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经济学

  克强经济学

  【克强经济学:未来三年,中国“临时硬着陆”】克强经济学有三点: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代表着用短期疼痛换长期益处。巴克莱资本预计,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

  (原文来自MarketWatch,网易财经翻译)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巴克莱预计,李克强政府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但巴克莱认为,在那之后,中国经济应能迅速反弹。

  巴克莱说,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国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国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为它认为,由国家牵头的投资不再是可以持续的了。

  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开始整顿放贷行为,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虽然这一强硬立场引发了中国股票和信贷市场的动荡,但中国决策者也看到了一些支持力量。

  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

  核心提示:巴克莱资本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预计,李克强政府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

  巴克莱资本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

  考虑到财经词典里已经有了“欧猪五国”、“希腊脱欧”、“扭转”、“逐步削减”以及安倍经济学等术语,再增加一个“李克强经济学”可能就显得有点老套了。但鉴于中国当前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性,确实值得创造一个新词加以描述。

  简而言之,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巴克莱预计,李克强政府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

  但巴克莱认为,在那之后,中国经济应能迅速反弹。

  巴克莱在周四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要让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之路,即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李克强经济学恰是中国所需要的。

  除非经济和市场面临迫在眉睫的崩溃风险,我们预计中国决策者不会采取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

  巴克莱说,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巴克莱称,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国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国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为它认为,由国家牵头的投资不再是可以持续的了。

  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开始整顿放贷行为,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

  巴克莱指出,2013年初时,中国总的信贷规模已经从2008年的9万亿美元跃升至23万亿美元。这家银行发现,尤其值得担心的是,虽然信贷增速超过20%,但最近几个季度中国名义GDP的增长率却不足10%。

  但巴克莱说,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目前出现的流动性紧张状况以及中国央行近日发表的言论都显示,中国决策者决心约束国内的放贷机构。

  虽然这一强硬立场引发了中国股票和信贷市场的动荡,但中国决策者也看到了一些支持力量。比如说,财新网本周就在一篇社评文章中说,央行坚持审慎的货币政策、拒绝被利益集团所挟持的做法是正确的。

  巴克莱的报告说,虽然李克强经济学的前两大支柱可能正在造成痛苦,但它们对于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却有重要作用。巴克莱说,决策者们可能也希望将强化市场纪律作为放开利率和资本项目的一个预备步骤。

  巴克莱还说,从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种政策讨论看,改革预计还将在其他几个领域展开。这些领域包括行政控制、土地使用和垄断行业等。

  与被称作安倍经济学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Abe)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一样,李克强经济学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巴克莱说,如果说安倍经济学是要在日本扭转通货紧缩局面并重启经济增长的话,那么李克强经济学就是要在中国给经济减速、去杠杆化并提高增长质量。但安倍经济学与李克强经济学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日本和中国的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美国媒体称,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虽然李克强经济学的前两大支柱可能正在造成痛苦,但它们对于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却有重要作用。

  2010年,英国《经济学人》曾推出“李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指其比官方发布的GDP数字真实。该指数是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

  考虑到财经词典里已经有了“欧猪五国”(PIIGS)、“希腊脱欧”(Grexit)、“扭转”(twist)、“逐步削减”(taper)以及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等术语,再增加一个“李克强经济学”可能就显得有点老套了。但鉴于中国当前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性,确实值得创造一个新词加以描述。

  简而言之,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巴克莱预计,李克强政府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

  但巴克莱认为,在那之后,中国经济应能迅速反弹。

  继克强指数后,又有李克强经济学

  巴克莱在周四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要让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之路,即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李克强经济学恰是中国所需要的。

  除非经济和市场面临迫在眉睫的崩溃风险,我们预计中国决策者不会采取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

  巴克莱说,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巴克莱称,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国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国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为它认为,由国家牵头的投资不再是可以持续的了。

  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开始整顿放贷行为,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巴克莱指出,2013年初时,中国总的信贷规模已经从2008年的9万亿美元跃升至23万亿美元。这家银行发现,尤其值得担心的是,虽然信贷增速超过20%,但最近几个季度中国名义GDP的增长率却不足10%。

  但巴克莱说,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目前出现的流动性紧张状况以及中国央行近日发表的言论都显示,中国决策者决心约束国内的放贷机构。

  虽然这一强硬立场引发了中国股票和信贷市场的动荡,但中国决策者也看到了一些支持力量。比如说,财新网本周就在一篇社评文章中说,央行坚持审慎的货币政策、拒绝被利益集团所挟持的做法是正确的。

  巴克莱的报告说,虽然李克强经济学的前两大支柱可能正在造成痛苦,但它们对于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却有重要作用。巴克莱说,决策者们可能也希望将强化市场纪律作为放开利率和资本项目的一个预备步骤。

  巴克莱还说,从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种政策讨论看,改革预计还将在其他几个领域展开。这些领域包括行政控制、土地使用和垄断行业等。

  与被称作安倍经济学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一样,李克强经济学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巴克莱说,如果说安倍经济学是要在日本扭转通货紧缩局面并重启经济增长的话,那么李克强经济学就是要在中国给经济减速、去杠杆化并提高增长质量。但安倍经济学与李克强经济学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日本和中国的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背景延伸

  克强指数:

  “克强指数”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于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它源于李克强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来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该指数是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

  与GDP的统计相比,由于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涉及电网、铁路、银行的具体业绩核算,与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并无干涉,近乎没有作假掺水的空间和动机,故而所取得的具体数据更为真实,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经济走势。

  克强经济学:

  在获任总理的首次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作用。他的方案是,在金融领域要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保护投资者。

  上任之后,李克强在不同场合举行座谈会、召开会议,研判经济形势。一个较为明显的迹象是,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外贸、固定投资增速都在下滑。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9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

  但是新一届政府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并没有释放较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信号。直到6月19日,国务院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推出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金融新政。

  近期李克强总理被外媒频繁拿来与前总理朱镕基相比,彭博此前称李总理可能成为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首位达不到年度增长目标的总理,而上一位正是朱镕基。彭博在最新的报道中直白的用“休克疗法”。而在“路透:克强经济学从这里启航”中路透也提到李克强的魄力让人想起前总理朱镕基。朱一直被认为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领导者,当时他辞退了5千万名国企员工,削减了臃肿的行业。

  来源:观察者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3_06_29_154671.shtml

  相关参考文献

  李克强经济学: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轨道

  2013年03月21日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铁

  在中国经济的走势依然不明朗的时刻,新总理的第一次记者会自然备受外界关注和解读。新总理李克强将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哲学?从首次记者会的问答来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克强经济学的基调,那就是,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

  首先,李克强没有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首先厘清政府不做什么。明确本届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简政放权。“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另外,李克强实际宣布了萧条经济学的结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刺激政策将不再继续。用财政主导的大投资来保增长显然已不是李克强经济学的主题,相反,他表示要削减政府开支,并明确约法三章。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没有财政主导的大投资,没有宽松货币和高流动性,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和增长?李克强的答案是,“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同时,推动民营资本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一句话,通过改革和制度升级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四年多以来,吃掉萧条,刺激保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的主旋律。但如今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已经告诉我们,救市政策只是紧急状态之下的不得已之选,其严重的后遗症表明它无法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变的时刻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必须重回市场的轨道。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透露,2012年1到2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增幅只有1.6%,过去数年,中央财政收入动辄同比百分之二十多增长,这样的下滑令人震惊。可以推想,未来财政收入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不大可能了。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有利于我们看清中国经济的真问题。

  为了应对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本来以调结构为主基调的中国经济突然转向了强刺激式的萧条经济学。目标只有一个,保持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政府财政主导下的一场气势恢宏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帷幕,以此来抵消外需的崩塌。银行的货币闸门大开,货币供应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随之而来是房地产迅速实现V型反转,房价和各种资产价格再次一飞冲天。

  GDP增速是保住了,但这四年多以来,有个核心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就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一直没有真正摆脱困境。原因恰与刺激政策有关。刺激政策带来了资产价格的暴涨,地产和各种生活成本的飞涨倒逼着工资上涨,工业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出口企业逐渐丧失了价格竞争力。

  按理说,中央财政的收入一直都有稳定保障,因为其主力财源主要来自能源、资源、金融、交通、地产等领域,这些中央的财源占有上游的垄断地位,它们可以向下游的中小民营企业转嫁成本,以维持高利润。

  但这样做推高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营成本,让中小企业不堪重负。涸泽而渔,最终渔夫也得挨饿。当中国经济没有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撑,没有大众收入的真实提升,资产价格再高,也是一个空心化的虚架子。此次中央财政面临增长的拐点,正是说明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向改革要增长,而不是向刺激要增长,李克强选择了正确的经济哲学,虽然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在经济失速的时候,泡沫化是一个最便捷的选择,而且在现有的体制和干部考核机制之下,政府、银行、企业都有最强烈的制造泡沫的冲动。在这个时刻,下决心告别刺激经济学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让中国经济重回更市场的轨道,是对的。虽然政府削权、经济减速会很痛,甚至有断腕的感觉,但我们不能再把危机留给未来。

  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李克强经济学”初见端倪

  2013.06.24      来源:丰华财经

  核心提示:如今,新总理已正式工作100天,新思路、新风格正逐步呈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新一届政府在机构调整、经济、民生及金融方面的施政方针日渐清晰。时间虽短,却不难看出,改革全面进行中。

   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 第2页:“克强指数”5月走弱 中央政府容忍经济下滑促改革 第3页:李克强3提“盘活存量货币”传递3层信号 第4页:存量救市 “李克强经济学”货币思路初现端倪

  本文导读:

  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

  “克强指数”5月走弱 中央政府容忍经济下滑促改革

  李克强3提“盘活存量货币”传递3层信号

  存量救市 “李克强经济学”货币思路初现端倪

  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本页)

  近日银行“钱荒”与央行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再次集中于李克强及其带领的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

  这位3月15日上任的新总理在首场记者会上回答了11个问题,多涉及改革方略和新一届政府施政目标。“改革”成为媒体报道的关键词。

  如今,新总理已正式工作100天,新思路、新风格正逐步呈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新一届政府在机构调整、经济、民生及金融方面的施政方针日渐清晰。时间虽短,却不难看出,改革全面进行中。

  “央行为何不救市?”这是持续近一个月来的金融业“钱荒”中,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疑问。

  在这场被称为中国银行业“历史最严重资金短缺”中,央行并没有施以援手,这打破了市场关于央行“放水”的惯性期待。

  一些分析人士猜测,这或许反映了李克强带领的新一届政府应对金融风险隐患的强硬姿态。

  在金融领域的“新政”是李克强上任来诸多领域改革中的一项。

  “李克强经济学”初见端倪

  一个多月三提“盘活存量资金”,央行拒绝救市,以金融之手,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3年6月20日,足以载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业内将这一现象比喻为“银行间互放高利贷”,并认为银行流动性非常“紧张”。

  尽管市场资金面信心受挫,但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

  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

  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

  首次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作用。他的方案是,在金融领域要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保护投资者。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9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

  上任之后,李克强在不同场合举行座谈会、召开会议,研判经济形势。一个较为明显的迹象是,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外贸、固定投资增速都在下滑。

  但是新一届政府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并没有释放较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信号。

  直到6月19日,国务院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推出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金融新政。

  这是李克强一个多月中第三次提到“存量资金”问题。5月13日,李克强说,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6月8日,李克强再度要求“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这与一些金融机构的期望并不相符,因为银行间短期资金利率不断走高,进入6月以来,银行开始闹“钱荒”。有人希望管理层进一步放松银根。

  但是专家分析,国务院的用意是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

  “简政放权”快马加鞭

  3个月按计划完成“简政”任务,本届政府内“放权”目标实现近3成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涉及铁路政企分开、卫生计生整合、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李克强解读说,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也是简政放权。

  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正式上班第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

  《方案》被国务院分解为72项任务,具体的责任部门明确,其他新组建机构和职能调整机构的“三定”规定也划定了完成红线:6月底前。

  在两天后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李克强说,这次机构改革是新一届政府要办的第一件事,要限期完成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

  新华社对此评论说,这是应对复杂形势、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一剂“良药”。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规定,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新组建部门“三定”全部完成,此时距布置任务刚好3个月,比预定时间提前了近10天。

  “简政”按时完成,“放权”同样快马加鞭。

  在温家宝的两个任期里,国务院曾经分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到李克强接任时,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李克强承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在李克强看来,这就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是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李克强对时间要求严格。他要求各部门按季度列出工作时间表,简化程序,限时办结。

  “放权”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展开: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

  上任90余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30%。

  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看来,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钱进”现象能减少,国务院各部门的重心将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光伏产业“保卫战”

  向欧盟表达反制裁强硬态度,为光伏产业支招,鼓励“启动国内市场”

  当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处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而李克强对光伏产业的指导工作,显示了他对保护本国经济上的“强硬”作风。

  在李克强看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光伏产业是新能源重要发展方向。国务院的判断是:中国光伏产业已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但是目前出现经营困难。

  2012年,欧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媒体分析这一“战争”的影响时说,这可能决定中国150多家光伏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命运。

  李克强从一开始就关心这场光伏产业“保卫战”。业内人士表示,李克强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今年5月下旬,李克强第一次以总理身份出访的两个欧洲国家是瑞士和德国。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并争取到她的支持。在共同会见记者时,他们均表示,不赞成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永久性关税。

  从欧洲归来,6月3日晚,在和欧盟主席巴罗佐通话中,李克强说,如果欧方执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反制。媒体称,这是中国政府高层第一次对欧盟明确传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

  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3月29日,李克强在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讲话

  中方的努力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作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业内人士说,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3天后,李克强来到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考察。今年以来,雾霾天频繁出现。环保部公布的一季度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上述三地都位列其中。

  在考察环境监测的同时,李克强造访了邢台一家光伏企业。他对企业负责人说,“困难是暂时的”,他希望“企业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除了稳住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启动国内市场,消化产能”。

  李克强此举被认为是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

  回到北京,6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6项政策,扶持光伏产业。他还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提出“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

  专家分析,这一举措,正是对光伏产业“启动国内市场”的鼓励和支持,为“外患重重”的光伏产业,指明了新发展思路。

  农业现代化:“让天下心安”

  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李克强对农业并不陌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他曾经在农村插队,还担任过大队书记。在地方主政时,他也经常到田里,“抓一把,就知道土壤墒情如何”。

  就任总理之后,在他眼中,农业已不仅是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他更关心怎样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李克强的思路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了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在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面积19.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万。但是这里却成为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

  当地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这也契合李克强新型城镇化的构想。他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

  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只要是在农村走访,李克强就喜欢到田里去看看。在常熟,他察看了麦苗长势,3个月后,他又到邯郸考察麦收。

  6月7日,天气闷热。李克强拔起一棵麦穗搓下麦粒,看到颗粒饱满,他露出了笑容。他说,希望“颗粒归仓”,“吃饱了才能心安”,“让天下心安”。

  本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报告。“城镇化”即将面临第一次摸底考试。

  “政府要过紧日子”

  彻查楼堂馆所,公布“三公经费”,打造“廉价政府”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上任后,李克强也表示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他还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3月26日,国务院召开廉政工作会议,专门邀请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和副书记赵洪祝参加。李克强表示要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以严格的法律来约束权力,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

  财政部4月18日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证实了李克强的决心。与去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了1.26亿元。

  李克强正一步步兑现他的承诺。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对各地、各部门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通知表示,坚决遏制违规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现象。通知下发后,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地市级政府都开始清查。

  政府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看好钱袋子”。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考察,他要求审计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

  和审计署工作人员座谈时,李克强又提出了“约法三章”,他要求对各地方、各部门的“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对此解读说,政府过紧日子,实际上是要打造“廉价政府”,这符合人民利益。

  “不用担心,政府会管您的”

  从震区到疫区,从婴幼儿奶粉到大学生就业,编织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履新刚满一个月,李克强就遇到考验。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国务院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

  5个小时后,李克强赶往灾区。因为公路不通畅,李克强搭乘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机飞往震中。

  在救灾面前,李克强没有把自己当主角。志愿者运送帐篷支架,李克强忙闪到一边说“你们先走”。他不止一次地问救援人员,瓦砾下是不是有幸存者。

  灾区的记者留意到,入夜了,李克强打着手电筒部署工作。凌晨两点,他休息的帐篷灯光还亮着。第二天,他面容憔悴,声音沙哑。

  李克强在灾区经常安慰伤员的一句话:不用担心,政府会管您的。

  从四川回来,他又去考察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工作。6月初,吉林、福建又接连发生造成重大死伤的事件,每一起事件,李克强都有批示。

  “六一”前一天,他开会研究了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会议提出5项措施,提高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6月16日,国家九部委推出婴幼儿奶粉新规,缓解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

  上任之初,李克强就想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坚守网底不破,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这张网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

  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说,这些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调研的时候叮嘱,用到改善民生上的钱决不能变成“窟窿”,防止群众的“保命钱”、“活命钱”被挪用甚至被贪污。

  “克强指数”5月走弱 中央政府容忍经济下滑促改革

  继5月疲软的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海通证券(600837)本月发布的由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中长期贷款三大权重构成的“克强指数”也创下了年内新低。

  海通证券所制作的“克强指数”显示,其5月值为4.02%,较4月份的5.31%下降了1.29个百分点,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克强指数”是《经济学人》杂志推出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辽宁任职时,喜欢通过新增的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经济状况,他认为这三个指标可以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状况,能挤出一般统计中的水分。

  其中,用电量衡量了工业生产情况,铁路运输量衡量了实体经济的运转情况,中长期贷款余额衡量了投资情况。从市场研究所透露的信息反映,这三个指数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基本一致,但波动会更大。

  官方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用电量3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速为4.67%,比上月7.66%的增速大幅下滑;中长期贷款5月为386252.52亿元,比上月增长约3524.34亿元,在年内呈现缓步增长的态势。

  此外,从铁路部门获悉,1~5月,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2178万吨,全国铁路日均装车数较上年减少5309辆,同比各减少3.1%,再创今年新低。其中,煤炭运量完成18729万吨,石油运量完成1111万吨,粮食运量完成773万吨,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621万吨。

  海通证券认为,构成“克强指数”的三大指标中,工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增速下滑,而中长贷余额增速基本持平,显示出工业企业开工需求孱弱。

  与“克强指数”相对应,中国5月工业增速微幅下降至9.2%,其中发电量等工业品产品增速跌多涨少,也显示宏观经济增速孱弱。

  此外,刚发布的汇丰PMI由上月49.2降至本月48.3,继续处于荣枯线之下,其中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均出现回落,反映内需疲弱外需变差。海通证券的分析师高远和姜超认为,6月以来发电和耗煤增速滑落,挖掘机使用情况有所恶化,一旦基建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将提升经济失速风险。

  从上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走势就一路放缓,但政府却没有如以往一般出手援救。中国银行(601988)间市场资金从今年5月下旬起开始出现紧张迹象。

  种种迹象显示,中央政府可能已经一致表达了容忍更低经济增长率、提前解决金融风险的态度,并希望市场和地方放弃中央再出手的幻想。

  在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也召开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会议指出,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野村证券经济学家张智威称,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容忍经济的短期下滑阵痛,来达到应对金融风险和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

  张智威认为,汇丰低于预期的PMI数据,进一步支持了野村关于下半年GDP可能低于7%的判断。二季度数据出来前,宏观政策和流动性都将继续保持收紧,下月即将发布的工业增加值和投资指标会继续疲软但不会剧烈下滑,同时就业水平也会保持紧缩。

  李克强3提“盘活存量货币”传递3层信号

  ●6月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6月8日李克强主持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说: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5月13日李克强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据新华社电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李克强总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一针对金融业发展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向外界传递出当前我国金融调控的三层信号。

  一是明确传递出当前我国货币调控的总思路,即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摒弃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老路。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信贷货币出现过快扩张的势头,其结果一方面带来产能过剩、地方债膨胀、金融风险集聚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物价和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其最终结果是导致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断下降。目前,我国广义货币存量已突破100万亿元,货币存量占GDP的比重已达到200%,资金使用效率连年走低。

  现在银行体系正在上演“钱荒”现象,金融业都指望央行放水来解决信贷资金的缺口问题,但新一届政府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在加强,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在提高,央行流动性调控将秉承“审慎”政策基调。

  让资金更多进入实体经济而不是房地产等泡沫经济

  二是传递出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信号。用好增量,就是要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把钱用在刀刃上。把增量用好,就是要有保有压,让有限的资金进入到应该去的地方:更多地进入到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更多地进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落后产能,更多地进入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而不是房地产等泡沫经济。杜绝金融走上脱“实”向“虚”,靠钱生钱的邪路。

  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

  三是向外界传递出加快金融改革、搞活金融市场的信号。盘活存量就是要通过改革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目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之所以困扰业内多年迟迟不能缓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够市场化,金融在供给与需求间存在严重的错配关系,导致一些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贷不到款融不到资,而一些垄断行业可支配的资金却如江水般绵绵不绝。

  盘活存量,就是要加快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建设更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存量救市“李克强经济学”货币思路初现端倪

  6月20日,交易员们纷纷慨叹“亲临了历史性的一刻”。这一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飙涨至13.881%,隔夜回购最高成交利率也创出历史高点,达到30%。

  这意味着银行间的“钱荒”已达到前所未见的程度,金融机构争取短期资金的战役已可以用“腥风血雨”来形容。与此同时,关于银行违约和基金爆仓的传言也开始流出,金融市场人人心悸。

  然而面对这一切,央行却在冷静观望。在软下心解决银行的燃眉之急与狠下心让高杠杆资金自己在池子里消化的抉择之中,央行倾向了后者。

  在此之前,市场一直琢磨不透央行近段时间以来的动作。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一表态终于让大家恍然。也因为“盘活存量”这一提法的少见,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

  可是,究竟何为真正意义上的存量?目前的存量资金有多少?又该通过什么手段才能将其盘活?想要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并不容易。

  存量知多少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克强对于“存量”的提法公开的就至少已有3次。在此之前,他还分别在5月13日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和6月8日的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并称“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总理对于“存量”的强调,引发了市场对这一概念的广泛解读。

  汇添富固定收益部副总监陆文磊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他理解的盘活存量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控制总量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是要把原来在金融体系里自循环的货币通过一些载体输送到实体经济里。

  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也认为,决策当局的这一提法,意识到了金融与实体密不可分的关系,抓准了问题。

  “中国的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这样多的钱不服务于实体经济,而还要央行去放水,继续下去只能造出个中国式的次贷危机。可现在的问题是,存量不少,但能挖掘出来,立刻用上的存量并不多。资金的想法是,既然短期利率正处高位,何苦去追求长期配置?所以只有找到新的经济兴奋点,解决了流动性不愿意进入实体这一问题,让他们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盘活存量才有希望,不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板,沦为一个伪命题。”一位北京的券商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称。

  一家银行地方分行的大客户经理则对记者进一步阐述,如今很多央企、国企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获得了银行的贷款,可并未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再度进行了信托贷款,为地方投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支持。由此一来,实体经济仅获得了一次资金支持,却承受着更高的资金成本。企业则通过一次转手,坐享了资金批发过程中的“利差”,成为了资金掮客。

  这一过程中,存量货币仍然在自循环,在空转。只是向少数大企业手上集中,却并不能给实体经济带来本质改观。

  比资金空转更可怕的,是资金的“沉淀”。海通证券的一份报告指出,前5个月企业定期存款增速高达22.5%,而活期增速仅为6.6%,更直接说明了企业新增流动性主要用于储蓄,而非经营交易。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动性被国企和其他单位持有后投入到房地产或者海外,这也让账面上的存量成为空头支票,陷入名有钱实缺钱的困境。在如今这样高的资金成本之下还能借得起钱的无非是两种企业,一种是借了就没打算还的,另一种就是房企。所以若想让存量真正释放,房地产和融资平台这两块必须要重视,先把泡沫挤出去。”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中金公司经济学家彭文生也认为,目前房地产及地方融资平台面临的货币条件松,而实体经济货币条件紧。这种结构矛盾既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压,也导致金融风险继续累积,会反过来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

  盘活路径

  从目前来看,货币存量的规模并不小。当朱镕基总理于1998年3月就任时,货币余额仅有9.2万亿;至五年后的2003年,温家宝总理就任时,此数字已经突破20万亿大关。随后的短短两年中,M2余额就接近30万亿。而后一个个整数关口就被轻而易举地突破,至今年5月达到了104万亿!

  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逼近百万亿元大关。而1-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同比多出3.12万亿元。

  但是这些钱所带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却很低,存量债务规模庞大,落后产能仍在逆势开工,资金被无效消耗,或干脆停留在偿债环节。

  在这样的情形下,该如何盘活呢?

  在解决盘活“存量”的问题之前,央行先是关小了“增量”的水闸。据悉,在最近召开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上,央行批评了部分银行对流动性宽松盲目乐观、贷款增加过猛和贷款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提出银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正确把握未来宏观政策的要求,而这也被银行视为货币政策转向的一个信号。

  与此同时,资金面的紧张已经开始引发一系列风险事件。先是传闻近期两大商业银行因为头寸紧张导致毁约,随后又有消息称,北京一只明星货币基金被传出因流动性问题而出现爆仓。更有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有部分股份制银行为了月底前做半年报,已暂停了公司贷款。

  对此,好买基金研究员卢杨认为,央行在此次货币政策管理上的模糊态度,显示出其让银行去表外杠杆的坚定决心。在当周资金利率高企的基础上,央行非但没有在公开市场开启逆回购或SLO等“救火”措施,反而发行了40亿元的央票,虽然规模较为有限,但指导性较强,可以看出央行有意利用此次流动性的缺失对市场做压力测试。

  对于未来如何盘活货币信贷存量,上述券商人士认为,根据已经放出去的信贷和还没放出去的可以做区别化处理。放出去的可以根据好坏做再融资和证券化打包,还没放出去的则跟随国家队一起调信贷结构。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也认为,重点是要提高货币运行效率。可以运用的手段包括:推动资产证券化,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推动存量债务重组,推动过剩产能关停并转;对存量债务可以采取一整套综合治理的方案,甚至不排除必要的金融救助措施进行资产置换,如发行长期低利率特别债券对现有银行债权进行购买,积极推动债务重组。

  湘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海燕则对本报记者指出,从宏观经济层面还可以启动四方面的动作:一是货币贬值,提升出口贸易竞争力,加速国内存货资产去库存化,增强国内资产流动性,但这个只是短期手段,而且也面临较大风险;二是加速放开国外人民币存量入市,既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又有利于增加国内货币流动性,这一块我们目前做得太慢,应提速;三是降税简化手续,降低交易成本,活跃国内资产交易;四是坚决阻止过剩产业的扩张,加速淘汰落后产业,调整国内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消费占比,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这对提升整个国家资产的流动性至关重要。

  遥远的降准

  在央行执意要为“虚胖”的银行“瘦身”的强硬作风下,资金市场利率居高不下,降准的呼声也开始此起彼伏。

  6月19日,市场就预测会有降准动作,各方也旁敲侧击地打听着央行各部门的下班时间。而当天各主要部委也的确都在加班,可到了6点,市场迎来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磅新闻:“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思路与供给学派异曲同工。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紧,坚持稳健。货币不会放水,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

  陆文磊认为,目前降准可能性并不大。“因为现在资金这么紧张,央行连拆出短期资金的意愿都比较弱,更不要说去降准了。降准还是要看未来中期趋势,比如外汇占款持续减少导致公开市场操作这些调整流动性的工具不够用了才可能会降准,现在看降准时机还没有到。”

  瑞银特约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央行还有很多工具可以在必要时使用,未来几周内央行将逐渐改善流动性供应,不会降息,也不会降准。

  尽管如此,一些银行还是觉得政策转向得太快,会让从业人员感到无所适从。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坦言:“当年为保增长而大规模放水,可现在说停立刻就停,关门就上火盆。这对市场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尽管这种副作用在政策的容忍范围内,却并未立竿见影地换来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的效果。”

  近几日,短期债券收益率也大幅飙升。两三个月的短期融资券,原来收益率只有3%,现在飙升到8%。“这实际上是非常恐怖的,做债券十多年,短期融资券收益率到这个水平是很少见到的。”陆文磊对记者称。

  而对于央行的政策态度,陆文磊则表示,央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市场流动性提供支持,像6月20日回购利率都达到30%,央行应该有所作为,要不然就是主动引起金融危机了,这不符合央行的职能定位,“央行会投放一些资金适度进行平滑,不会坐视不管,但可能仅仅限于救急,不会特别活跃。”

  刘海燕也表示,针对眼前银行间的资金短缺状况,长效措施暂时还不能缓解这种危机,央行必要时还是应稍施援手,否则有可能会引发崩盘危机。与其他观点不同,他认为,现在反而是央行放松银根降准降息的惟一窗口机会。

  市场传言,6月20日下午,在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后,资金宽裕的大行国开行和工商银行以较低价格融出了数百亿资金,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是受了央行的窗口指导。而此举并未增加增量,仅是银行间的结构性调剂,与央行去杠杆的态度和原则也并不相悖。

  “过了6月底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之后,资金面可能有所宽松,能宽松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观察。”陆文磊称。

  而对于货币基金会否集体爆仓的问题,他则表示,货币基金一般会在半年度末,尤其是在6月中下旬安排大量的资产到期自然进行流动性对冲,所以货币基金爆仓可能不会系统性出现,个别基金如果流动性没有安排好,不排除出现这种情况。

  “李克强经济学”初见端倪

编辑/发表时间:2013-06-30 14:41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观察网、百度
贡献者:
蔡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