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由于其上装载有八万余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极具价值。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南海一号-简介

南海一号模拟图图南海一号模拟图

“南海一号”正式被考古界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在一条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瓷器盖等。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同时发现的一条铜鎏金带钩,在国内尚未出土过,可能是外国人的饰物。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

南海一号沉没于珠江口以西、距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沉没于水下仅23米深处,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质结构(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截止2009年8月)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沉船。 

南海一号-历史背景

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中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但由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被海浪所湮灭。现代历史界和考古界甚至难以寻找到能证明它确实存在的关键性实物证据,这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真相至今(截止2009年8月)仍是历史考古学研究的神秘领域。  

南海一号-探测大事记

水下考古队队员正清理南海一号上的文物水下考古队队员正清理南海一号上的文物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这是在全无先例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应该说整体打捞这一技术是个突破,这种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还没有先例。

2009年8月26日,“南海一号”的首次试掘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展开打捞“武器”。

2009年9月26日,“南海一号”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今日结束,共出土200余件瓷器,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文物和重要成果。

南海一号-挖掘过程

2009年8月18日,广东考古队的考古人员正式开始了对在“水晶宫”南海Ⅰ号进行试掘,并于9月21日结束了潜水考古作业。

考古人员还在所开掘的2号探方找到了南海Ⅰ号的隔舱板,船体雏形第一次露出真容,文物取样集中在2、3、4号探方。

南海Ⅰ号试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目前已经发掘文物200多件,主要是福建德化和江西景德镇的瓷瓶、碗、碟等,另外景德镇的瓷器色泽偏青色,而德化的瓷器则色泽洁白。目前发掘的面积并不大,只有16平方米左右,最深的只有1.2米,浅的在60~70厘米左右,属于船体的表层部分,根据发掘的情况分析,在船体的表层下面,还有大量的瓷器存在,它们整齐叠放在一起。具体有多少,目前还不知道。

9月28日可能会再次往水晶宫灌水,让南海Ⅰ号继续沉睡。张万星副馆长强调,南海Ⅰ号的试发掘主要是为了制定下一步保护和挖掘南海Ⅰ号方案收集有关的参考数据。

此次除了找到一些以前发掘出来过的瓷器和铁器器形外,还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新器形。

目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已进入设备调试的最后阶段,包括沉船展示和沉船考古展览、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展览、南海Ⅰ号珍品展览、中国水下考古展览等五大展区等验收结束,就可进行布展。 另外,专家表示,在最终保护方案没有出来之前,南海Ⅰ号船体不会被贸然打开,否则船体可能散掉。只有在确定船体的支撑等保护方案后,考古部门才会研究如何对铁沉箱进行切割。

南海一号-挖掘发现

挖掘出的瓷器
挖掘出的瓷器


1、发掘出“南海一号”沉船的船舷部分和上甲板部分。据悉,该上甲板是目前为止发掘出的古代沉船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此前,它只是在古代书籍中有所记载。
2、目前共出土了200余件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等民间窑里的瓷器。
3、现场通过高科技手段绘制完成了三维激光扫描的动画图。这些图画非常立体逼真,记录下了历史原貌。

南海一号-打捞工具

沉箱

 

打捞现场的沉箱就像是装载“南海一号”的超大“集装箱”。沉箱建成后总重量将超过一千吨,其主要由上沉箱和下沉箱两部分组成。沉箱起吊前,工作人员会再次将下沉箱与上沉箱焊割,上沉箱将裹着“南海一号”由“华天龙”号吊出水,下沉箱则将留在海底。

华天龙

 

华天龙核心部分的全回转吊机,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将两种传统回转吊机结构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华天龙能稳稳当当地吊起4000多吨的重物进行360度回转,也正是这一核心技术,使得将来在打捞“南海一号”时,能够保证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现损失。

气囊


 

气囊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充气、放气随时改变沉箱的运动方向。使用气囊技术相对铺设铁轨也要经济,很多工程人员将沉箱平移到事先用20多根气囊按顺序铺设的‘轨道’上,在拉的过程中,后面的气囊拿到前面去,循环使用。

水晶宫

 

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在2005年12月28日动工,在海边施工,海边空气含盐量高,腐蚀性强,一般的混凝土难以抵御海风的侵蚀,主体工程改用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而外观则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这在国内外还是新的尝试,该馆建筑物可抵御广东沿海台风和海啸,从而保护位于水晶宫内的“南海一号”沉船。

南海一号-价值

打捞出来的部分珍贵文物打捞出来的部分珍贵文物

“南海一号”连同船只和货物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负责“南海一号”博物馆设计施工的王忠总工程师介绍,“南海一号”博物馆在风险级别上在整个广东省内都是最高的,属于国家一级。

将采取一级防范标准

在“南海一号”进驻博物馆后,有关单位将把包括安全防护方面的设计图纸交由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审定,并进行正式定级。按照“南海一号”现有出土文物和珍贵文物储藏量,在正式定级后,“南海一号”博物馆预计其风险级别将属于国家标准中最高的一级风险单位,也将采取最高的一级防护措施。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一级风险单位和一级防护都是针对防盗防破坏方面设定的。一级风险单位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是国家级或省级博物馆;二是有50000件藏品以上的单位;三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一号-建立博物馆

水晶宫水晶宫

2009年9月,“南海一号”现在已经建成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水晶宫”高24米、面积2400平方米的水池将注入12米高的海水。这些附近海域抽取、经过过滤和处理后循环运转海水将完全将“南海一号”浸泡在这巨型玻璃缸里,缸里的水质、温度等环境都与“南海一号”出水前的海底环境完全一样。届时游客可以透过水下走廊的亚克力胶板观看到沉睡了800多年的古船。

南海一号-未解之谜

沉船之谜;有人考察国外一些沉船事件后,怀疑南海一号是否也是因为超载而沉没。

始发港之谜:历史学家根据出水的瓷器主要产自景德镇、浙江以及福建,认为船并不是从广州出发,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区。

船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之谜:南海一号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船沉没的确切时间:因为船上发现了来自不同时期的钱币,时间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还有汉初的钱币。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虽然不清楚沉没的具体时间,专家还是大致推断船沉没于840年前,一艘木质的货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烂。对于此,猜测可能是由于船体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绝氧气的环境所致。

南海一号-意义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

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联的一段历史空白。与近代中国的两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南海一号”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

编辑/发表时间:2009-09-27 18:19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魏平均周金贵卢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