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宝”

  何为“三宝”?

我们常常听到“三宝”这个词语,那么到底什么是“三宝”呢?

这就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三宝”已经成为了一个多义词,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下,才能确定其特定的含义。

从来源来说,据我知,“三宝”可能最早出现在《老子》一书中,春秋末年的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所以说,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三宝”。

《周易参同契》中提到,“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扬。”耳、目、口,称为“外三宝”。

后来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三宝”的含义逐渐扩大。

 在道教中,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

然而因为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所以有人把所本的三要旨学道、修道、行道,尊为“三宝”。

具体来说,“三宝”对于学道者、修道者、行道者来说,又有不同的所指:

(一)学道者:《脉望》卷二云:“教有道、经、师宝。道宝,太上三尊也;经宝,三洞四辅真经也;师宝,十方得道众圣。”道教主张,“道”为三教之宗,万有之祖;“经”为度世津梁,“师”为人天眼目,故学道者当敬之,并以之作为皈依道法之三宝。另说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依奉道之“道、经、师”三宝。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是为出世工夫的人之三宝。“精、气、神”三者关系非常密切,存则俱存,亡则俱亡,是生命存亡的关键。内丹家指元精、元气、元神为三宝,以此作为修炼内丹的药物。由此还涉及到天、地、人的三宝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人之三宝。盖基于老子《道德经》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也。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借鉴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如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张。

“三宝”也进入了佛教语言中,其含义进一步扩展。三宝成为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因为“三宝”是佛教的基础,所以皈依“三宝”是信仰佛教和成为佛教徒的前提和标志。

即使在佛教中,“三宝”也有不同的含义。

一种称作住世“三宝”,是指佛宝 (Buddha)、法宝 (Dhama)、僧宝(Sangha)。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一种称作自性“三宝”,是指觉、正、净。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即说自性中蕴含三宝的理,如一念迷,自性三宝不能显发,就是凡夫。一念悟,自性三宝全体显发,就是佛。因此一切修行均应“销归自性”,见性,即成佛道。

在中国的史书记载中,也有提到“三宝”的。

《六韬·六守》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此以农、工、商为
国之“三宝”。

《史记·赵世家》:“ 代 马 胡 犬不东下, 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以马、犬、玉称为物之“三宝”。

汉刘向 《新序·杂事一》:“夫剑产於越 ,珠产江汉 ,玉产 昆山 ,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以 剑 、珠、玉称为物之“三宝”。 物之“三宝”相当于现代说的地方特产“三宝”。

现代的地方特产“三宝”很多,简单诉说如下:

“东北三宝”东北三宝(关东三宝)可以分为新三宝和旧三宝。现在,人们把人参、貂皮、鹿茸角称作东北三宝,这是所谓新三宝。其实,文化价值更深厚的,还应该是旧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福州三宝:脱胎漆器、角梳、纸伞。

桂林三宝:腐乳、三花(酒)、剁辣椒。

临潼三宝:石榴、柿子、石子饼 。

天津三宝:狗不理(包子)、大麻花和(杨柳青)年画

保定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一种酱菜)

泰州三宝:小磨麻油、无影灯笼和麻糕

全国性的“三宝”如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誉为
中国工艺品“三宝”。

中药也有“急救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建筑施工三宝:代指施工中工人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以及安全网。

此外,还有一些人的名字叫“三宝”,如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三宝” 、当代音乐人 “三宝”、中国策划协会副会长“三宝”等等。

编辑/发表时间:2012-08-06 03:29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综合
贡献者:
张祖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