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指数

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是中国人民大学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咨询性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直接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及学术研究服务。研究项目总负责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创新指数研究负责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赵彦云教授,课题组成员由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劳动人事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专家学者组成。

  2007年7月13日课题组正式对外发布了2006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这次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2007)包括2001-2007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和2003-2007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以及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的国际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指数依据创新经济学和创新实证分析的国际前沿理论,借鉴美国和欧盟创新指数的实践,从中国实际出发,定期完成国际、国内区域、产业与企业群三个层次的创新指数编制和分析。金砖国家创新指数是创新能力与建设的国际比较体系;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是城市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体系;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是产业与企业群创新能力建设体系。

  2001-2007中国省市区创新指数

  创新指数包含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8个创新要素方面,下设39个具体指标,提取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网络组织活动能力两个因子,共同构成综合指数、创新因子、要素指数和创新指标等多个层面的创新研究公共标准信息平台。

  2007年省市区创新综合指数表明,沪、京、苏、粤的第一梯队仍然保持强势区域的领先发展水平。津、鲁、浙、辽、鄂、陕、川、闽的第2梯队构成了我国创新能力的优势区域,其他19省市区为弱势创新区域的第3梯队。

  2001-2007年我国区域创新指数7年变化总体体现出一种持续提升趋势, 3个区域创新梯队通过7年的发展后区分更加明显,强势4省市平均提升幅度最大,4省市间差距明显缩小,上海追赶趋势明显,江苏超过广东居第3位;优势8省区平均提升幅度接近强势省区,远高于弱势省区。分省区来看,创新能力提升幅度最大的是江苏、浙江和山东,综合指数提升都超过25百分点,上海、天津、广东、四川、湖北的提升幅度超过或接近20百分点,其它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幅度多集中在10至20点之间。因子分析揭示,创新网络组织能力是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梯度差距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指数发布

 

 

  图1 2007年度区域创新综合指数(来源: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指数发布

  图2 2007年创新能力要素指数因子分析图(来源: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指数发布
 
  图3 2001年和2007年区域创新能力位势变化(来源:资料图片)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

  2007年金砖国家创新指数中国49,印度48,俄罗斯39,巴西29,南非27。中国列金砖国家创新指数第一,优势在于创新资源能力,创新攻关能力,创新技术实现能力以及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和激发攻关能力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印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创新人才实现能力,以及创新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网络能力,与中国不同印度模式是一种顺从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即从创新环境和持续能力着手推动创新。印度创新资源,攻关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相对薄弱也使其创新发展受到影响。俄罗斯的创新发展模式和中国类似,以创新资源和攻关能力的支撑为主要驱动力,实现了较好的技术发展,但创新支持和持续发展能力稍弱。巴西和南非在创新能力方面相比之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是金砖国家创新能力潜力发展最大的国家,创新资源能力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创新攻关能力也相对较有优势,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在创新技术实现方面也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创新价值实现还有较大差距。金砖国家的创新支持能力相对发达国家明显不足,创新网络能力比较反映出一个较大的断层,创新秩序和创新环境需要加强。中国、印度、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创新力量比较分散,缺乏市场能力的联系互动,创新在国内很难实现合作分工的协调发展,如果在国际竞争中立足,那么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因为网络的建立需要创新文化积淀以及相关设施和制度的配合。中国的创新能力建设目标,可以分四个阶段逐步实施。第一阶段追赶英国,实现创新攻关能力的突破。第二阶段追赶德国,实现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及长效机制的突破。第三阶段追赶日本,实现技术创新上的飞跃和技术创新经营的新高度。第四阶段追赶美国,转化创新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指数发布
 
  图4 2007年金砖国家创新要素指数比较(来源:资料图片)
 

 

  2003-2007中国省市区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

  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包含自主研发创造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市场创新实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工艺设备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绩效7个子要素50个指标。

  2007年我国各省区制造业创新综合指数,北京、广东、天津、浙江、上海、江苏、四川、山东、吉林、重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列前10,指数在55以上。河南、湖南、辽宁、福建等15个省区指数在41-53之间。创新指数最低的是内蒙古、西藏和甘肃等6个省区。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东强西弱”的格局非常明显。前十名中有70%的省份属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资源聚集是制造业创新能力遥遥领先的主要原因。

  2003-2007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区域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北京和上海分别由2003年的第6和第9上升到2007年的第1和第5。江苏和福建分别由第4和第10下降到2007年的第7和第13。其他各省区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如河南上升9位,湖南和云南分别上升7位,山西上升5位,重庆和宁夏分别上升3位;而甘肃、贵州和湖北分别下降6位、5位和4位,河北、江苏、安徽、福建和西藏均下降3位,吉林和广西下降2位,其他省区除内蒙古、海南和新疆维持不变外,均下降1位。总体分析,指数上升的省区大部分属于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省区,如上海、北京、重庆。弱势省区的指数变动也仅限于弱势省区间的竞争,并无明显变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指数发布
 
  图5 2007年中国各省区制造业产业创新综合指数(来源:资料图片)
 

 

  2007年四类企业群的创新指数分析,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四川,产品创新型、工艺创新型、合作创新型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发展均衡。山西、吉林、重庆、贵州和甘肃是以产品创新型企业支撑其总体创新能力。河北、江西、河南、湖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主要以非技术创新型企业支撑其综合创新能力。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广西、海南和云南主要以合作创新型企业支撑其综合创新能力。

  四种类型创新的企业群分布反映出我国区域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处于关键时期,合作创新型企业、产品创新型企业、工艺创新型企业群成长在强势区域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非技术创新型企业群支撑或以合作创新型企业群支撑的主要省区产业创新能力相对弱势,创新发展潜力不足。

编辑/发表时间:2008-11-19 12:59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卫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