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划为两个档次: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atically important banking institution,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市场重要性,以及全球相关度,以至于破产或出现问题时,会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紊乱,并在多个国家内产生经济后果的金融机构。

  理论上,所有金融机构都具有潜在系统重要性,但是哪些金融机构会被纳入到这个范围,却争论纷纷。目前较为主流的看法是,全球范围内,排名前60的机构划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比如美国美洲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等等,但是在60名附近的时候,不同金融机构出现较大分歧:有的愿意归入,有的不愿意。这其中有两种心理:一方面,如果被划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表明它在全球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资本要求更高、监管更严,相比之下其资本回报率就会偏低,为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跨境清盘也需要更多准备。

  在2010年11月份,G20峰会上的各国首脑达成共识:全球监管机构应该重点关注那些拥有全球业务的大型银行。这样一来,海外业务有限的亚洲多数大型银行则有望“豁免”。虽然如果按市值论,中国的几大行都会被划入重点监管之列。因为工、农、中和建四大行的市值都在全球银行业前十名之内,而且也都同时在上海和香港上市。但是客观来看,除了中行国际业务在整体业务中占比相对较高外,其他三家大行的境外机构收入占比都没有超过5%,对全球构成的风险不会很大。

  这也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说的,从规模上看,工、农、中、建、交肯定是国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但是他们是否界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还要进一步研究。因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往往关联性很强,特别是跨境关联性很强,一旦出现危机就会涉及到跨境处理问题。比如冰岛几家银行在境外有分支机构,出现问题之后除对冰岛产生巨大影响外,还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牵连进去一起承担损失。因此,对系统性重要性机构,监管就应该更严一些,审慎性标准要提得更高一点,如果出了问题处理也应该更坚决一些。

  银监会方面曾在2010年11月26日表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及监管政策框架尚处于研究阶段。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已多计提了1个百分点的资本,他们进入国内系统性重要银行范围已经明朗。而对于像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是否会被纳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范畴还是未知数。

  很多业内人士预测,不论最终情形如何,这势必会再度掀起一波融资潮。虽然对于国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融资并非应对系统重要性相关政策的良策,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依赖存贷差,银行利润结构单一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痼疾。如果国内银行业还是不能转变盈利模式,继续单纯依靠存贷差和贷款规模的扩大提高利润,只要监管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唯一的救急对策就只能是继续融资。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们明天见。

编辑/发表时间:2011-04-27 00:19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贡献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