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财经商业新媒体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您的位置:书评频道 - 最新书讯

《呵护云端的孩子》

《呵护云端的孩子》

一位心理医生给中国家庭的网络使用指南
2022/2/18 17:11:20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引导孩子走进自律健康的电子生活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网瘾症临床和心理治疗专家

银子 全新力作

刘强 杨雄  唐贾军 庹祖海 沈智 关凌 孙佳山 联袂推荐

书名: 《呵护云端的孩子》

定价: 69

ISBN: 9787521736038

作者: 银子

出版时间 20222

内容简介:

 

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将儿童和青少年牢牢锁在其中。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业,而且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科学地使用电子产品,避免网络沉迷,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这是家长和广大教育者亟须解决的大问题,它紧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和未来。

 

本书作者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网瘾症临床和心理治疗专家银子,她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书中详细分析了电子产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她认为,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是学生获得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完全将电子产品妖魔化。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子产品对孩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对科学与大自然的兴趣点和爱好,一起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从而取代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此外,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因为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网络或电子游戏,而是父母全身心的陪伴。

作者倡议,家庭、学校、相关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与爱护,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网络观和价值观,引导孩子走进自律、健康的电子生活,保证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银子

心理学研究型和实战派学者、作家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

网瘾症临床和心理治疗专家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前副主任和心理医生总督导

中宣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特聘心理学专家

文化和旅游部特聘心理学专家

北京市卫健委特聘心理学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特聘心理学教授

她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成瘾治疗的临床工作及心理学教学,并参加多项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的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研究、探索、论证、评估等工作,对我国网络文化领域的相关政策产生了智库性影响。

常年为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各大高校及企业开展心理培训、指导工作。

她著述丰富,目前已出版8部心理学、心理治疗方面的著作。更专注致力于心理学的普及、心身和谐、生命和谐的研究,去照亮更多家庭和心身困顿者的心灵角落。

 

推荐

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良好的网络生态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

 

作为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的一线专家,银子医生在她的新书《呵护云端的孩子》中提出,要构建家庭和谐的电子生活共同体,根据未成年人的心身发展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地实施健康的网络教养理念,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让孩子们在“云端”健康成长。这既是专业人士理性而中肯的建议,又契合中央有关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的决策部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强烈推荐!

——刘强/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正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行为习惯。网络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开拓视野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沉迷等负面现象也在发生。本书由浅入深介绍了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从不同年龄、不同维度探讨未成年人过度使用互联网所造成的困扰,并给出专业的防沉迷办法和建议,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帮助监护人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帮助更多人了解互联网生态的积极意义。

——唐贾军/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兼游戏工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电子新环境带来了新的养育话题,如何正面地走入电子生活,培养与形成孩子的电子素养?如何打造优良的电子家风,纳入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以及如何处理信息过载,应对电子成瘾?这是信息时代青少年都应该学的一门课。曾出版过网瘾心理治疗《断瘾》与正向教养《爱养》之作者银子,以一位医生丰富临床经验和一位心理学者专业素养,将带你与孩子走进网络世界。并告诉读者构建家庭电子生活共同体,打造断网模式和联网模式平衡的家庭方法。

——杨雄/ 博士,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作者立足长期丰富的诊疗实践经验和研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未成年人成长与网络文化和数字文明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可操作的方法,这无疑是健康中国和幸福家庭所需要的。

——庹祖海/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科技生活给现代人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带来心身之苦,其“药方”往往需要去科技不发达年代的传统生活方式中去寻觅。银子带你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心身一体化的角度调适并驱走现代人在电子和网络中的迷思。

——沈智/ 太极拳名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提到现在的孩子们用电子产品,家长们往往都是采取禁止或者限时的简单粗暴办法,但是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生活根本离不开手机的时代,这些方法往往没有好的效果。新时代的家长们要增强新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尤其对现在网络原住民的孩子。没有人天生会党父母,敎育孩子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陪着孩子长大,和孩子一起成长。

——关凌/ 演员、主持人

 

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效应进一步放大了代际经验的差异,甚至在儿童期就进入虚拟空间,这对于从今往后的新代际来说,已经是常态和必然。因此尽快适应网络生活环境早已是当代家庭的必选项。一味关注“网瘾”,不过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负责任的口舌之快,更需要关注本书的网络使有的指南。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全国网络文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目录

前言

在科技变革中培养健康的电子教养理念 III

 

第一部分 托思望云端—自然环境与网络环境

1 章 神经细胞为何昏迷? 003

唤醒孩子内在的知觉

手机成瘾是一种昏迷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困难

2 章 自然与人 021

孩子越早接触电子产品越好吗?

给予大脑有利的刺激

主动探索,不会发生在电子的封闭空间

再逼真的CG 也无法拥有真正的生命力

天人同构

3 章 技术与人 041

保护环境,让地球喘息

分裂的精神结构

技术是解药,还是毒药?

电子产品中的沉迷

与科技建立良性关系

第二部分 平地入云端— 适应全新的网络生活环境

4 章 创新、开放与融合 061

对电子产品不要太“专情”

线上学习的新形势

数字化文化

终身教育的理念

现实自我与数字自我

数字世界的交流

5 章 消解、平衡、超越 085

欲罢不能的欲望

被分散的注意力

如何过滤海量信息

分辨妍媸美丑、高下文野

给自己的心“调频”

接受平凡和真实

数字生活带来的新孤独

关掉手机,连接自我

算法、进化与意识

游戏里的“空心人”

第三部分 高路开云端— 正面网络生活解决方案

6 章 打造家庭网络生活共同体 137

学龄前:与电子产品保持距离

学龄期:电子素养的培育与形成

青春期前期:磨合发展

青春期后期:主动驾驭,更具创造性地使用

7 章 学龄前:用身体学习和思考的阶段 159

用身体感受环境

用身体看世界

用身体发展心智

电子产品让身体退隐

孩子是个哲学家

儿童心灵的直觉和电子的数字标记

发育迟滞的电子娃娃

8 章 学龄期:走入正面网络生活 197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增强孩子的现实感

网络时代的新阅读

与孩子开启网络对话

9 章 青春期:与孩子保持对话 283

青春期危机与焦虑

与儿童期不同的教养重点

给予孩子在线支持与保护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保证身心的健康

在网络中主动驾驭

 

第四部分 自在凌云端— 拒绝网络成瘾,清朗网络环境

10 章 如何应对网络成瘾? 369

网瘾是精神疾病吗?

网瘾的临床特征

网瘾对心身状态的影响

运动治疗抑郁症

11 章 避开网络陷阱 385

网游的设计逻辑

锁定注意力的短视频

12 章 如何预防网瘾 393

觉察孩子的情绪

易成瘾人群

易成瘾学业阶段

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后记

用心呵护,和孩子一起成长 405

参考文献 411

 

书摘

在科技变革中培养健康的电子教养理念

 

我从2005 年开始,一直从事网络沉迷与成瘾的心理治疗和研究工作,在一线密切接触沉迷游戏等电子产品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

十多年前,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网瘾治疗都是个新鲜事物,我是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一批人之一。当时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感兴趣,所以当时一些国际媒体,如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韩国放送公社等都过来采访,想了解我们的治疗模式,并且加以学习借鉴。

让人感慨的是,随着互联网及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而今的电子沉迷又涌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手机成瘾,而不是从前的游戏成瘾。手机成瘾,较之游戏成瘾,表现出更强的侵入性,如快节奏的短视频可以快速裹挟人的注意力,不需要任何的思维转换,人就被迅速卷入。手机的各种休闲小游戏,上手快、简单,只需重复操作,不需要动脑子,玩起来时间流逝得飞快,沉迷速度比从前更快,沉迷周期变得更短,让家长猝不及防。而且,沉迷者有低龄化的趋势,从前集中于青春期中/ 后期,而现在的沉迷者许多是尚未步入青春期的儿童。

此外,电子浪潮冲击的不仅是未成年人,也包括成年人。

人们为什么会在电子世界里沉迷?

一个孩子沉溺在电子环境中,对电子设备操作得心应手,是不是代表他很适合这个环境呢?正相反,越是沉溺,越是代表他对于数字时代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他没有发展出适应新环境的平衡能力和平衡行为。许多心身方面的问题都是对环境的不适应、不满足造成的。

相对于人类几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史,电子产品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只能被称为最近的短期事件。我们体内的每个神经细胞,都有着和自然的生态环境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尤其是脑神经细胞对于大自然母亲的唤醒驾轻就熟,可是对于电子世界的刺激方式,它却需要重新适应。

如果大脑细胞会说话,它们肯定会说:“我和它不熟!”

面对同样的电子新环境,为什么有些人能适应,有些人则发展到病态?

因为人类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电子设备成瘾者有着对双重环境的不适应性:首先,他们在现实环境中存在不适应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学业不良、社交障碍、与父母老师敌对、情绪障碍等问题,这些是成瘾的“易感性”基础;同时,面对虚拟环境的刺激,他们再

度产生了适应性困难。

屏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身体、社交、认知、情绪发展和思维方式,也催促着人类更快地去适应电子环境的变化。新的电子信息刺激,相对于从前的自然信息和现实信息的刺激,也在考验着人类的神经系统。

在这个新的生存环境之下,无论我们体内的神经细胞与电子信息熟悉与否,四通八达的网络和便利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环境从古到今就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最初,人类发明了语言,之后发明了农业、城市,再之后是贸易、政府和互联网,它们都在更大、更复杂的规模和结构上维系着人类的合作与生活。人类一直在顺应环境,朝着努力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向前进。今天依然如此,我们需要去迎接新科技和新环境带来的心理变革和生命变革,在前所未有的电子网络世界中,去定位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所以,只因为新时代的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恐慌,和对年青一代被网络俘获的担忧,而单纯地去谈“禁欲”是不现实的,一味地防范、禁止、限制使用当今社会运作所依赖的这些系统是毫无意义的,除非孩子们准备成为隐士。所以,掌握网络世界的主体权和话语权是新生一代必修的成长课题。

新时代给未成人的养育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他们一系列电子使用素养,包括对批判思维、控制力、合作意识、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一系列能力的开发。这些新的养育话题,是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和学习,并且纳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养的。唯有这样,网络环境才能与现实环境交织在一起,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源泉。

那么,如何正面走入电子生活?我提出要构建家庭和谐的电子生活共同体。

本书将带领大家了解如何去适应电子网络世界这个新环境,如何看待科技发展,如何培养电子产品使用智慧,如何根据未成年人的心身发展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地实施健康的电子教养,增强他们对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帮助孩子们在“云端”健康成长。

现在的大部分家长依然停留在简单的电子教养阶段,仅仅会对孩子上网的时间或者内容做出限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开启了线上学习的模式,很多家长对这个学习模式比较焦虑,他们对我说不知道孩子拿着电子产品到底在做什么。家长怀疑,孩子打着学习的旗号,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很多家长会比较焦虑。的确,很多孩子在网上打开多个窗口,假装在学习。

我说,既然不知道孩子拿着电子产品在做什么,那就一定要去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家长的督导要落在更多的细节和实处,而不仅仅是对使用时间的控制,说一句“时间到了,该下网了,关机了!”,

这样闹铃式的电子教养远远不够。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网络活动轨迹,如电子产品里安装了什么软件,在每个软件的停留时间,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交往信息,等等。

事实上,在我接触过的网瘾少年中,没有哪个是奔着沉迷去上网的,他们也想在屏幕世界里做对的事,却未必知道怎么去做,从哪儿做起。在电子网络世界里,他们实际上会产生很多困惑,却没有答案。

完全靠他们自己去探索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是有难度的,即使是现在的许多成年人也未必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电子使用行为都在合理范畴之内。所以孩子更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支持,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在现实环境如何生活,也要教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如何生活。我们和孩子在现实世界拥有的部分家庭生活,同样也可平行挪移到网上去实现,在虚拟的世界里继续引导孩子学习、生活、运动、遵守规矩,以及和父母、同学交流沟通。

网络不应该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一堵墙,而应该是促进交流的工具。千万不能强化孩子的这个观念:上网是孩子的个人行为或者私密行为。否则,只要孩子一上网,家长就只剩下担忧,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想实质性地影响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观念,家长就必须开启在电子世界和孩子的对话系统,和他有充分的网络互动。只有你和孩子在一起,而且由你带着他走进正面电子生活,引导他做更多良性的网络行为,探讨屏幕引力减弱策略,等等,才是平衡和减弱负面电子生活

的方法。

互联网可以使“万物皆备于家庭”,当你把家庭设定成一个共同体,制定大大小小的目标,在一起去努力完成、沟通合作的进程中,一家人会体会到相互合作、相亲相爱的感觉。比如,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孩子一起查信息、制订旅行计划,慢慢让他们协助家长或独立完成网上订票、订旅馆、在网上购买日用品等活动。再比如每周安排一段沙发时间,跳过无聊的肥皂剧,和孩子一起搜索纪录片或美食片,依偎在沙发上观看,还可以随时暂停,进行热烈讨论。

我们还可以利用对形成自我控制力非常有效的一些软件,如健身软件、自律软件和打卡软件。通过这些办法,敦促孩子和我们一起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打造更好的自己。

我们制定的正向电子生活规矩,需要全家人共同遵守,不是只针对孩子。在主动驾驭的电子行为当中,重点是开启创造性的网络使用,也希望电子、数字产业的从业人员,可以开发更多有利于创造的产品,鼓励年青人表达,升华他们的电子行为。

我们要去创建这种新的家庭传统:建立一套关于电子科技的家庭文化,打造联网模式与断网模式兼备的平衡家庭,找到生活和生命的联结点,找到虚拟和现实的平衡点。这种新式的家庭传统、新的电子家风是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靠我们这一代父母去“打下江山”的,创造和发明越早开始越好,直到孩子将来再有了孩子,他依然能继承或者发展这个新时代的优良电子传统。

当然,要想在网上拥有家庭共同生活,它的根基还在于现实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紧密情感联结的共同生活,并对现实生活抱有热情。

有品质的生活、美好情感,以及与现实环境的调和是避免孩子被电子屏幕黑洞吸引的有力法宝,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渴望很深,而这是虚拟空间给不了的有关生命力的精彩感受。

本书是我的一些研究和探索,希望能给新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增添力量,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激起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上网行动。健康的电子教养环境需要四个层面的支持。

国家层面:制定政府准入机制,引导行业管理与监管;

社会层面:学校承担教养责任,社区义务宣传,开展行业自律,打造优良电子民风、电子社会风气等;

家庭层面:培养正确认知,有效参与、互动,正确引导孩子,打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电子环境,形成优良电子家风;

个人层面:合理使用,健康应用,提高个人电子使用效能,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获得正确的电子产品使用价值观和科技观。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单元进入电子生活,形成新时代的电子家风,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电子生活共同体,从而打造出优良、健康、和谐的家庭电子环境与传统,在国家引导之下,打造健康积极的社风、民风、家风,这将是新时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新内涵。这样,虚拟环境下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生活方式、形态和内容上将获得扩展,得以开创富有创新意义的“云端”生活,与现实生活相得益彰。

当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成瘾问题已经从一个行为问题的治疗、应对和预防,发展到需要从更高角度构建新时代的新型人生观,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产品使用价值观和科技观,学习前所未有的屏幕智慧和科技使用素养。无论是收发群组信息、玩在线游戏、参与社交媒体,还是用网络搜寻资料,家长如果能够从旁督导辅助,传授孩子正确的经验与态度,将大大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网络互动。

家庭和社会在电子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形态和内容上获得扩展,能够开创富有创新意义的云端生活,与现实生活相得益彰,同时,我希望这样的研究和探索,能帮助我们的大脑更适应这种电子环境的变化。

针对人类在电子世界愈陷愈深的趋势,我们是该未雨绸缪了。本书将带你一起,找到灵魂深处的力量,找回逝去的时间,回归自我掌控的大脑和精神,回归和自我的联结、和他人的联结、和生活的联结、和自然的联结。

我们和孩子共同生活在数字环境中,我们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我们要共同去理解席卷我们的网络文化,获得使用智慧,陪伴他们在无所不在的数字环境中勇敢闯荡。

我们用行动和理念告诉孩子:任何人都不能成为一台被编码的机器,迷失在网络的天罗地网中,人的命运不能堕落成一串数字符号,而失去活生生的人生;反之,我们才是电子的主动编码者,把手机编码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之内,使之成为一个单纯的工具代号,我们不要主动放弃使用编码功能的权利。在未来,孩子对网络来说不只是一个使用者,更是创造者。

家长是屏幕智慧和电子使用素养的引导者,唯有在成年人的支持和模范作用下,孩子们才能发挥新网络时代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在充满挑战、欲望与机会的网络世界,独善其身,茁壮成长。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希望可爱的孩子们,不要在还不明白世界是什么前,就已经枯萎了。

如果不久的未来,当我们可爱的小宝宝趴在平板电脑上,红润的肉嘟嘟的脸被屏幕的幽光照得发绿,流露出呆滞的目光,你会作何感想呢?

互联网时代,双面人生—一面是现实美好,清风明月;一面是网际冲浪,无限超越。

每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