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公园

  国家农业公园 

  国家农业公园于2008年提出,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大多是以县域为主体,它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集结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将农村的各种资源变现,是文旅、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

  国家农业公园强调的是特定自然禀赋优势区域、特定现代农业产业集聚、特定民风民俗体验展示,这样一种具有项目集聚化、公园式开放化、展示客厅化的,典型区域、典型优势集中体现的,国家级农业升级版标杆项目。

  国家农业公园将重点放在“农业”,在申报条件中写出:产业结构中必须要以农业产业作为重要方面。

  国家农业公园注重农耕文化浓郁,要求项目内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田园综合体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

  需注意国家农业公园申报部门为所在地的旅游和农业部门,田园综合体国家级申报部门为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省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为财政厅农发办。

  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农业公园发展不仅进一步满足了游客的出游需求,同时对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和村庄环境的提升都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国家农业公园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园,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公园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相比,有两显著的差异:一是主体不同,原来乡村旅游依靠农民,现在依靠企业;二是以消费为带动的农业增长的方式,“根据城里人的消费需求来定制农业生产”。“整个乡村就是 “大菜园、大花园、大乐园、大公园”。有菜地、有花圃、有苗圃、有大棚设施、有水景……,一切这些东西都是按照旅游的特色打造的,不是按照生产要素来组织的”。

  一、100个“国家农业公园”计划

  2008年,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等5家单位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截2016年9月,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综合审定和专业委员会确认,并最终荣获“中国农业公园”称号的有十多家。根据农业部制定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

  1、生态美是硬指标

  建设国家农业公园,生态美是硬指标。与一般的公园不同,国家农业公园以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为园区,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融入了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根据农业部相关标准制定的《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等十一大评价指数,其中乡村风景美丽要求有田园、地貌、水系和社区美景;生态环境要求社区、产业区、旅游服务提供区都要优化。

  2、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除了生态美,国家农业公园还是一个联动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集群。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中国农业公园发展研究报告(2016)》指出,中国农业公园是在农业园区、科技园区、观光园区的基础之上,融合农业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与传统民俗、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模式、休闲旅游发展新业态。

  与一般的农业生产不同,农业公园的生产是在一个高标准的公园中进行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出售公园的产品或产品经营权来获取收益。

  3、农业+旅游特色鲜明

  根据规定,申报国家农业公园必须具有健全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等设施;具有特色鲜明、美誉度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全国范围内的村庄、社区、乡镇,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均可申报国家农业公园。

  二、农业公园七大发展类型

  国家农业公园大多是以县域为主,以农业景观、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及其支撑设施、农业文化及其物化形态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拥有园林化的农业生态景观、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与旅游服务业深度融合,具有游憩、观赏、环境保护等公园一般属性的新型农业旅游园区。

  田园农业旅游型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民俗风情旅游型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农家乐旅游型

  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村落乡镇旅游型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型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科普教育旅游型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回归自然旅游型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三、农业公园六大打造要素

  作为“农业+旅游”的创新模式,国家农业公园的建立,需在在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景观的基础上,融合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建设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与乡村旅游品牌,建立健全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国家农业公园在展示乡村风貌、凸显乡村文化特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农业公园八大运营模式

  CCRD农业公园共建项目流程

  CCRD中国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园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其必须以原住民生活村庄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CCRD中国农业公园是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自2004年以来,与世界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亚太农村社区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及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研究院合作组成CCRD中国农业公园发展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员村社范围内,结合乡村文化遗产自我保护,对“乡村旅游综合体”自我构建问题,特别是农业公园的创建条件、实施主体、评价指标、推荐流程、考鉴方法、品牌统一、管理监督、规划优化、整体营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基础上,形成《CCRD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并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员村社试行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其目的在于,更快更直接地促进乡村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朝着更科学更优化的形态发展,配合国家以发展乡村旅游拉动内需发展的战略,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即世界农业遗产)工作的开展。

  五、申报中国农业公园流程

  1、申报范围

  中国农业公园实行申报制。申报范围是全国范围内的村庄、社区、乡镇和其他区域性机构等。

  2、申报条件

  (1)有相对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基础;

  (2)有可持续发展自然空间和主题产业升级意向;

  (3)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

  (4)有完整的创建活动方案。

  3、申报时间

  中国农业公园实行阶段性申报和考核方法。申报时间以申报单位上报时间为准,考核时间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农业公园专业委员会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组织。

  4、申报程序

  (1)根据各申报单位条件,首先申报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具体申报材料:填写《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申报表》(附表二),申报单位详细情况介绍和创建活动方案,提交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农业公园专业委员会;

  (2)根据申报单位的时间与基本情况,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农业公园专业委员会确定时间,适时组织专家组实地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牌匾,确认为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

  (3)根据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的具体情况,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专家组指导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按照《CCRD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附表一)进行公园的建设与完善;

  (4)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根据专家指导结果,依照《CCRD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的逐项内容,编写完整中国农业公园的申报资料,并填写《中国农业公园申报表》(附表三),提交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农业公园专业委员会;

  (5)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农业公园专业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考察审定后,符合评价体系者,颁发《中国农业公园》牌匾,确认为中国农业公园;

  (6)确认的中国农业公园单位要确保其可持续性发展水平,专家组将适时跟踪检查,并及时指导其产业升级与园区发展。同时,中国农业公园单位应参加每年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举办的中国农业公园产业发展研讨会,以共同交流发展经验,并引导其他创建单位建设与发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农业公园专业委员会

  2017年4月

  附表一:

  CCRD中国农业公园创建评价体系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1

  乡村风景美丽指数

  ⑴田园美景

  3分

  10分

  ⑵地貌美景

  2分

  ⑶水系美景

  2分

  ⑷社区美景

  3分

  2

  农耕文化浓郁指数

  ⑴传统农耕文化

  3分

  7分

  ⑵现代农耕文化

  4分

  3

  民俗风情独特指数

  ⑴饮食文化特色

  1分

  12分

  ⑵生产习俗特色

  1分

  ⑶生活习惯特色

  1分

  ⑷节令节庆特色

  1分

  ⑸民间工艺特色

  1分

  ⑹村规民约特色

  1分

  ⑺建筑人居特色

  2分

  ⑻外界口碑评价

  4分

  4

  历史遗产传承指数

  ⑴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2.5分

  10分

  ⑵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措施

  2.5分

  ⑶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效果

  2.5分

  ⑷乡村遗产保护传承荣誉

  2.5分

  5

  产业结构发展指数

  ⑴耕地与农林用地保护状况

  4分

  8分

  ⑵农业产业及内部产业结构和谐发展状况

  4分

  6

  生态环境优化指数

  ⑴社区生态环境

  4分

  10分

  ⑵产业区生态环境

  3分

  ⑶旅游服务提供区生态环境

  3分

  7

  村域经济主体指数

  ⑴村域经济组织形式

  2分

  8分

  ⑵村域经济产业结构

  2分

  ⑶村域经济管理模式

  2分

  ⑷村域经济发展总量

  2分

  8

  村民生活展现指数

  ⑴村民人均住房面积

  2分

  7分

  ⑵村民就业率

  1分

  ⑶村民人均收入

  2分

  ⑷村民子女入学率

  2分

  9

  服务设施配置指数

  ⑴道桥游线设施

  1分

  10分

  ⑵下榻接待设施

  1分

  ⑶餐饮服务设施

  1分

  ⑷娱乐休闲设施

  2分

  ⑸购物消费设施

  1分

  ⑹管理与导游设施

  1分

  ⑺出行运载设施

  1分

  ⑻通讯视讯设施

  1分

  ⑼康疗救护设施

  1分

  10

  品牌形象塑造指数

  ⑴品牌鲜明性

  2分

  8分

  ⑵品牌特色性

  1分

  ⑶品牌传播力

  4分

  ⑷品牌美誉力

  1分

  10+1

  特别附加指数:

  规划设计协调指数

  ⑴项目创意策划

  3分

  10分

  ⑵项目概念定位

  1分

  ⑶项目规划设计

  2分

  ⑷项目环境评价

  1分

  ⑸项目经营规章

  1分

  ⑹项目质量规范

  1分

  ⑺项目绿色规划

  1分

  (10+1项指标,共计100分)

  八、中国农业公园申报材料要求

  1、创建中国农业公园活动方案(创建步骤、过程、成员班子、目标等);

  2、依照农业公园创建评价体系11个一级指标、51个分类二级指标,详细介绍申报单位现状;

  A、  申报单位村容村貌(厂容厂貌)介绍。如田园、地貌、水系、居住环境等基本情况介绍,并配以相关图片,同时,介绍地域面积、特征、人口结构等;

  B、现代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保留与比较情况介绍,附相关图片;

  C、当地民风民俗介绍,如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的生产习俗、个性的民间工艺、特色的人居建筑等等,具体参照民俗风情独特指数的二级指标8项来分项介绍,附相关图片;

  D、  申报单位遗产保护传承的机制、措施、效果,以及所取得的荣誉;荣誉奖牌可附图片;

  E、申报单位生态环境情况介绍,绿化比率等相关介绍,附相关图片;

  F、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产业的构成及产业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G、  申报单位土地使用现状及所属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各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工农业总产值,上缴利税等;

  H、  申报单位村民福利与保障。如人均住房面积、就业率、人均收入、子女入学率、医保、养老等情况介绍;

  I、  申报单位公共事业配套情况介绍,如道桥游线设计、酒店接待服务等,请按照第9项的服务设施配置指数的二级指标的9项来分项介绍,可附酒店、购物场所、卫生服务站、出行设施等图片;

  J、申报单位所有获得荣誉名称及扫描件;

  K、申报单位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材料。

  3、申报材料以报告的形式整理,也可以单项资料分别提交,上报方式采用文字与图片的合理搭配方式,制成PPT文件或者装订成册。

  4、另外创建文件夹存放相关图片,图片要求尽量像素高,不小于1.5M,每张图片名称说明图片内容。

  5、图解附后。

  六、农业公园案例

  璧山三担湖农业园创建重庆首家中国农业公园

  201905/14上游新闻

  开拓农文旅融合新模式,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璧山三担湖农业园创建重庆首家中国农业公园!

  国家农业公园是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就业、城郊发展及乡村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的超级大园区。它实现了农业主题化、景观化、公园化、规模化,是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升级的最高境界。

  国家农业农村部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

  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

  农业公园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相比,有两个显著的差异:一是主体不同,原来乡村旅游依靠农民,现在依靠企业;二是以消费为带动的农业增长的方式,“根据城里人的消费需求来定制农业生产”。

  其必须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三担湖农业园由重庆中铁任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农业园位于三担湖畔,地处璧山区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占地400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约 3000余亩,水域面积约 1000余亩。农业园是集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乡村康养于一体的主题乡村生态休闲目的地。现已建设有垂钓区、瓜果采摘园、葡萄庄园、乡村湿地乐园、四季花海、玫瑰园、红枫林、璧北竹海、桃花峪、荷花池、珍禽养殖园等乡村民俗特色项目,还有儿童乐园、水上乐园、露营基地正在进一步规划和建设中。项目总投资1.2亿元,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其中中国农业公园正式创建将于2019年6月完成。

  中铁任之·三担湖农业园基于这里的乡村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禀赋,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再生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力争打造成重庆市首家新型农业主题公园。将严格按照《中国农业公园创建体系》标准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及社区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带动周边3-5个村集体共同发展,2018年底取得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资格,预计2019年底辐射村民村居面积达到10000亩。

  中铁任之·三担湖农业园以凸显“乡土、乡情、乡愁、乡韵”内涵为特色,成为集美学化的农业景观、生态化的农时田园、艺术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新型农村社区、科学化的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村社区,争取2019年6月底前创建成为正式中国农业公园。

  中铁任之·三担湖农业园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高端形态,有效利用农村广阔田野、绿色村庄,遵循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旅游+”、“互联网+”产业融合的大平台,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新载体,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能,成为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

  打造重庆主城的“绿色菜园、四季果园、城市花园”

  四季花海实景图

  三担湖国家农业公园内开心农场、瓜果长廊、桃花谷、草莓园、葡萄园、四季花海等等,四季瓜果飘香和花园美景赏心悦目,菜地、花圃、果园、大棚设施、水景观、民宿村落.....一切设施都是围绕乡村旅游的需求打造的。整个公园就是“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是重庆主城市民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

  多种文化元素让公园“看得见美景,记得住乡愁”

  竹隐.红坪别院实景图

  三担湖国家农业公园辖区内自然人文及旅游资源丰富,高崇寺、农耕文化长廊、红军老井、土墙断壁、民俗小院...等诸多文化元素,公园内生态湿地景观、民宿自然村落、四季花海...等诸多自然美景,让公园“看得见美景,记得住乡愁”。

  幅员15平方公里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

  三担村社民居实景图

  “国家农业公园是未来农村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有效抓手。”该公园相关创建负责人说。据了解,璧山三担湖国家农业公园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涵盖三担湖一带,包括大路街道辖区的三担社区、团坝村和大堂村,其中团坝村是城乡统筹示范农民新村。公园划分为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综合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国家农业公园——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

  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有关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随着以东方园林为代表的一批大企业进军国家农业公园投资运营行业,国家农业公园的概念渐渐进入很多企业的投资视野,也日益受到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国家农业公园缘起

  国家农业公园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未知空间需要我们去探索。农业部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生态环境优化、规划设计协调等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经申报评审等程序,计分达到有关条件的,批准其为“中国农业公园”。国家农业公园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概念定义

  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它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等内容。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是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乡村旅游综合体。

  在规划建设面积上,国家农业公园一般规模较大,少则上千亩,多则上万亩,甚至更多者以平方公里来计数。  申报范围与申报条件全国范围内的村庄、社区、乡镇,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均可申报国家农业公园。

  1、与乡村、农业文化相关的风景、风物、风俗、风情具有吸引广大旅游休闲者的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2、产业结构中必须有农业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作为重要方面;

  3、有对乡村实施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考量;

  4、以村域范围为主体来规划布局和开发建设;

  5、尽力保留原农户、农民的人居原生态,农民生活情景应活化与融化在农业公园游览体系当中;

  6、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 

  农业公园特色与评定标准

  1.乡村风景美丽。

  有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

  2、农耕文化浓郁。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3、民俗风情独特。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外界口碑评价良好。

  4、历史遗产有效传承。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健全,保护传承措施完善,保护传承效果良好,有相应的乡村遗产保护传承荣誉。

  5、产业结构发展合理。耕地与农林用地保护状况良好,农业产业(农林牧渔)及内部产业结构和谐发展。

  6、生态环境优化。社区生态环境、产业区生态环境、旅游服务提供区生态环境良好。

  7、区内经济主体实力较强。经济组织形式先进、经济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管理模式健全、经济发展总量在同级区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8、区内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较高。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就业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子女入学率在同级区域中居于领先水平。

  9、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区内有较为完善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

  10、品牌形象塑造良好。有鲜明、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力广、美誉度强。

  11、规划设计协调。现有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农业公园各项标准要求。

  申报程序与评定办法

  1、申报单位自愿报名,填写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表格,申报材料以报告的形式整理,并采用文字与图片的合理搭配方式,装订成册,以便专家评审。

  2、县区旅游和农业部门根据申报单位上报材料,联合进行初审,并在申报表格填写推荐意见,形成推荐报告,分别报送市旅游和农业部门。每个县区限推荐1个单位。

  3、市旅游和农业部门根据申报单位上报材料和县区旅游、农业部门的推荐意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与调研,综合确定评定结果。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国家农业公园试点地点。对评定确定的候选地点按照《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进行指导完善,并上报省委农工办、省旅游局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同时上报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申请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资格认定。

  附件《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1

  乡村风景美丽指数

  ⑴田园美景3分10分⑵地貌美景2分⑶水系美景2分⑷社区美景3分2农耕文化浓郁指数⑴传统农耕文化3分7分⑵现代农耕文化4分3 

  民俗风情独特指数

  ⑴饮食文化特色1分

  12分

  ⑵生产习俗特色1分⑶生活习惯特色1分⑷节令节庆特色1分⑸民间工艺特色1分⑹村规民约特色1分⑺建筑人居特色2分⑻外界口碑评价4分4历史遗产传承指数⑴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机制2.5分10分⑵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措施2.5分⑶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效果2.5分⑷乡村遗产保护传承荣誉2.5分5产业结构发展指数⑴耕地与农林用地保护状况4分8分⑵农业产业及内部产业结构和谐发展状况4分6生态环境优化指数⑴社区生态环境4分10分⑵产业区生态环境3分⑶旅游服务提供区生态环境3分7

  区域经济主体指数⑴区域经济组织形式2分8分⑵区域经济产业结构2分⑶区域经济管理模式2分⑷区域经济发展总量2分8居民生活展现指数⑴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分7分⑵居民就业率1分⑶居民人均收入2分⑷居民子女入学率2分9服务设施配置指数⑴道桥游线设施1分10分⑵下榻接待设施1分⑶餐饮服务设施1分⑷娱乐休闲设施2分⑸购物消费设施1分⑹管理与导游设施1分⑺出行运载设施1分⑻通讯视讯设施1分⑼康疗救护设施1分10品牌形象塑造指数⑴品牌鲜明性2分8分⑵品牌特色性1分⑶品牌传播力4分⑷品牌美誉力1分10+1特别附加指数:

  规划设计协调指数

  ⑴项目创意策划3分10分⑵项目概念定位1分⑶项目规划设计2分⑷项目环境评价1分⑸项目经营规章1分⑹项目质量规范1分⑺项目绿色规划1分

编辑/发表时间:2019-10-19 18:51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互联网
贡献者:
蔡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