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博物馆

   夔州博物馆

  夔州博物馆位于奉节县白帝城风景区,占地约11000平方米,建地面积是5500平方米。它是一座集陈列、保管、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一部彰显本土特色,张扬自身个性的“乡土志”。馆内采用通史的线索与手法,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奉节的历史文化面貌,呈现奉节库区文物保护成果,是奉节人认识家乡、外地朋友认识奉节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博物馆周边建筑群是:迁复建的地面文物依斗门、开济门及夔州府城墙;大成殿(永安宫);原址保护的耀奎塔;复建的鲍公馆和鲍超石室。

  馆名夔州博物馆五个大字是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的谢辰生先生在2017年6月96岁高龄时题写的。

  博物馆门前的这两边竖立的是2003年在瞿塘峡江边出土的阴沉木。阴沉木又称“炭化木”,由于通体乌黑又称“乌木”,有“东方神木”之称,是远古时期的原始森林(以香樟、楠木、梓木、马桑、青冈、紫檀为多)因山崩、地震、洪灾等自然原因而遭毁灭深埋于古河床之下后逐渐形成的。远古时期,这些原始森林被深埋后,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物理、化学作用,其木质逐渐炭化。但由于埋藏地区不具备成煤条件,炭化过程中断而最终形成了“乌木”。阴沉木是三峡古生态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两件阴沉木是老馆长魏靖宇先生所捐赠的。在左边阴沉木上的题字是中国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2017年1月22日,冯其庸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所题,语句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思是说: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做一个春季,八千年当做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春秋即年的意思。后亦用以喻指父亲。右边的阴沉木上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所题的一段现代诗。

  博物馆序厅。正面是一幅缎铜浮雕,展现的是蓄水前的夔门,杜甫曾在诗中描述: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赤甲、白盐两山对峙,汹涌的江流在这里呈现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观景象,自古以来便有“夔门天下雄”的盛誉。夔门不仅是长江流域雄奇壮丽的地理景观,也是长江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

  【第一单元 ;山河浩荡,化育群生】

  奉节古称夔州,“西控巴渝,东连荆楚”历为郡、州、府、路治所,有“三峡门户”之称。 ;

  这里因险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烽烟不断,巴楚战事交融、公孙述白帝城筑捍关、刘备永安宫托孤、诸葛亮八阵图拒吴、南宋夔州保卫战、冯玉祥出夔门抗倭……等等重大历史事件皆出于此。

  奉节不仅是历史之城,战火之城,更是一座诗歌之城。

  历代上千诗人,在此写下万首诗篇,中国现代诗人贺敬之就高度评价道:“中国是诗的国度,奉节是诗的故园”。

  「长江万里」亿万年的一系列造山运动,成就了长江三峡的瑰丽多姿,夔门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神州大地上挥就的一道最惊艳的刻痕。山川形胜,是奉节最为得天独厚的造化禀赋,不仅使她成为历代攻伐必争之地,也成为了诗人抒怀题咏的对象。自古长江三峡便是文人诗词创作的灵感、画家笔下画作的素材、瞿塘峡更是奉节浓墨重彩的对象。这边便是张大千在1968年创作的《万里长江图》。它描绘的起点是四川都江堰铁索桥,长江在此顺流而下,过三峡,纳百川,最后汇入大海的怀抱。

  L型折幕投影:也称超高清定制MP4视频,采用3D解说+航拍视频+图片剪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介绍了三峡的形成以及奉节代表性的山川形胜,里面除了有长江三峡的地标,中国山水之门夔门外,还有九盘河、旱夔门、天坑·地缝、龙桥河、金凤山峰丛等自然雄奇景观。

  三峡的第一段瞿塘峡位于奉节境内,关于三峡,历史上总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和赞咏。较早时期的作品以北魏郦道元的描绘最为生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夔门雄踞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惊涛骇浪之畔,13万年前的奉节人,开始了他们顽强的生命之旅,从此生生不息。目前在重庆至宜昌一共有84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上面亮红点的遗址便位于奉节境内。而在发现的8处古人类化石点中,奉节便占了其中2处,被学术界命名为“奉节人”和“草堂人”。

  奉节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征,也发育了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形——峰丛。13万年前奉节是温湿的中亚热带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这边展示的便是13万年前的奉节人在一处峰丛的洞穴中生活的模拟场景,兴隆洞人以采集、狩猎为生。这时期的奉节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开始萌生了精神上的需求,于是,他们利用原始工具,在坚硬的象牙上刻画各种符号;利用天然的钟乳石制作可吹奏的石哨;还能够将石头雕刻出各种小动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迄今最早的人类艺术品。

  通柜中展示的是兴隆洞出土石器及动物化石

  兴隆洞遗址位于奉节县西南,长江南岸,属奉节县云雾土家族乡的兴隆村,海拔在1200米,遗址是展板中的黄万波教授在2001-2004年发掘的,他还是中国著名古人类“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造诣卓著。兴隆洞内出土了许多原始人类的艺术品,也有大量原始工具和动物化石,这边展示的有大熊猫、象、豪猪、羚羊的牙齿,石制品有砍砸器、刮削器、凹缺器、石核、石片等类型,其中还发现了11颗智人的牙齿,现在还在中国科学院研究。

  中心展柜中展出的兴隆洞内出土的是“剑齿象牙雕”:它的长度为35厘米,其材质为剑齿象左上门齿,刻划部位在牙齿远端,共有图案2组:第1组树枝状刻划,由树梢和树干组成,刻划断面V型;第2组刻划整体形象似“露鸟”冠羽,刻划断面不规则。在南非的布姆伯斯遗址中发现的多线条刻划艺术为7万7千年,而我们的象牙雕刻的刻划距今已有13万年,比南非的还早5万年,是目前所知人类最早的有意识刻划作品。它对原始艺术的起源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演化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堪称国宝。

  【第二单元 ;初启鸿蒙,天堑难逾】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的脚步迈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也是逐渐迈向文明的艰辛历程。这时候的人类已经离开了丛林密布的山区和洞穴,来到长江之滨,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在三峡地区考古中,陆续在奉节境内发现了横路、鱼腹浦、藕塘等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由于山高路险,当时人们航运能力低下,瞿塘峡、夔门、滟滪堆成为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分野的地标,这时东部的文化表现出与长江中游地区古代文化的明显联系,西部的文化则带有鲜明的四川盆地古文化特征。

  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文化谱系表

  文化时段

  三峡西部地区

  (瞿塘峡以西)

  三峡东部地区

  (瞿塘峡以东)

  参考年代(距今)

  新石器早期

  横路遗存

  桅杆坪遗存

  10000年

  鱼腹浦遗存

  城背溪H1等

  9000-8000年

  藕塘遗存

  新石器中期

  玉溪下层文化

  城背溪文化

  8000-6800年

  柳林溪文化

  6800-6300年

  新石器晚期

  玉溪上层文化

  大溪文化

  6300-5300年

  玉溪坪文化

  屈家岭文化

  5300-4600年

  中坝文化(老关庙文化)

  石家河文化

  4600-4000年

  白庙遗存

  4000-3700年

  以瞿塘峡为界,三峡西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多以奉节发现的遗址命名,特别是早期的横路、鱼腹浦、藕塘均位于奉节境内,说明了奉节地理位置的重要和人类活动的频繁。

  「鱼腹浦遗址」

  这是奉节较具代表性的鱼腹浦遗址,遗址位于博物馆外200米处的江边上,海拔高度110-125米,现已被江水淹没(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发现并确认)1998年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鱼骨、红烧土。鱼复浦遗址中还发掘出土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器残片,这块陶片是目前三峡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片,被专家誉为“三峡第一片”。它是这里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并进行农业生产的标志,同时也意味着至少在8000年前,奉节人们的饮食方式已向多样化发展,人们已从单纯的烧烤进入了炊煮时代。这块陶片是复制品,实物现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展出。

  「老关庙遗址」

  这是瞿塘峡以西最早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遗址,距今4300年左右。老关庙遗址位于瞿塘峡口高高的山岗上,为了生活方便,三峡地区原住民的房屋大多依山临水修建,而老关庙遗址所处的位置并不是三峡居民日常居住所习惯的地点。据研究,遗址的形成与长江流域频发的大洪水有密切关系,当时的人们已经无法在低矮的平地生活,所以选择高岗躲避洪水灾害,这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保存文明、延续文化所选择的临时的避难性场所,所以老关庙遗址被专家誉为天然的“诺亚方舟”。遗址中出土了带花边口的各类器物,花边尖底大口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展柜里展示的就是尖底缸的碎片。有专家认为,这是当时人们取水、盛水的用具,目前,在三峡地区尚未发现完整或者可复原的尖底缸,中国其他地区也未见同一时期的同类器物。

  鱼腹浦的石器非常原始且粗糙,大多都是就地取材,简单修整之后就开始使用,而4000年之后老关庙的石器则经过了细致的加工,有各种形状,有棱有角,非常的精致。这些石器就是人们在历史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证据。

  「新浦、老油坊展柜

  奉节商周时期典型的古文化遗址是新浦遗址和老油坊遗址,两个遗址隔江相对,海拔高度在115-135米之间。这一时期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鱼钩及石网坠,这个大型网坠主要用于拖网,小型网坠主要用于流刺网(撒网),不同的网坠表明了3000年前奉节人多样化的捕鱼方式和技术能力。石器与青铜鱼钩则说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渔猎为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平原地区不同,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模式在三峡地区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墙上的汉代画像砖拓片就真实的反应了古时人们捕鱼的一个场景。

  「楚式鬲器物」奉节出土的陶器中以大花边口沿陶器和陶鬲最具特色,这种器物在三峡库区内广有发现,也就是说两周这一时期,分布于江汉平原地区的楚式鬲和分布于渝东地区的大花边口沿陶器在三峡库区的许多遗址中是共存的,这对探索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的文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单元 ;诸侯竞地,巴楚交融】

  「战国礼器」随着交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天堑夔门已无法阻隔人们的交往和各方势力对奉节的争夺。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巴国与楚国,长期征战,交往融合,使得三峡地区出现了“江州(重庆主城)以东,其人半楚”的局面。(长江三峡是巴楚两个民族长期共存和争夺的地区。)

  展柜里展示的是一种礼器,主要都是陪葬品。史料记载,公元前611年,楚、秦、巴三国联合征伐今湖北西部的庸国,战后,巴国分得庸国的鱼邑。鱼邑成为巴国东部的边城。《华阳国志》记载,巴国边疆“东至鱼腹(奉节鱼腹浦),西至僰(bó)道(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黔江地区)。”一直以来这里就是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接点,也是族群融合的结合带。 ;

  「夔文化」夔是文献记载的三峡地区最古老的方国。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大致存续了200多年时间。国土疆域大概在今天奉节、巫山、巴东、秭归一带。这边阴沉木上雕刻的便是不同时期、不同字体的“夔”字。夔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之中,共有21画,关于它的解释共有3种意思,第1种是指中国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龙形异兽;第2种相传为尧、舜时期乐官的名字;第3种在新华字典里夔专指重庆奉节县,奉节为夔,夔即为奉节。这里展示的是用三峡石堆塑出来的夔龙的图腾。关于夔文化和夔国在三峡地区的情况目前在学术界还有很多不解之谜。至今留下为数不多的证据就是展柜里的奉节出土的青玉夔龙饰件,以及传承上千年的夔门和夔州这样古老的名字。

  「夔国之殇」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夔国的先祖是楚国的王子,后因兄弟间争夺王位失败而逃往三峡地区,并建立夔国。200多年后,随着楚国的强大,开始不断开疆拓土,夔国成为楚国西进巴蜀地区的障碍,于是,楚王以夔国国君不祭祀楚国先祖为借口,出兵灭掉夔国。将瞿塘峡以西地区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

  「巴国乐器展柜」楚灭夔后,在疆域上与巴国直接对峙。随着楚国的不断扩张,双方的战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奉节清理了大量战国楚墓和巴墓,其中很多墓葬中随葬有两国代表性的军乐器和兵器。揭示了当时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展柜里陈列的就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军乐器錞于、编钟、钲,这些乐器除了战争中使用外,也在祭祀和宴享场合使用。錞于是巴文化代表性器物,在使用时,往往与鼓配套,《周礼》记载:“以金錞和鼓”,因此,在周代,錞于应该是发起进攻的号角,巴国将士往往在錞于、鼓乐声中与敌人作战。《周礼》又云“以金铙止鼓”,铜钲的用途相当于铙,敲击铜钲则意味着中止进攻的鼓点,即古语中的“鸣金收兵”。

  「兵器展柜」战国早期,奉节融入了楚国的势力范围,这里展示的是巴式和楚式墓中随葬的兵器。从随葬品看,双方常用的兵器有剑、矛、戈等,楚国的兵器明显要比巴国精良,这也是楚国国力明显强于巴国的实物证据。铜器是当时贵重金属,从出土物数量看,双方为了这场战争一定消耗不菲。楚式剑带剑柄,制作精良。巴式剑形似柳叶条状,所以也称为柳叶剑,样式简单,但没有剑柄,在剑的下端有两个小孔,用两块竹板夹住,再用绳子缠绕后作剑柄使用。相传巴国的将士个头矮小,但非常精干。据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商周妇好墓中的甲骨文里记载,当时商周商王出去征战,巴国为其附属国便作为先锋,与一般上战场不同,他们是载歌载舞的去打仗,由此可见巴国将士的英勇、精悍。墙上的油画是讲述的巴楚战争的场面,巴国崇尚白虎,所以他们的旗是白虎旗,手中持有的盾牌也是老虎兽面,将士穿的是藤甲,而楚国的将士则是全副武装,我们从中便可以看出两国兵器的差异,而两国的战争最后也是以巴国的节节败退而告终。

  展柜里展示的是目前在三峡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战国青铜鼎,2005年出土于奉节永安镇遗址(老城附小),它的高度为52厘米,直径为56厘米,高大厚重,古朴雄伟,充分体现了楚文化雄浑端庄的气势和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可以看到,鼎盖上盘卧着3只铜羊,平视着前方。耳朵及身上的花纹都能看的真切,鼎的三条腿是灶口的支架,腹下烧水。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鼎铛(chēng)玉石”的成语就说明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侈。据研究,青铜鼎也是神灵祭祀的重要礼器,因为铸造的成本高,也是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

  「礼器及生活器皿」巴国边城奉节见证了巴、楚两国在这片土地上无尽的厮杀,也留下了诸多生活、礼仪用具。这里陈列的鼎、釜、壶、盉、匜、熏炉、箕等,这些都是当时上层社会人们使用的祭祀或生活器皿。其中楚式器物明显多于巴式器皿,这也是楚国在这场拉锯战中,在奉节地区占有压倒性优势地位的证明。

  展板展示的是奉节行政区划沿革表,战国时期因为战争,奉节是隶属巴、楚两国。

  【第四单元 ;巴郡要隘,蜀汉东门】

  汉代以来,巴蜀地区逐渐取代关中平原,成为新的“天府之国”,巴蜀人秉性乐观豁达,生活悠闲、安逸。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是汉代奉节人们生活富足的证据。这件铜洗体形硕大,制作精良,内底铭文“富贵昌宜侯王”,它的作用有两种:1、洗漱用具。2、盛满水后作镜子使用。双鱼盘底部铭文“长宜子孙”,体现当时渔业比较发达。

  圜底铜釜是汉代三峡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炊器。它几乎可以用来煮食任何食物,猎获的动物、鱼类、采集的植物根茎和果实、人工栽培作物都可以用釜煮而食之。圜底釜在三峡地区使用极为普遍。

  (选讲内容:在商代发现铜矿,开始制造铜器取代陶器,战国时期开始有原始青瓷,汉代六朝瓷业发达,(纯陶器——战国末年到秦有原始青瓷——东汉有釉陶——瓷器,)陶与瓷的区别:1、土质,2、烧制时的温度:陶—800度,瓷器—1200度。)

  其他铜器为生活器具,包括熏炉、方壶、圆壶。(yǎn:上面为蒸,内底有孔,下为釜,作用是蒸东西。)

  到了汉代,陶器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并有所创新,各类陶器已取代了部分铜器的地位。这里重点给大家讲讲奉节县的营盘包墓地出土的“釉陶壶和釉陶盒”,釉陶壶与釉陶盒属于黄釉,这两件器物重点在于器身上的纹饰,与旁边的青铜器相比,青铜器大多为素面,如器身上有铭文或纹饰,则表示与当时使用该器皿的人物有关系,更显珍贵。而釉陶上的纹饰则很普遍,类似于壁画,非常生动,反应的是当时日常生活的状况。大家请看,釉陶壶的肩部和腹部装饰有三道凹弦纹,将整个纹饰带分为两区,各刻画和堆塑人物、动物、云气纹。上层纹饰带自左而右依次为:铺首衔环,两侧为两个相向的奔跑中的野兽,一人骑马奔驰,一凤鸟展翅走向骑马人,凤鸟后面为一辟邪兽,凤鸟都是仙界瑞鸟,辟邪是守护墓主的神兽。下层为猴和鹿相见,一律向左奔驱,其寓意为“封猴授禄”,也即“高官厚禄”之意。盖上纹饰地纹为枝蔓和云气,主纹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为汉代四方之神。整个画面布局繁密,构图生动,寓意吉祥,体现了汉代人们对仙界的想象和向往。也是汉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汉代釉陶盒的用途主要是盛置食物或其他小物品。这件陶盒的器身上饰有成组纹饰。盖钮外一周堆塑有虎、狮、熊、朱雀等六个动物,外围有猴、鹿等十二个小动物,猴作漫步状,鹿做奔跑状。器身饰狩猎纹,以人射熊为中心内容。间杂奔跑的野兽和漫步的小猴。与上件陶壶相比,陶盒的纹饰显得更具生活气息。整个画面动静相宜,情节生动,趣味良多。

  于是,大量仿现实的陶塑艺术品应运而生,成为了汉墓中最常见的随葬品。这里包括有农作俑、歌舞俑、镇墓俑等。汉代庄园经济发达,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庄园中的男丁平时生产,乱时为兵。持盾俑右手握农具,左臂挎盾,腰佩长刀,一副典型的亦兵亦农的装扮,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体现。

  在庖厨女俑的案前放置了鱼肉,既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家境的富裕和奢华,也表达了后人希望逝者在另一世界能继续享受人间的饕餮盛宴。

  汉代还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上自帝王,下至豪绅百姓,常以歌舞抒发感情,其艺术成就令世人瞩目。各种饮宴以及舞蹈、杂技表演,都有器乐伴奏。

  镇墓俑是巴蜀汉墓中的—种守护神。这种镇墓俑是西方地区流入的文化,它们的造型大多龇牙吐舌,神情凶煞;显示其有超凡的神威,将他放入墓里守护主人,传说能避却恶鬼对墓主人的侵扰。

  六朝时期(魏晋南北朝)的青瓷器,进入汉六朝之后,人们所使用的器皿逐渐由陶器转换成了瓷器。这些器物都是日常的生活器物。

  汉六朝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大量地使用青瓷器,展柜中展示的是奉节出土的汉代摇钱树座, 树座本身是一个四不像的造型,它代表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希望世世代代繁荣昌盛,有着吉祥的寓意。

  图板上展示的是东汉“汉归义賨邑侯”的金印,它出土于奉节县双河口,印章为金质,上有印文“汉归义賨邑侯”,与刘备平定三巴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印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国人物绣像」历史上对三国人物的功过褒贬不一,但对蜀汉君臣普遍评价较高,从不乏赞美之词。这边墙上所挂的便是一组清代人物绣像图。从左往右的人物依次是巴郡太守严颜、诸葛亮、刘备、关羽以及张飞。绣像上的题词是:

  巴郡太守(忠县籍)严颜: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捲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诸葛亮:拨乱辅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懔懔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胜德,应叹古今无。

  刘备:大统承炎汉,萧王正位同。壹心恢旧物,三顾感隆中。辅弼皆龙凤,将军尽虎熊。临终遗诏在,魂绕永安宫。

  关羽: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张飞: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攻张郃定中州。

  【第五单元 ;千年文脉,诗城巅峰】

  奉节素来享有“诗城”的美誉。旧时即有“经夔无诗,枉称诗人”之说。夔州诗是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在数百年间共同创造,其中既有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文化巨人,也有像陈子昂、王维、白居易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诗人。他们都先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章。更是书写了诗词中的“四个第一”:

  要论唐代诗人中对奉节感情最深厚,留下诗篇最多的,则莫过于“诗圣”杜甫。他在流域奉节的两年多时间里,写诗430余首,约占其毕生创作的三分之一。杜甫的夔州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在中国诗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奉节称诗城,而杜甫正是诗城的奠基人。这里我们采用纱幕的形式,展示了杜甫所创作的夔州诗词。这其中最经典的是767年重阳节创作的《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前四句描绘了瞿塘峡口秋季景色:风劲水清,猿啸鸟飞,无边落木,江水滔滔。后四句借景抒情,倾诉了诗人漂泊孤独、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登高》在中国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七律之冠”,为“天下第一律诗”。请大家记住这首诗创作于奉节的诗,当时杜甫已五十六岁。这尊塑像就是展现杜甫当年登高远眺,百感交集、奋笔疾书的情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在夔州做了两年刺史,在巴渝民歌的基础上开创了“竹枝词”新风,写下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情诗”,有“诗之国风,词之九歌”的美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其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最为大家耳熟能详。

  在白帝城有块《康熙皇帝六言诗碑》,碑上所刻文字是康熙皇帝御书的一首六言诗:“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碑下方刻着“赐巡视北城河南道监察御史加三级臣傅作楫”。 傅作楫,字济庵,祖籍巫山人,告老返乡之后定居奉节。他在任河北良乡县令时,一次,宫廷内监骑马无故践踏青苗,被他处以杖刑。后康熙皇帝知道了此事,不但没有责怪,反而称赞他有“御史风骨”,便给他连升了三级,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当他告老还乡时,康熙便手书了这首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六言诗送给他作纪念,虽然康熙并没有亲自到过傅作楫的家乡,但他认为诗中所描绘的就应该是三峡的景象。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景诗”。

  历代诗人在奉节创作或咏赞奉节的诗词查询系统,共录入742位诗人的4464首诗词。

  博物馆的内部是仿照山峰层次渐进的特点、山地等高线来设计的,大家通过博物馆的建筑应该也能够感受到三峡地形地貌的独特。 ;

  【第六单元 ;夔路风云,抗蒙壮歌】

  宋朝对地方行政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制。奉节是夔州路治所,也即相当于现在的省会城市。夔州路管辖范围达到今天重庆、四川、贵州、湖北一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奉节出土的宋代文物数量丰富,工艺上乘,在巴蜀地区是极为罕见的。2003年白帝城文物管理所在李家坝发掘了一座北宋时的砖室墓,因为它是三峡地区首次发现的宋三彩墓葬,所以被评为2004年重庆考古十大新发现。

  展柜第一件镇墓佣、第二件青龙武士佣、第三件高藜老翁(即土地公)

  「真武大帝像」 ;陶俑为泥质红陶,是黄、绿、褐釉。圆脸、怒目、高鼻、大耳、嘴微张,长发后披至龟背。身穿铠甲,双手合抱腹部,手心向下杵一器物,器物残缺只剩柄,赤脚分开立于龟背上,蛇身盘于龟背和人物双脚之间,整个陶俑通高29cm,神像略显西域风味。据专家考证人像为道教中著名的真武大帝。现在湖北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它是道教中身份最高的菩萨,类似于佛教的如来,这里展示的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真武大帝元身像,湖北武当山的真武大帝元身像是明代的,而夔州博物馆的这件是北宋的,所以相当的珍贵。

  北宋时期的印牌,是于80年代在湖南常德附近江边打捞出的,该文物的年份是宋代980年。相传是北宋时期奉节官员外出办事,沉船过程中不慎掉落的。这件印牌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原件现收藏于湖南常德博物馆中,这里是一个复制件。

  南宋时期,随着元军的大举南下,四川盆地随即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宋蒙两军在此激战持续了40余年,当时南宋朝廷在四川盆地修建了大量的山城,形成了山城防御体系,其中白帝城市最为重要的一座,被誉为“蜀中八柱”之一。在奉节,首先将夔州府治移至白帝城,然后在白帝山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而形成了一个包括鸡公山在内的一座大城,与白帝城连为一体。依山就势,在陡峭处利用山崖的自然地形阻敌,在相对平缓处,则修筑土石城墙13000余米,现保留城墙的遗迹还有7000余米。因为蒙古军的优势是骑兵作战,山城便可以有效的抵挡蒙军的行进,发挥了山地作战的优势,白帝城据险坚守数十年,对抗击元军进攻起到重要作用。白帝城山城防御体系已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计划,现在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锁江铁柱」两根铁柱是800年前的战争实物。为宋代抗蒙名将徐宗武所立,铁柱每根高2.3米,直径0.4米,其中一根铁柱下尚残存有“大将军徐宗武”的字样。这两根铁柱原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峡口江边,铁链的一端连接在铁柱上,另一端则连接在山壁凿出的孔洞间,形成数道铁索,对过往船只起到了拦截作用。

  宋、蒙两军在白帝城下数十年的激战留下了大量跟战争相关的物件。宋蒙两军战争留下的铁雷,就发掘于白帝城大遗址中,一共有15枚,发掘时内部尚残存有火药。这种铁雷在中国其他地区发现较少,而在奉节发现的比较多,是南宋时期白帝城抗击蒙军的实物见证。也证明这是冷兵器开始向热兵器过渡的时代。

  当时两军交战所使用的武器,是1994年出土的,当时并不知道这件模具的用途,铁雷出土后才发现它就是用来制作铁雷的模子。需要说明的是,宋蒙战争时,中国尚处于冷兵器时代,火炮尚未装备于军队,火药弹也称轰天雷,可以人工投掷,也可在装架上发射,是那时候比较先进的武器。

  唐宋时期的青铜镜,宋代湖州镜大多有铭文,镜子样式还有八卦花纹。而唐代青铜镜的花纹主要为海兽葡萄纹。

  唐宋时期的执壶,也就是酒壶。唐代执壶的壶口短,直口,有菱角,而宋代的执壶壶口较长,带弯曲状。靠右三件是琼窑生产的产品,它的特点是带有刻划的花纹以及上釉的彩绘。

  青铜器皿,各个地方生产的陶器和瓷器,以及生活器皿。包括这批建筑瓦当都是夔州路曾经繁华的旧影,在唐代瓦当多流行莲花瓣样式,因为当时佛教文化鼎盛,所以许多东西的纹饰都与莲花有关。而宋代流行兽面瓦当,主要是官方建筑使用,使建筑看着威严大气。这些瓦当都是白帝城遗址出土的,通过这些瓦当,我们可以想见唐宋时期白帝城有着许多的大型、精美的建筑,非常的繁华。而这些繁华却因为战争而灰飞烟灭,奉节历史也开始进入了新的篇章。

  「山城防御体系图片墙」展示的是关于白帝城山城防御体系的最新发掘成果,包括城墙、城门、道路、房屋等。考古成果给我们再现了800年前的烽烟岁月。

  还原的一个夔门铁锁关的场景,锁链横跨长江,一端连接在铁柱上,另一端则链接在山壁凿出的孔洞上,共起到了3个作用,1、作为一个重大的军事安全防御系统,2、成为长江上游历代最大的商税关卡,过往商船,过此关必须缴纳税银,否则,一律不予放行。3、到了秋冬水枯,铁链露出水面的时候,人们在铁链上铺上木板,行人是可以通过的,所以它也被誉为“最早的长江大桥”。

  在重庆地区,山城防御体系除了奉节白帝城以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合川钓鱼城、忠县黄华城、万州天生城、云阳磐石城等,总计20余座。完善的山城防御体系对抗击蒙军进攻起到重要作用,四川地区因此据险坚守40余年。

  【第七单元 ;商贸频繁,明清重镇】

  明清时期的奉节统辖范围虽然没有宋代夔州路那么广阔。但仍是长江上游重要城市。主要体现在军事设置——瞿塘关和经济机构——夔关上。

  明朝对地方的军事控制主要实行卫所制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万州军分区。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的明朝军队占领夔州后,即在瞿塘峡口设立军事机关——瞿塘卫,负责重庆石柱至湖北荆州之间的军事安全防卫,常驻兵力约5600余人。当时正式军人服役于卫所,都会分配房屋、田地,但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瞿塘拱卫的城市有重庆奉节、巫山、巫溪、云阳、万州等等,一直绵延至湖北境内的建始县。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与奉节一样,都是山地城市。当时这些城市都由奉节的瞿塘卫和夔州府进行军事和政治控制。

  「明代器物展柜」地图:大明一统志·四川地理之图

  明代在地方行政上,取消元代行省制度,四川为明代的省会级城市,奉节也从当时的一线城市退居为二线城市。当时,四川在重庆地区共设两府,一个就是位于奉节的夔州府,另一个就是位于今天重庆主城的重庆府。虽然,奉节已不再是省会级城市,但明代的奉节在长江上游仍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

  明代的彩绘俑,与宋三彩相比,体型明显偏小,釉面不如宋代滋润,也缺乏宋代的那种威武庄严之气。但也有其独特价值:人物刻画同样惟妙惟肖,缺少了神灵鬼怪,多了世俗凡夫,能够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明代的物质文化。

  明代青花瓷从外销及贵族王公的专用器转变为世俗人家的常用器皿。这时期青花瓷上的纹饰大多有吉祥的寓意。这里展示的都是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作为长江中、上游过渡枢纽点的奉节,也是经贸往来的重要集散地,南北东西的物产出现在这里并不为奇。

  "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夔州博物馆收藏的这尊清代木胎漆金观音像共有42只手,头戴发冠,手中或执法器或施法印,赤足着地。正中双手施予愿印,表达能够满足人们所有的愿望。佛像面相慈祥、庄严、宁静。造型生动、优美。木胎结实,漆金保存完好,几无脱落,堪称清代的艺术珍品。

  清代奉节仍属巴蜀地区重要城市和渝东门户,在度过清初动荡后,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大量涌入和山地农业的兴起,经济、文化较前朝更为繁荣。光绪《奉节县志》记载“其人豪侠,其税易征,其民不偷。”宋代诗人王十朋的“夔峡民醇狱讼稀,使君无事只吟诗。”形象地描述了夔州的风土人情。

  清代中晚期夔州府奉节县城图,绘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绘内容以官署建筑为主,地图上将奉节称“川东首郡”,还有都督府、县署、监捕署、府儒学、右营、火药局等。另外,还有较多的宗教建筑,如关帝庙、文昌祠、城隍庙等。这两张地图一张为立面图,一张为俯视图,真实地反映了100年前奉节古城的城市格局及建筑风貌。

  奉节夔关在清代晚期是中国第二大海关,地位仅次于广州的海关口。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夔关就成为四川省的商品水运进出口必经地。纳税的商品大宗为:茶、盐、米豆、木材、广货及官房地租等。据文献记载:鸦片战争之前,奉节夔关是四川第一大税收来源,约占全川的三分之二,每天在这里过关的船多达上百只,船只在这里排队需3天左右才能拿到出关单,收入非常可观,所以政府批准夔关可以将收到的关税银两经过锻造制作成官银, 从夔银就可以看出当时夔关的重要。收来的关税除了缴纳政府税收之外,还将一部分税收大量投入城市建设,包括现在的耀奎塔、文峰塔、太极亭、白帝庙以及当时美丽的夔州城等名胜古迹都是在当时修建的。

  【第八单元 ;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侵华日军步步进逼,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凭借三峡天险,长期抗战。瞿塘峡遂成为抗战的前沿要塞。

  「瞿塘题刻」瞿塘峡的绝壁上,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亲笔所书。1939年,冯玉祥将军途经奉节,为夔门天险所震撼,回渝后,奋笔疾书,写下“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八个大字,派人带回奉节,刻于瞿塘绝壁上,激励全民共同抗日。70多年来,八个遒劲的大字与雄伟的瞿塘峡和夔门相得益彰,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点和奉节的历史文化符号。

  随着四川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也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主要兵源地。川中热血男儿纷纷响应号召,踊跃参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抗战期间,出川抗战的川军多达350多万,有64万多人伤亡,根据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整个抗战四川的贡献也是最大的:兵工制造了中国军队所需武器的三分之二;生产了所需军粮的三分之一。川军中自然少不了奉节优秀儿女,整个抗战期间,共有22201名青年应征入伍,奔赴全国各个战区,有256名奉节籍官兵在抗日前线阵亡。参加的著名战役有淞沪保卫战、南京保卫战、藤县抗战、豫中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

  「油画:六·二八大轰炸」1939年6月28日午后,27架日机窜至奉节县城上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轰炸。先低空盘旋,后俯冲投弹,并以机枪扫射。顿时,爆炸声闻百里,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这次轰炸,敌机投弹129枚,轰炸面积占城区的三分之二,毁坏房屋过半,人员伤亡惨重,有813人遇难,909人受伤。大家在前面地图中看到的那座古色古香的城市,已经永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记忆。

  经历过数千年战火的奉节城,对付敌军飞机的轰炸也许没有办法。但对付江面、地面来敌则经验丰富,据险防御的策略是千年法宝。为阻日军西上,保卫重庆陪都,1939年,国民政府巴万要塞区指挥部由万县移驻奉节,山炮营驻防白帝城,炮台设在瞿塘峡东口北岸,附近山洞为炮台官兵营房,平时设有瞭望哨。火炮和机枪形成交叉火力,严实地封锁着瞿塘峡100多米宽的江面。瞿塘炮台为保卫重庆乃至抗战大后方做出重要贡献,是重庆地区著名的抗战遗址。

  【第九单元 ;红色星火,闪耀峡江】  奉节不仅是诗歌之城,战火之城,也是红色之城。解放战争时期,江姐的丈夫彭咏梧来到下川东,组建下川东地工委,以云阳、奉节、大宁、巫山为重点区域,开展地下武装革命斗争,策应解放战场。

  1947年11月,彭咏梧成立川东游击队,积极部署并领导奉(节)大(宁)巫(山)起义,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下川东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序幕。这个场景是几位起义领导人在一处农家院落商谈起义事宜。中间坐者为彭咏梧,后面站立者为参谋长蒋仁风,右面包头巾者为总司令陈太侯、左侧为卢光特。奉大巫起义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下川东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序幕。

编辑/发表时间:2022-12-24 20:24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
贡献者:
蔡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