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县

  兴仁县

  位于黔西南州中心地带。与兴义、贞丰、普安、晴隆4县毗邻,总面积1785平方千米。境内居住有汉、布依、苗、回、彝等民族,总人口46.7万人。全县共辖9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1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2244个村民小组,44个居民小组。其中,乡、镇为:城关镇、巴铃镇、屯脚镇、百德镇、雨樟镇、潘家庄镇、回龙镇、新龙场镇、下山镇,大山乡、新马场乡、四联乡、李关乡、田湾乡、民建乡、鲁础营回族乡。县府驻城关镇。

  南齐时,兴仁县境置新城县。唐为诸羁縻州极西地。宋属绍庆府。元属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元普安路置普安府;十七年(1384),都指挥胡源在今县地置马乃,阿计、安逸5营以扼者哀夷,属尾洒驿,隶普安军民府;二十三年(1390),置安南卫于江西坡,另置新城、新兴二所属之,新城所即今县治。清顺治十八年(1661)2月,置普安县于新城所,县、所同城而治,属安顺府。康熙十年(1671),从巡抚曹中吉请,撤新城所入普安县。乾隆十九年(1754),于新城设巡检,改称新城镇,设新城县丞。民国元年(1912)9月复置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1月,改新城县为新县。7月,北洋政府准以孟子语“一家仁,一国兴仁”改称兴仁县,与兴义的“义”相对应,以体现孔孟的安邦之道。民国时期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属兴仁地区和兴义地区。1982年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从明洪武十六年(1388)始建新城,至1912年正式定名为兴仁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这里一直是盘江八属的交通中心,从近代以来就以滇、黔、桂三省的商品集散地和连接周边的重要通衢而名闻遐迩。

  历史上的兴仁,由于商贸发达,被称为“商城”;今天的兴仁,又因丰富的黄金、煤炭资源而闻名。兴仁是一块富饶的宝地,物产资源极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金、锑、汞、铊、硫磺、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等。其中煤的远景储量超过45亿吨,是国家地质储量机构认定的“兴仁煤田”,兴仁县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产煤县,优质无烟煤现有探明储量13.35亿吨;黄金探明氧化矿可采储量6.25吨,原生矿远景储量超过100吨;铊储量约10万吨,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富铊矿床;水能理论储量9.7万千瓦。

  兴仁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风光旖丽,山川秀丽,文化悠久,向来以“七省商财麋聚”之地出名,为盘江八属之中心。城池景观众多,有著名的“兴仁八景”其中一处名为“天马行空”,即立于城北的跑马岩群,其以“凌空天马势奔振,羁绊离开几度春。……伯乐休劳频顾盼,不鸣振鬃已惊人”的楚楚形象赢得观者咏叹,使人振奋。还有真武山、烈士陵园、两湖会馆、文昌阁、三家寨清真寺等众多名胜古迹。交乐汉墓出土的文物,铜车马、抚琴俑、陶牛、连枝灯、着装说唱俑,为国家一级文物精品。

  兴仁是传统的工商业城镇。解放前这里土布业遍及全城,有80%左右的人家从事土布编织。土法染布也应运而生,土靛布深受周围各县布依族、苗族所喜爱,远销云南、广西,曾一度享有盛名。此外,兴仁县手工业比较多,如银首饰加工、粉丝、人工鸡蛋面条和服装加工等等,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缝纫业发展很快,有一半左右的人家从事服装加工,远销云南曲靖等地。兴仁县的烤烟和土烟,产量多,质量好,该县巴铃土烟远近闻名。清代时期贡品“屯脚荸荠粉”至今仍名扬省内外。

  兴仁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反剥削、反压迫、反官府的农民起义斗争。其中以马河图(1802~1864)为首领导的回族农民大起义最为壮烈。
编辑/发表时间:2008-03-31 10:58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彭朝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