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面对外来战争威胁和西方封锁,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动员令。在这个背景下1970年战备线--襄渝铁路紧急上马。陕西段部署了铁道兵3个师、民工40万,战场铺开,仍显人力不足。当时省革委会主任李瑞山提议,将来自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区的25000余名69届、70届初中毕业生调去补充。于是这些学生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特殊道路,组成了三线建设中的一个英雄的特殊群体。他们俗称“三线学兵”,组成141个连队,编入铁道兵建制,成为“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在秦巴山上,汉江之畔安营扎寨,以年轻人的肩头撑起了共和国的大梁!
当时他们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正是人生最灿烂的花季。然而,就是他们,毅然在陕南265公里沿线的崇山峻岭,和铁道兵、民兵一起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艰苦卓绝的战斗和流血牺牲,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使这条隧桥占80%的铁路顺利贯通,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