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终端产业下一个热点已被市场广泛认同。2013年,各路企业纷纷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争取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分一杯羹。

可穿戴设备多以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的产品形态包括以手腕为支撑的watch类(包括手表和腕带等产品),以脚为支撑的shoes类(包括鞋、袜子或者将来的其他腿上佩戴产品),以头部为支撑的Glass类(包括眼镜、头盔、头带等),以及智能服装、书包、拐杖、配饰等各类非主流产品形态。

一、存在问题

隐私问题

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可穿戴设备强化了这种依赖性,当到处印刻着健康指数、行为习惯、生活偏好和工作履历痕迹的时候,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大大增加。可以获得的个人数据量越多,其中的隐私信息量就越大。只要拥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甚至可能发现有关于一个人的一切。我们知道,互联网将每时每刻都释放出海量数据,无论是围绕企业销售,还是个人的消费习惯,身份特征等等,都变成了以各种形式存储的数据。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尤其是通过数据整合、分析与挖掘,其所表现出的数据整合与控制力量已经远超以往。

辐射问题

  可穿戴设备辐射对人的健康真的不会受到影响吗?就这一问题,记者特地请教了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胡波。胡波介绍说,智能手环是通过传感器把脉搏压力、温度等身体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电磁波发射给手机等数据终端。因为发射距离短,所以信号强度比手机接收和发射的一般信号要弱,辐射相对也就更弱。

二、解决关键

元器件

  元器件的质量、性能、大小、材料等决定着产品的功能与用户体验。与用户最直接相关的,首当其冲的是电池,如果续航能力不强,经常需要充电,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在解决耗电问题上,一种方式是平衡性能与功耗之间的关系,有所取舍;另一种就是探索新的供电方式,移动研究院的黄院长提出,既然是可穿戴设备,可以考虑将人体散出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供电,这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

用户体验

视觉感受问题容易解决了,毕竟大部分用户不会过于刁钻。困难的是功能问题。交互方面,随身佩戴产品如手环、手表,没有屏幕的话,体验会很差,不能直接与产品交互,给人感觉这就是个数据收集器,用户想看到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必须依赖于手机和电脑,体验不佳。在交互方式上,如果屏幕小,利用触摸方式感知很差,可以可虑通过声音、眼睛动作等方式使得交互更加人性化。功能数量方面,大而全的设置要么功耗较大,要么大多功能闲置;小而专是一个方向,以更集中的方式解决用户的一两个痛点。

数据和服务结合

所有不提供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的可穿戴设备都是耍流氓。可穿戴设备本身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其获得的数据与提供的服务,越垂直越深度往往价值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的不只是数据,大部分用户对一些数据本身是没有概念的,经过分析得出的结果和解决方案才是最重要的。所有数据监测不准的可穿戴设都是耍流氓。不准确的数据会降低用户的信任感,如果是健康类数据,如测试心率、血压,不准确的话,容易出事情。如果数据不准确,基于数据的分析及解决方案都是空谈。如果监测慢性疾病的设备,能够通过CDC健康认证等,则会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信心。

触感技术

  触控是人与智能设备自然的连接方法,也是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变革。  分析师预测,到2019年,在可穿戴设备的总交付量中,智能手表占比将超过70%,智能手表又离不开触控技术。例如,华为的智能手表选择的是SynapticsClearPad电容式触摸控制器,是因为该控制器成熟可靠、功耗很低,而且具备高度灵敏的人机交互性能,用湿的手指触控,效果依然良好。设计师还要求实现经典的圆形表盘,而Synaptics是惟一能够提供完全圆形触控界面的提供商。ClearPad电容式触感技术是业界值得信赖的解决方案,已用在超过10亿部面向消费者的设备中。

三、触控技术正自我超越  下一个市场在可穿戴设备

 触控是人与智能设备自然的连接方法,也是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变革。全球人机交互解决方案开发商Synaptics公司总裁兼首席官Rick Bergmanzai 在CMIC 2015主题演讲透露,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基于环境的情境识别技术、基于极致体验的全方面感知技术,将在全球呈现强劲需求趋势。据预测,预计2015年将超过4000万个采用触控界面的智能手表,而生物识别技术正在代替传统密码。

从生物识别技术来看。未来几年,除了大家熟知的双因素认证,业绩将普遍采用三因素生物识别身份验证,实现持久有效的身份验证方式,例如,将面部、声音、指纹、瞳孔四大身份因素,通过顺序组合任意三种因素,达到最佳安全体验。目前,移动领域正在加速采用指纹识别技术,指纹识别传感器的设备将从2014年3.17亿部增长到2020年14亿部,人机界面技术需求快速增长。

目前,苹果、三星、HTC等推动下,生物识别技术正让用户放弃密码,取而代之使用指纹识别更为安全和人性化的方法。除了智能手机、谷歌钱包、Applepay等在线支付身份验证,正在为指纹识别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甚至低端智能手机也会使用。今年3月,Synaptics推出了面向游戏玩家指纹识别解决方案。

从触控技术来看,万物互联时代让触控技术在各个智能设备上广泛利用,除了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下一步将向可穿戴设备、家电控制、楼宇控制等延伸。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是增长最快的智能设备细分市场之一。Rick Bergmanzai 认为,支持灵活的触控、显示,是可穿戴设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增加触控功能,可为人们与可穿戴设备互动提供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

智能汽车:
汽车在未来不仅是一个出行产品或工具, 还将是一个以“数据”驱动的数字终端。消费者良好的智能手机体验正在促进汽车人机界面发展,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未来每辆车上有多个显示器,有多个触控界面,但触控界面必须简便易用,不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未来,要提供适用的汽车人机交互界面,如何利用力度和触觉是关键。

 智能家居:智能触控界面正在简化我们的家居生活。例如冰箱,未来智能化程度足够高的冰箱,可以根据储存在冰箱中的食品提供健康食谱。不管是冰箱,还是其它家用电器,增加触控显示界面后,人们就能够更高效和简单地管控这些设备。

Rick Bergmanzai 表示,Synaptics可以实现带着手套实现触控、手湿时同样可使用触屏,能够在用户做出选择前进行预览,比如绽放图片和地图,包括能够切换识别手套、皮肤、指甲等命令的应用程序。

 发展前景广阔

艾媒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梁潇指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平台都已经相对成熟。从智能手机迁移过来的应用与个人信息结合得比较紧密,“比如你的邮件信息、通讯录信息、账户信息可以与可穿戴设备实现很好的互动”。他预计,可穿戴设备未来会有快速地发展,但是发展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产品能否贴合个人需求。

目前,北京七鑫易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研发一种眼控智能眼镜——aGlass。据黄通兵介绍,aGlass安装有“眼控芯片”,能够捕捉眼球转动,计算使用者的视觉中心。这项技术已经让国内众多渐冻人通过转动眼睛恢复沟通,不仅可以“打字”,还能“上网”。同时,aGlass还具有语音功能,能将写的字读出来,帮助“渐冻人”和失语者实现与外界的交流。

如果眼波控制可以帮助“渐冻人”、失语者、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实现与外界的交流的话,那么意念控制技术则可以扩展到那些无法用眼睛操作的人,只要他的脑部意识清醒、能够发出自主需求。

目前,宏智力公司已经研发了意念头箍。结合意念瑜伽应用可以放松精神。带上意念头箍也可以做一些意念控制的游戏,据宏智力官网介绍,意念头箍还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研发出了可弯曲的柔性屏幕,进一步满足了可穿戴设备对便携性的要求。未来会不会出现薄如纸片、韧如蚕丝、可弯曲折叠的智能穿戴式设备,让我们拭目以待。

街头巷尾现在这个领域的设备很多,却没有重量级产品。不过,没有一个设备能说服一个不戴眼镜或者腕带的孩子去使用这个产品。这个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想要成熟还需要进行探索。我想,会有大量企业踏足这个领域。

——苹果CEO 蒂姆·库克

      可穿戴设备未来5年可能会冒出不少新东西,但依然会在试错阶段,而微软10年前已经试过了。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

 

      我试用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智能手表,实话实说看不出它们有什么用。一方面是屏幕特别小,很难操作,另一方面,智能手表就是一个蓝牙外设,什么都不能干,拥有大屏幕的手机比任何智能手表干得都要好。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

 

      在可穿戴方面,既然做不到更好,就做一些不一样的。健康、商务、社交、运动也是可以考虑的发展领域。

——映趣科技CEO 王小彬可穿戴设备,在我看来,不是一种品类。它更像是一种传统事物的升级:手表升级为智能手表,戒指升级为智能戒指,运动鞋升级为智能运动鞋。总会有人不戴手表,有人不戴戒指,有人不穿运动鞋,但同样,依然有人戴手表戒指穿运动鞋。

——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哎,智能手表啥时候像电影那样来个投影全息屏幕来操作就太爽了!

——网友“霸王心人”

可穿戴设备的“中国祖师爷”非“星爷”莫属,那个可当吹风机的鞋子、那个可做刮胡刀的“大哥大”,那么拉风。

——网友“快刀青衣”

与手机、平板不同,可穿戴设备是大家平时经常佩戴着的东西。因此,它必须具备有吸引力的外观,还需要可以激发穿戴者的情感共鸣。而可穿戴设备要想真正实现销量“起飞”,还需正确商业模式的指引。

——《连线》杂志

附:关于加快推进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产业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市经济信息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推进落实。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  2016年10月10日

 关于加快推进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可穿戴设备是指综合运用各类识别、传感、连接和云服务等交互及储存技术,以代替手持设备或其他器械,实现用户互动交互、生活娱乐、健康监测、人体功能扩展等功能的新型日常穿戴移动智能终端。为加快推进我市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优化完善智能终端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现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抢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以生产方式智能化和生活方式智慧化为目标,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核心,以推进示范应用为牵引,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引进力度,强化孵化培育,开展应用示范,打造知名品牌,形成“重庆制造”竞争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芯片、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构建支持可穿戴设备创业创新的孵化培育体系,加快核心技术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穿戴设备。

  2、集聚发展。加强部门、行业、区域间的统筹协作,形成统筹共享、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依托智能终端产业基础,区分功能定位,不断加强本地配套能力,打造涵盖可穿戴设备关键器件制造、交互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3、应用引领。
发挥我市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契机,从工业转型升级和人们生活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培育应用市场,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旅游营销、游戏娱乐、工业制造、金融保险等领域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带动可穿戴设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4、开放合作。
探索开放融合的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通过并购重组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引进一批知名研发中心和机构总部,重点构建一批国际研发平台,积极引进新兴服务业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引进和培育3-5个可穿戴设备发展创新平台、建设5-10个可穿戴设备研发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可穿戴设备知名品牌;面向工业、教育、卫生、旅游、保险等重点领域实施30项示范应用工程,重点推广特殊操作环境、人体功能扩展、健康监测、校园安全、精准广告、定制保险等示范应用;建设3-5个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引领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以10家以上骨干企业为龙头、2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可穿戴设备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招商引资。

   加大引进力度,强化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推动整机和核心零部件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引导本地企业整合资本与市场,加强与国际知名厂商合作,拓展技术、产业和人才交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夯实芯片、传感器、通信模组等产业链上游基础布局。加快引进一批语音控制、交互技术等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游技术研发企业。依托智能终端整机或OEM/ODM/EMS厂商,加大关联厂商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整合物流、配套、营销等资源,做大做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下游产品规模和品牌。重点围绕嵌入式CPU芯片、应用处理器(AP)、剪裁版安卓(Android)、实时操作系统(RTOS)等方向引进5-10家可穿戴设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二)构建创新生态。

   整合资本、服务、市场等要素,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支持发展众创空间,吸引创业团队、创新人才来重庆创业,加速可穿戴设备人才及创意聚集。以DSP、RF等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培育一批为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的全产业链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支持相关区县整合优化平台资源,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集创意、咨询、设计、采购、制造、供应链金融、营销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创业创新发展生态链。支持以高通、ARM等国际企业为核心,形成“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的系统解决方案,强化可穿戴设备相关中间件、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开发,构建可穿戴设备产业集成服务生态圈。发挥PNP、ARM安创空间等协同创新加速器优势,整合资本与服务资源,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专项基金,加速创意、方案、产品的转化进程,孵化培育一批可穿戴设备产品和品牌。

(三)突破核心技术。

瞄准核心技术源头和产业链高端,加强与国内外院校和谷歌、微软等国际企业的联系,实施可穿戴设备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开发,提升芯片、传感、电池、人机交互等关键共性技术源头创新能力。
整合全市资源,支持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家工业、科技重大专项、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四)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智能终端产业基础,形成产业链整合延伸、配套分工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聚发展。在仙桃、水土、西永、茶园等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可穿戴设备产业专业园区,构建可穿戴设备设计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的全产业体系。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企业资源,探索基于云服务的可穿戴设备商业模式创新。
重点打造一批可穿戴设备的专业加速器、孵化器,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在现有智能终端产业基础上,加快可穿戴设备MEMS传感器、执行器等关键元器件的引进与研发,形成完善的本地化配套体系。

(五)开展应用示范。

加强可穿戴设备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展工业制造、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旅游营销、游戏娱乐、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支持开展有害气体检测头盔、服装配饰等产品的研发,拓展在化工、采矿等特殊工业环境的应用,提升工业安全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积极探索植入式微胶囊、远程心电监护等医疗健康监测产品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拓展境外市场。支持可穿戴产品在情景体验教学、远程教育、学习状态监测、虚拟实验等领域的应用拓展,打造新型教育科技类产品。推进可穿戴设备用于旅游用户数据采集与交互,提供个性化路线选择、自助翻译、虚拟旅游等服务,提升旅游用户体验品质。支持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社交、游戏、阅读、信息发布等应用开发,推动可穿戴设备成为媒体传播的新载体和新形式。支持相关保险企业等开发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应用,创新客户安全等级、承受风险能力评估模式,提供新型人身健康和安全保险。

(六)打造知名品牌。

   瞄准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研发设计、方案提供、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企业服务型制造能力,构建“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体系。实施可穿戴设备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头盔、挂件、眼镜、腕表、手环、植入式胶囊、穿戴式外骨骼等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服务,不断提高可穿戴设备制造和使用全价值链中的服务占比,提升产品易用性和粘性,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品牌。针对可穿戴设备后端服务需求,支持建设云服务开放平台,开发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软件和应用商店,突破面向海量用户数据的大数据挖掘,打造可穿戴设备服务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经济信息委牵头统筹协调全市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加强技术研发、产业链构建、信息安全保障等的统筹。
顶层设计可穿戴设备产业与工业、教育、卫生、旅游、保险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合理布局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加强对产业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和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指导,解决项目引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中的问题。

  (二)完善政策体系。

   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首台/套、税收优惠等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和实施多元化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工业强基等专项资金支持,并给予相应配套。加大产业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对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通过并购重组,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依托物联网产业统计体系构建可穿戴设备产业统计核算和指标体系,加强统计监测与趋势分析,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促进自主创新。

   加大产品设计、样机加工、测试验证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力度,促进芯片、传感、电池、人机交互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掌握可穿戴设备产业话语权。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四)加强交流合作。

   鼓励我市可穿戴设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利用国外人才和装备资源,加快海外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支持我市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览、国内外推介会、国际性及国家组织的资质认证等活动。

(五)保障信息安全。

   支持可穿戴设备企业与信息安全企业密切合作,按照工业制造、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旅游营销、游戏娱乐、金融保险等不同应用领域的信息特性,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支持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的信息安全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机制,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

编辑/发表时间:2018-06-06 18:20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综合
贡献者:
蔡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