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师

  玄奘是唐朝一位高僧。他西游天竺(今印度)取经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玄奘,俗姓陈,名袆,生于602年,卒于664年。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乡镇)人。兄弟4人,排行第四。13岁到洛阳出家为僧,法号玄奘,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据后人记述,他的出家,原因有二:一是在婚姻问题上出了一些波折,受到刺激非常苦恼。二是受其在洛阳净土寺为僧的二哥的影响。当他感到非常苦闷之时,其二哥便劝其脱离尘缘。

  他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功底较厚。出家后潜心研究佛经,进步很快。他开始在洛阳净土寺跟法师学习《摄大乘论》,后来跋山涉水到陕西、四川等地求教名师,向他们学习了毗昙、摄论、迦通等经。年龄不足25岁的玄奘,其造诣之深,所学之广,已为佛界所知了。后来,玄奘又离川东下,在荆州讲经。接着,他北上到相州、道州求道学经,大约在25岁时到大觉寺拜道岳高僧为师,跟他学习《俱舍》。

  玄奘在研究佛经过程中,对照圣典检查,发现佛经译本多存有差异,令人莫知所从。他决心西游天竺,到佛教发祥地问师解惑。他的这种念头得到了几个朋友的支持,于是陈表上奏朝廷,请求出国求经,未被批准。诏书传下后,同伴们心灰意懒,自行散去,独玄奘毫不动摇,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征途。

  贞观元年(627年)八月,玄奘从长安出发。适有秦州僧人孝达在京学习,功业完毕准备还乡,玄奘便与孝达同到秦州。接着又与人结伴到兰州。玄奘到达兰州时,恰遇凉州送官马的人返回,玄奘又随他们来到凉州。凉州都督李大亮因朝廷明令禁止百姓出蕃,不准西行。当地慧成法师闻知,派弟子慧琳、道整二人,潜送玄奘西行。他们不能公开露面,昼伏夜行,到达瓜州。瓜州刺史独孤达热情接待,在瓜州居住月余。凉州刺史发现玄奘西逃,即发文缉拿。州吏李昌密告玄奘,催其尽早离开。于是玄奘夹杂在一群客商中,混出玉门关。此后,玄奘孑然孤行于沙漠之中,途中曾4晚5日无滴水沾喉,几欲昏死。玄奘以坚强的毅力走出沙漠,来到伊吾。当他走进一座寺院时,寺中有三个汉僧,其中有一位老者,听说来了位大唐和尚,衣不及带,跣足出迎,抱着玄奘号哭起来,说道:“没有想到今天在这荒漠之中能够重见乡人。”

  高昌王鞠文泰听说大唐高僧来到伊吾,特地派人远迎玄奘到王城,劝他留住讲经,不再西行。玄奘再三拒绝。高昌王见软的不行,意欲强力相留。玄奘一心西游取经,意绝食4日,以死自誓。高昌王见法师如此坚定,深深愧悔,稽首礼谢,并与玄奘结为兄弟。盛情之下,玄奘只得停住一月,讲般若经。高昌王制送法衣30具,以御西土之寒,又赠黄金百两,银钱3万,绢等500匹,以备法师往返路途20年之资。他还拨给法师4个沙弥,以充给侍。

  给马30匹,手力25人。又作书24封,通屈支24国。玄奘一行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又自葱岭北隅翻越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丁西突厥王城素叶(一说碎叶)见到叶护可汗。可汗盛情接待,并派人骑马前行,告之所部诸国,递送玄奘法师。当时,大雪山以北60余国皆为其部统,所到之处,凡有名僧胜地时,皆令谒见。他们的护送。

  为玄奘提供了一些便利。玄奘渡过乌浒水(今中亚阿姆河),然后转向东南,重登帕米尔高原,通过西突厥的南端要塞——铁门关天险(今阿富汗巴达克山),路过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于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他由西向东,游历了一些佛教胜迹,还在克那仆底国(今印度旁遮普邦)调查了有关中国桃子、梨子传入印度的传说。

  贞观五年(631年)末,玄奘终于到达西行的目的地天竺国的那烂陀寺。

  当时,这座古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当时印度文化的中心。寺里的住持戒贤是当时印度佛学权威,尤其精通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瑜迦论》。戒贤当日已一百多岁,本来已不再讲学。他见玄奘不远万里特来求法,特意收为弟子,用了15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解了最难懂的佛经《瑜伽论》、《顺正理》、《显扬》、《对法》等。玄奘受益匪浅。在戒日王发出敕令召集的五印度诸国僧众在曲女城的集会中,玄奘用焚文写了一篇论文,作为辩论会的主题。辩论会持续了18天,无一人能驳倒玄奘。玄奘折服了五印度诸国名僧,被大乘僧众称为“摩诃耶那提婆”,意为“大乘天”;被小乘僧众称为“杈提婆”,意为“解脱天”。戒日王也赞叹不已,施予玄奘金银1万,银钱3万,上氎衣1百具。最后,戒日王还恳请玄奘乘坐一头用精美的华幢装饰了的大象,游行了一圈,并邀请他参加历时75天的铎罗耶伽无遮大会。

  无遮大会是天竺佛教的盛会,每5年举行一次,戒日王特邀玄奘参加,表示对他的尊敬。大会期间,玄奘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戒日王、鸠摩罗王等常常高兴地与玄奘交谈,玄奘向戒日王介绍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情形,引起戒日王的很大兴趣,表示要亲自来大唐访问。

  643年,玄奘准备回国了。印度的朋友都不愿他离开。戒日王也一再挽留。可是玄奘深深怀念着祖国,归意已定,戒日王只好答应。动身那天,戒日王、鸠摩罗王等以及当地人民相饯数十里,洒泪而别。戒日王遣官4人护送法师,令听经诸国发乘递送,直至汉境。

  贞观十八年(644年)玄奘到达于阗。他上表唐太宗。太宗下诏降使迎劳。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44岁的玄奘回到了阔别18年的京城长安,数十万人前来迎接。翌日,在朱雀大街之南举办一次盛大的展览会,展出了玄类从西域所得如来舍利150粒,金檀佛象7躯,经论520夹657部。

  时太宗在洛阳,玄奘便到洛阳谒见太宗。太宗发现玄奘“堪公辅之寄”,劝他还俗,到朝廷担任要职。玄奘婉言谢绝,表示要集中精力翻译经书。太宗肯定了他的想法。三月初一,玄奘从洛阳回到长安,居于弘福寺,便立即开始了他的著书和翻译工作。

  玄奘首先集中精力用了一年的时间,写成了游记性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书中根据他的旅行见闻,记载了他亲自游历的110个国家和所闻的28个国家的情况。地域包括今天我国的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那些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掌故以及人口、城市、物产等情况。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准确可靠。现在它已被译成几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上述许多国家的史料大都散失了,而《大唐西域记》就成为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写完西域游记后,玄奘又集中精力翻译佛经。他先后在弘福寺和兹恩寺主持翻译工作。后来,还在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收藏经书。他主持建立了专门翻译佛经的“译场”,网罗天下有才干的和尚,帮助他翻译经书。除了和尚之外,还请了朝廷的官员或名儒参加,负责润色译文。经书译完后,往往要送给皇上过目。达宗还为之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的翻译工作非常勤奋,他为自己制订了每日进度表,严格执行,直到完成任务才停笔。另外,他还要念经、礼佛行道,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如经常参见太宗、高宗等。他“三更暂眠,五更复起”,“专精夙夜,不堕寸阴”,加上他精通梵文,又有较高的汉文修养,言词明达,传译便巧,如擎一物掌上示人,万言无殊,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玄奘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古代世界上的一个创举。

  玄奘是古代世界史上著名的旅行家、杰出的翻译家,是中印人民友谊的使者,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那种意志坚定、埋头苦干、严于律己、舍身求法的精神,也是永远值得后人称道和效法的。

  
编辑/发表时间:2007-12-23 17:41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卫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