑。而兵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测也进一步被印证。3年里,考古工作人员曾先后发现了有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马俑,还发现了一个眼珠为红色、瞳仁为黑色的彩绘兵马俑头,让人震惊。
“最初猜想一号坑里面文物颜色不会保存得太好,但就目前来看,在陶器和漆木器上均发现了不少彩绘,彩绘情况比预想的要好。柲、弩、鼓等各种器物上的彩绘均有保留。发掘出的陶俑彩绘虽然保存面积较小,但数量却很多,秦俑服饰上的颜色也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