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辰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编辑/发表时间:2016-04-17 16:21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互联网
贡献者:
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