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

  佛教专有名词

  ‘出家’之对称。指成家立业,过家庭生活,可积蓄财富而自营生计之俗士。又称居家、住家(gr!he-vasin)、在家人(gr!hin)。在家而归依佛法,受持三归五戒,成为佛教教团(广义之僧伽)之一员者,男称优婆塞,女称优婆夷。

  佛教认为家是竞起烦恼,妨碍修行佛道之处,故诸经论广说在家的过患。如《五分律》卷十五云(大正22·105b)︰‘在家染累,出家无著。’《大智度论》卷七十云(大正25·546b)︰‘在家者为爱等诸烦恼所没,名为没。’《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云(大正30·397a)︰‘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

  此外,《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列举多尘污、具缚、多垢等九十九过;《文殊师利问经》卷下亦载有障碍、摄受诸垢、行诸恶、尘垢处、溺欲淤泥等九十种(一说九十五种)过患。《菩萨善戒经》卷七则谓在家不能修寂静梵行、三十七品,且为世间事所系缚,故不及出家。

  然《大智度论》卷八十一谓在家若福德因缘殊胜,而有大财富,且知罪福,悲悯众生,则求佛道宜先行布施,次第随因缘行诸波罗蜜。《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亦谓在家归依佛、法、僧三宝,各可成就四法,如下所列︰

  (1)归依佛可成就︰不舍菩提心,不废劝发菩提心,不舍大悲,于余乘中终不生心。

  (2)归依法可成就︰于法师人亲近依附,听闻法已善思念之,如所闻法为人演说,以此说法功德回向无上正真之道。

  (3)归依僧可成就︰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心不住声闻之中。

  此外,依经典或史籍所载,在家众之修行有得者,亦不乏其人。如维摩、贤护、胜鬘夫人、庞蕴等人,皆是其例。

  ◎附︰印顺〈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摘录自《妙云集》下编)

  什么是我们所要着重的在家的佛教?这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佛化的家庭;(二)由在家佛弟子来主持弘扬。

  佛教,本不限于出家的。声闻佛教,有广大的在家信众,称为‘优婆塞’、‘优婆夷’。大乘佛教,在家菩萨比起出家菩萨来,无疑的占有更重要的一席。佛教不但是出家人的,信仰、修学、证得,无论从那一点去看,出家与在家,可说是完全平等。所以在家佛教的发展,决非是佛教的衰落。我们要促成在家佛教的发达,当然应向一般民间去着力,非增加在家的信众不可。而最有效的,最坚强的在家佛教,要从佛化家庭──由正信的在家弟子,从自己的家庭中去推动,再逐渐扩大组织起来。

  一个在家的正信弟子,如果对佛法有正知见,有真信仰,那必然会流露‘法味同尝’的慈心,使自己的家庭成为佛化的家庭,家庭的每一分子,能信受佛教,领受佛法的利益。关于这一点,一般在家佛教信徒,显然的非常不够。有的自己信佛,却从来不曾想到要他的家属信仰;父母、儿女、兄弟、夫妇,或者信仰异教,也以为信教自由,不妨各行其是。信教自由,当然应尊重他们而不可狂妄的干涉。然而,难道你得到究竟的真正的佛法,就心安理得,愿意你的亲爱眷属,永远漂流于佛教以外,沉溺于邪见之中,或者仅能得人天的福利,而没有解脱自由的希望吗?不可干涉他人的信教自由,难道就不应该善巧而温和的劝化吗?自己信佛而不想引导眷属来信佛,这是缺乏同情,辜负佛恩!连自己的家属,都不想引导他们来信佛,还说什么普度众生呢!自己有没有化导家属信佛的能力,是另一问题,而化导家属来信佛的决心,每一真诚的佛弟子,必须贯彻始终,而进行温和的、长期的说服。

  假使一位在家弟子,皈依三宝以后,暴躁的变为温柔,懦弱的变为强毅,疏懒的变为勤劳,奢侈的变为俭朴,欺诳的变为信实,怪僻的变为和易;在家庭中,对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夫妇,更体贴,更亲爱,更能尽着在家庭中应尽的责任。这样,家庭因此而更和谐,更有伦常的幸福,大家会从他的身心净化中,直觉到佛法的好处,而自然的同情,向信佛者看齐,同到三宝的光明中来。这是佛化家庭的最有效的法门,是每一在家佛弟子所应遵循的方针。最要不得的,是不知道从自己的净化身心去努力,去表现佛弟子的精神,却急急的要求在家庭中设立佛堂,早晚做着冗长的课诵;或者去寺院的时间过多,无形中忽略了对家庭的应尽责任;或过分施舍而影响家庭经济的健全。这使得过着共同生活的家属,感到他的消极气息,或者觉得很浪费,这不但不能引起家属的同情,引导家属来信佛,反而引起恶感,弄得家庭不和。即使由于身为家长,做儿女的不敢说,不好意思说,而这种不良印象,种下了儿女他年反佛的因缘了!有些丈夫为了减少家庭的苦痛,多少将就他的太太,然而内心也永是隔碍着。为了爱护自己的佛教,为了引导家属得到佛法的利乐,正信的在家信众,应时刻检讨自己!使自己成为对佛教的报恩者,而不是负债者!

  时常见到,有些信佛的父母,不能本着佛陀的教诲(也许是根本不知道),去造成优良和乐的家庭;教导儿女,使儿女在德性、知识、技能等方面,成为佛化的良好公民。但知命令儿女去拜佛、烧香,命令儿女在早晚做着冗长的课诵,或者要他们蔬食。不理解青年儿女的心情,不培养儿女对于三宝的景仰同情,而只是按着牛头吃草,以为这就是引他们信佛,使他们蒙受三宝的恩光了。儿女未成年,还会莫名其妙的跟着学;一成年,就一切都变了!佛法是真正的信教自由者,信仰是需要自发的。所以父母对于儿女,应有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命令、强迫。使儿女从父母的慈爱中,接触到三宝的光明,引发对于三宝的同情。这才能在进入成年的时代,成为一良好的正信弟子。

  我们要发展在家的佛教,不能忽略佛教在家庭中进行的正常方法!还有需要注意的,带有隐遁的、独善的小乘佛教,对佛化家庭是并不妥当的。在家佛教,不能不是人乘的佛教,从人乘而直接菩萨乘的佛教。

  在家佛弟子,能弘扬佛法,主持佛教吗?这当然是可能的。从教典去考察︰阿含经的质多长者,大乘经的维摩诘居士、胜鬘夫人,不都是弘扬佛法的龙象吗?我国古代的大德,在印度所亲见的,如法显与智猛所见的华氏城的罗沃私婆迷(或作罗阅示),玄奘所见的杖林山的胜军论师,磔迦国的长寿婆罗门,不都是传授大乘的法将吗?以近代的事实来说,如我国的杨仁山、欧阳渐;锡兰的达磨波罗长者。尤其是达磨波罗,他的摩诃菩提会,成为复兴锡兰佛教的支柱。在家的佛弟子,论理是可以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的。然这决非说在家的就行,问题在在家的佛弟子,对佛法的信念、愿力、见解、实行,是否能具备主持佛教的条件。

  释尊在适应当时的情形而建立的佛教,住持的责任,是属于出家众。然在佛教发展中,大乘佛教已倾向于在家中心了。佛灭千年以后,各处的佛教,变化都很大。如西藏的红教喇嘛,是娶妻生子的。著名的元代帝师八思巴,就是这样的人物。在日本,亲鸾建立的真宗,主持佛教者,也是在家化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各宗,可说是一律向真宗看齐。在一般的观念上,虽然把红教喇嘛,日本和尚,看作出家的僧侣,其实是什么也不合出家的定义。称之为出家,简直是大讽刺!恰当的名词,应该是‘主持佛教的在家众’。

  建设由在家众所主持的佛教,有两点是必要的。(一)组织的,(二)入世的。释尊把住持佛教的责任,付托僧团,当时虽是出家的,却有着集体的生活,团体的纪律。惟有和合而健全的僧团(等于异教的教会),佛教才能因大众的协力,而迅速的发展起来。近代的中国佛教,由于出家众的缺乏组织,只能以个人中心而进行无组织的教化。缺乏组织,是不易存在于今后的世界。如在家众而还是如此,那是决不因为在家而有办法的。希望在家的佛弟子──热心爱护佛法的,要从同见、同行的组织去着手。在过去,如佛教正信会,佛教居士林等,虽说不理想,但确乎有过在家佛教的组织雏型。在家的佛教组合,必须由发心正确,动机纯洁的信众来组织,又从组织中加强信解,成为和乐的内修外化的教团。组织的核心分子,应该特别审慎!如不以佛法为重,而只是为了他有地位,有经济,或有点恶势力,东拉西扯,混沌一团。少数信解佛法的正信弟子,不问事,也不容许问。而主持教务的,却是一些特殊人物,无信无解,把持教团,那么在家的佛教集团,也还是毫无希望。建设在家的佛教,必须着重组织(不是耍政治),而要有以正信、正见、正行为核心的健全组织。

  在家众,无论是声闻法,菩萨法,都有着正当的职业,遍及各个阶层。特别是大乘教的领导人物,如〈入法界品〉所见的大善知识,维摩诘居士所表现的不同身份,都是社会的中坚分子;以不同的业务,向同一的佛法而前进。所以在家的佛教,在共同的佛教组织中,应各从自己的岗位上去努力。自己所知所行的业务,即是修学菩萨道的道场。与自己有关的种种人,即是自己所摄受教化的大众。这才能净化世间,才能利乐人群!专心于宣教的说法师,处理教务的职员,那仅是少数人,如政党而有宣传人员与党务工作人员一样。发扬佛教与主持佛教,并不单是这少数人的事情,但这少数人,却是极重要的,应以佛法的信愿解行为标准,而从大众中推选出来。如建立在家佛教,不能把握这主要的意义,而只是强调厌离,卖弄神秘。工作方面,不着重入世的实际利行,而还只是敲敲打打,唱唱念念,坐坐说说,收弟子,争供养,那就大可不必多此一举了!在家中心的佛教,应该是依人乘而趋向菩萨;应将佛教的思想,推行到一切去。日本佛教徒的参与教育工作;锡兰摩诃菩提会兴办学校与医院,这多少可以作为在家佛教的榜样!

  建设在家佛教,一方面从各人自身做起,做到佛化家庭。一方面在同见、同行、同愿的基础上,相互联系而组成在家的佛教团,来推行宣化、修持、慈济等工作。向这样的目标去努力,中国佛教是会大放光明的!

编辑/发表时间:2009-05-24 21:54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李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