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财经商业新媒体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您的位置:书评频道 - 最新书讯

创新创业新常态

创新创业新常态

2016/8/3 16:26:58

 钱颖一

从供给来,经增长有两类原一类已有技术条件下增加资源的使,比如资本和劳动。在这类增长,后进国家可从先进国家那里习新技术,并不需自己开发。第二类就是发明新的技术,即创新。

经济增长的理论和事实告诉我,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取于该国所处的发阶段。

一方面,发达家的人均资本量很,没有剩余劳动(除非有大量移民),因此只能靠创新驱动增另一方,贫穷国家则主要靠资源驱,基本不需要靠创新驱,它们离世界技术前沿还很,可以靠模仿。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大致是这种模。而中等收入国家介于两者之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源驱动仍有空间但是与贫穷国家相比,需要更多地靠创新驱。中国目前正是处于这个阶。所,当中国与国相比的时候,重要的不同之处是们还不够富,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是美国的24%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比美国高但是同中自己的过去相比潜在增长率下降了,要更多地靠创新驱动增长。

从 0~1 和从1~N

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蒂尔(Peter Thiel)出版了一本书叫《从0到1》,中文版在中国销售了100万册这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时机非常好,正好赶上2015年“两会”结束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但是这本书没有讲N的力量,没有讲从1~N。在中国,市场的规模N是非常大的,这是中国的优势。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滴滴快的等公司,它们使用的技术应该说都不是从0~1。 阿里巴巴之前有亚马逊腾讯之前有ICQ,百度前面有Yahoo和Google,滴滴快的之前有Uber。微信之前有韩国的Kakao Talk,但韩国只有5000万人,而中国有13亿人,所以微信远比 Kakao Talk成功,这就是因为N的不同,是N的力量。不能说只有从0~1才是创新,从1~N只是简单的照抄。事实上,从1到N这中间也会有很多创新,因为要使外来的原始技术适合中国文化,适合中国市场。在中国,N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不能忽视。在中国,从1到N大有可为。创新创业新模式。中国这一轮的创业热潮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的创新创业与全球特别是美国的创新创业正在直接地、快速地融合。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把研发的初级阶段放在美国,比如放在硅谷。美国的创业中心实际上是一个全球人才的集中地。这就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模式:在硅谷做最初研发,之后在中国进行进一步开发,并充分利用中国市场N的力量。在网络中有个梅卡菲定律(Metcalfe’s Law),即网络效应的平方法则:网络价值=N的平方。因此在互联网时代,N的力量不是N的线性关系,而是N的平方关系,这就把N的力量更加放大了。

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创业聚集地有哪些突出的地区?在美国有三大主要地区:硅谷旧金山湾区、波士顿、纽约。前两者存在很长时间了,而纽约是新兴的。纽约作为金融中心,在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业受到较大打击,但随后出现了一批创新创业企业,与纽约的商业中心、广告中心、媒体中心相关的创新创业,所以跟硅谷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也有三大主要创业创新的聚集地区:深圳、北京、上海杭州。未来这六个地区将很可能是全球创业创新的聚集地。虽然目前中国的这三个地区还没达到美国的水平,但是未来发展速度会非常快。

 

基本资料

书名:《创新驱动中国》

作者:钱颖一 等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7871-0

作者简介

钱颖一,男,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6年10月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如何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窗口”,让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进而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显学。

《创新驱动中国》一书正是两年来“创新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地方创新实践成果总结、相关行业创新经验分享等方方面面。

所有文章都出自国内外顶尖学者和相关领域的权威,诸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央行行长周小川、平安银行行长邵平、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张维迎、智蹼动力创始人李文、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等。

无论来自创新实践一线、学术研究领域,还是政策制定机构,人们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每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