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经济

 

想象力经济

文_Geoffrey Colvin 译_古正

为保持工资增长,美国的劳动者必须具备创造力!

美国经济正面临一个历史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对经理人、投资人、政治家,特别是工人,产生重大影响。
这个问题就是美国人的工资没有在增长。它之所以重大,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正处于繁荣阶段--增长强劲,失业率走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然而,最新的数字表明,工资的综合指数(扣除物价因素的工资和福利)比 2003 年年底还要低。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美国经济的了不起之处就在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年景好的时候。可现在,生活水平不再提高了。这是一个深刻的大变动,时间长了,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普通的应对方法是推动我们经济的长期基础--科学技术--出现更大的成就。布什总统在最近一次的《国情咨文》中宣布了一项“美国竞争力计划,以鼓励美国经济的全面创新,并培养美国儿童的扎实的数学与科学根底。”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争论很多。

然而,有一派不循常理的学者认为,在这方面争论整个就是错的,关注科学技术绝非要务。他们认为,价值创造的基础,正在从讲求逻辑和线性思维转变为创造和想象所需的直觉和非线性活动。如今,技术成果可以迅速传遍全世界,已经不能带来太大的竞争优势。一些作家,包括《全新思维》(A Whole New Mind)的作者丹尼尔 ·平克(aniel Pink)、《创造阶级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的作者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风格的实质》(The Substance of Style)的作者弗吉尼亚·波斯特莱尔(Virginia Postrel),都认为价值转型已在发生,趋势刚刚出现。

支持这一观点的实例首推 iPod。它的成功依靠技术,同样也依靠想象力。当时,MP3 播放器已经问世多年,从未在商业上有大的作为。苹果的贡献是拿出了迷人的设计和不同凡响的软件,软件具备了符合人类直觉的优越界面,再加上 iTunes 网上音乐商店这样的业务创新,苹果给这件产品注入了无可否认的酷感,结果便是公司在这项业务上拥有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占据了 75% 的 MP3 播放器市场和在线音乐市场。这项业务依靠的完全是现有的基础技术,外加大量的纯创造力。

苹果的这种模式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数百次,比如精心打造的星巴克(Starbucks)环境,还有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给塔吉特连锁店(Target)设计的马桶刷。这种模式能不能成为经济成功的新基础呢?这是个极为大胆的论断。300 年来,严密的逻辑推理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基石。大多数人本能地反对这种看法: 靠高度的感性可以推动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增长。感性会对少数人起作用,但它如何让那么多再也不能在美国工厂或企业后勤部门工作的人就业呢?

我把这一反对意见说给了丹尼尔·平克。他回答,在经济大转型过程中,人们极难预见到下一步将发生什么。30 年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经济的基础不可能是服务,只能是制造业。他说,没人“预见到会出现搜索引擎优化师、网页设计师、经理人培训师或纳米技术人员。如果我们拘泥于现状,就会遭受想象力匮乏之苦。我们过于低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适应力。”他认为,未来“将出现我们想象不到的行业和语言描述不出的职位”。诚然,这很有点迷信的味道,但事物一向就是这样演变的。

他是对的。创意主宰未来这种愿景之所以很吸引人,还因为它已对今日美国的实力有所贡献。我们在科学和数学方面落后了?嘿嘿,我们在迷人的未来世界的方方面面做得可是特别出色,比如做游戏、讲幽默、搞设计、编故事,等等。当然,我也能告诉你 10 多个理由,证明那个理论不成立。

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工作者需要一个提高生活水平的新配方。经验表明,他们会找到的。但他们要很快做到。不管这个配方是什么,我们要努力寻找、及早找到、赶紧实施。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想象力经济:萧条年代的企业创新

    经济萧条时期往往酝酿着一个新的格局、新的模式,众多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全球知名品牌,都崛起于经济萧条年代。微软、苹果电脑就是诞生于美国石油危机之时,迪士尼、韩国网游亦是崛起于经济低谷之时。经济萧条时期,让我们用想象力创造一片新的蓝海。”

  韩国靠什么渡过亚洲金融危机?

  1959年诞生于萧条年代的芭比娃娃,凭什么在全球创下每小时售出3个的神话?

  伊卡露(Clairol)又是借助什么得以崛起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击败了长期占据行业统治地位的竞争对手?

  ——想象力经济!

  萧条年代,企业更需要发挥想象力经济,通过创新不断开辟新的蓝海。

  想象力经济并非无迹可寻,其亦有着一定的法则。

  破坏性创新

  “成长的关键,在于成为破坏者,而不是被破坏者。”——破坏性创新提出者,哈佛商学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如是说。

  对于企业而言,经济危机更是破坏性创新最恰当的时机之一。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诸多企业上演着破坏性创新的经典案例:傻瓜照相机的出现将本应专业的摄影领域搅得天翻地覆,但却实现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梦想;把卡带式录放机的喇叭卸除,让消费者把它跨在腰间,微小的喇叭变成两条细线,塞进每个人的耳朵中,索尼的这一系列破坏性创造,为其带来了数以亿计的销售奇迹;Google颠覆了在线广告的赢利模式,推出搜索排序的商业模式,这一高度精准的广告赢利模式为其开辟出一条新的“财路”。

  破坏性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关键,亦是颠覆竞争对手的秘籍。

  逆向创新

  自手机问世以来,生产商在功能创新上下足功夫,令人眼花缭乱,更有人预言手机将成为每个人的超级终端。手机一定要有强大的功能吗,手机一定是功能越全越招人追捧吗?

  不能拍照、不能上网、无法听MP3,更没有什么蓝牙、GPS,英国移动通信巨头沃达丰集团(Vodafone Group)通过逆向思维,创造了一款强调简单实用的手机,它的使用甚至不用看说明书。

  该款手机名为“Simply”,名副其实的它,甚至连图标都没有,当电池电量低时,“Simply”不会出现相应的图标,而是在屏幕上直接出现“请充电”的字样。这款在逆向思维下诞生的简易手机,一推出市场,便表现出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当行业只顾在一个方向不断追求创新的时候,不妨通过逆向思维重新考虑产品的创新方向,新的蓝海很可能藏在事物的背面。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一般通过会议的形式展开,主持人提出“问题”后,参与者围绕主题任意发表自己的想法,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从而引起所有与会者创造性想法的连锁反应,诱发出创新想法。

  洗衣机的发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头脑风暴会上,与会者想要创造一种用于洗衣服的机器,让洗衣实现自动化。

  洗衣服的主要功能是把衣服上的污物与衣服成功分离开,而不破坏衣服本身。针对这一功能,主持人让大家就如何把物体与物体分离进行讨论。

  “轮船离开码头,两个物体就分离了。”

  “用流水冲沙子,沙子被冲走了,石子却留下了。”

  “水在旋转的时候,会把物体卷进中间的旋涡。”

  “化学洗涤剂会把油脂从物体的表面抽离,使油脂与物体分离。”

  逐渐,洗衣机的雏形就在这次头脑风暴中形成了。

  这种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智力激荡法自上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企业的创新中屡试不爽,被喻为是“独奏与共振”的最佳方法。

  发散性创新

  发散性创新又称扩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它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突破已有的思维圈,向四面八方发散思维,将几种完全不相干的事物通过发散性创新结合在一起。

  婴儿手推车就是一个发散性创新的经典案例,其就是在诸多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之间运用发散性创新,激发新的灵感设计而成的。让我们看看,一个婴儿手推车中到底有多少种来自不同事物的发散性创新:

  设计用于遮挡阳光、雨水的防护罩,能随时打开只露出孩子的头,也能随时关上保护孩子。

  在婴儿车上设置一个水杯架,孩子的水杯可以放在车上,且不会因为车的移动而将水洒出来。

  为保证孩子的安全,在婴儿车上装一个远程监测装置,随时可以监测到保姆把婴儿带到了什么地方,如果出现意外,它会自动发出警报声。

  轮子和座椅发出的“吱吱声”会吵醒熟睡中的宝宝,因此安装静音装置。

  再看看建造于1910年~1913年的纽约伍尔沃思大厦(Woolworth Building),它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它高241米,在1930年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一高楼。而摩天大楼这一创意,却来自李白《夜宿山寺》中的佳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中国人从来不乏想象力,只是未能有效地将这种想象力成功转化成经济力。

   作者-李光斗
 

我看想象力经济

 经济学上也许未必有想象力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它已经被大众尤其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行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对想象力经济的理解就是从创意主体的主观想象力出发,依托某种可以操作的经济载体或内容,形成一种可赢利可创造价值的创意盈利经济模式。想象力经济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大发展而形成并日趋成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为想象力经济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有了想象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就可以形成生产力的。谈到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中国人的弱项,很多人都是说的多做的少,中国人虽然不缺乏想象力,但是缺乏把想象力变成操作行为和盈利模式的实践习惯或能力。想象力经济必须具备的要素内容应该至少有三点:一是要有好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形成原创智力;二是要有可以寻找到实施或者操作的可能方式或途径,否则就是异想天开,没有实际价值;三是要有能够实现的可盈利行为模式,这样才可以实现生产力,形成想象力经济现象。
  中国人并不缺少想象力。比如《西游记》小说里的诸多故事情节,堪称世界创意经典。中央电视台把《西游记》故事拍摄成电视片,天下欢喜;网易公司通过网络游戏运作,开发成动漫游戏《梦幻西游》,让青少年如痴如梦。这些都是把想象力资源开发成为想象力经济的很好例子。
  我们对想象力经济的开发还处于学步阶段。近年来,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并且已成为战略性掠夺国际资源的成熟引擎。韩国的影视剧、日本的动漫游戏、美国的科幻大片、英国的原创剧本《哈利波特》等,这些都成为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的重要盈利内容,其惊人盈利数字和获利速度就不一一列举。
  根据我的研究分析,我们很多人都不缺少想象力,但是相对缺少专注想象的习惯;很多人也会很好的想象,但经常是没头没尾的空想;很多人也能够一知半解的头脑风暴,但还是缺乏坚持的毅力和系统化内容。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用基础的思考、想象、交流、做事常识和知识。通过头脑风暴的现场活动,我发现一些人至少有三个缺点:一是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缺少自信。二是缺乏科学的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交流观点的能力或者习惯。这样的人即便再有想象力,也很难把好的想法形成产业经济。三是缺乏优秀的想象力。我认为想象力是有质量的、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想象力不是幻想或者做梦的能力,而是有依据、有目的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没有价值的想象是没有生命的。很多人缺少想象力,更不善于把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或困难结合起来,这是不能产生优秀创意的致命环节。
  在创意经济、想象力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充分、正确、有效的开发想象力,把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让想象力和创造经济价值目标相结合,就很可能会或者一定会成就自己的事业梦想。我们要养成好的思考习惯、明确需求的想象力方向,为自己的生活注入全新的梦想内容,经常为自己设计务实的创意目标,就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想象力能力和素质。这样下来,做什么事情可能都会更加自信,成功机率也会更高。
  在竞争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有很好的想象力素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能力和修养。这样,大家都有机会或者可能,把自己的好的创意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形成生产力,把自己迅速打造成为一个商业巨人或者其他方面成功者,让你梦想成真。(王 策)

想象力的经济学

如何点石成金 作者:约翰·霍金斯

  本节将要讨论的是怎样管理点子以及怎样从中盈利。有人在创意和管理这两方面徘徊不定,认为 “创意”和“管理”是不相容的,而且创意和经济学会彼此损害。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管理这种张力,使人们拥有创意更多,而不是更少。

  管理创意从了解创意经济学开始,它必须处理两套盘根错节的价值体系。一套价值体系是建立在有形产品、装置、承运商和平台等基础上,是有形的,和有形材料非常相似。另一套价值体系建立在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它是无形的,而且正如我们所见,具有一些相当奇异的特性。主流经济学可以把前者解释得非常清楚,因为它们类似于传统的制成品和服务,但却难以解释后者。例如,它可以从有形商品角度解释一本书的制造,但是,却不善于解释书里的文字和图例;对药丸的制造过程,它可以解释得淋漓尽致,但是,对于药丸的价值所依赖的专利却多少有点力不从心。

  这是因为点子是“非竞争性的”。也就是说,我可以拥有一个构想,无论另一个人或是一百万个人是否拥有这个点子,都不会影响我的拥有。反之,如果我拥有或租用了一块场地,那么这块场地就不能为其他人拥有了;同样,如果我使用了某样设备,那么别人也就不能使用了。点子的这种非竞争性是好是坏,是能加强还是破坏其经济价值,取决于管理的好坏。

  这种非竞争性的特性鼓励了“搭便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点子中获利,而无需金融支出。人们运用搭便车来加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专利法明确要求“公开”,以确保点子的非竞争性,并鼓励搭便车。从供应者的角度看,搭便车不可避免地会缩短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做市场的先行者是一大优势;但是,创新者必须赶在其他人的竞争开始前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新产品的市场地位。有些公司,如果会佯装好心,故意降价促销,或者免费赠送,这是因为它们知道竞争者很快就会进入这一市场。这两种特性可以运用到所有产业的点子中;而且,一旦产品本身就是点子,效果往往倍增。

  当无形的点子具体体现在有形的产品中,其竞争就会变得非常激烈。我们能分享同一首歌,但是却不能分享同一张拷贝碟。版权和专利的重点就是在于限制准入性,要么是绝对限制要么是花钱买准入。为了让某些人盈利,其他人就得出局。经济学家就这一交易的社会效应而展开的辩论十分激烈。有些人认为,对点子的任何限制都会妨碍创意,拖垮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对资源做出不当分配。另一些人则认为,为了奖励创新,某种形式的垄断是必要的,而且垄断也是分配资源的一个有效方法。

  点子的另一经济特征是,对某个点子进行复制或重复复制的成本往往是微不足道的。而在思考、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必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智慧投入都是必要的。一旦固定或制作完成,复制产品的成本就显得无关轻重。

  管理创意首先涉及的是知道何时应该开发利用点子的非竞争性这一特性,其次就是知道何时应该声明知识产权并让点子转化成有竞争性的产品。这两个决策点正是管理过程的关键所在。

  创意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区别就在于个人的角色重点有所不同。从亚当•斯密时代起,传统经济学就以公司为中心,相信公司在确认和使用资源上比个人更有效率。如果相关个人都在为同一公司工作,那么,亚当•斯密的“分工”概念就得到更大的促进。当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在1930年代表明,公司比个人拥有更低的交易成本时,公司的中心角色地位似乎就得变得铁板钉钉,不容置辩。殊不知,创意者在苦苦思考自己的想象力之时,对组织的依赖却达不到同样的程度。他们不需要资本或设备这类大资源,通常只需要很低的交易成本。

  创意者也是非理性的。曾经在某段时间,尤其是从20世纪40到80年代,经济学理论家们都假定个人都是以理性的态度行事,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效用和满意度(否则,他们将违背自己的利益行事);同时,也假定公司也是理性地回应市场信息,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否则,股东就会心有不甘,或许员工也会如此)。事实上,创意者非但能了无羁绊地非理性化,还能更加迅捷地行动,并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多的新颖性和创新步骤)。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研究决策心理学和经济学,主张把非理性带回主流经济思想中,表示“引入非理性乃理性之举”。或许,比“非理性”更好的措词是“主观”和“想象力”。《每个人的经济学词典》把公司描述成“意识力之岛”。这是个强有力的象征,甚至可以更好地运用到个人身上以及创意想象力的使用上。

  点子的本质会改变竞争的本质。具有相似本质的传统产品会在成本和价格上展开竞争,不过创意产品很少如此。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是现代管理学上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之一,他曾指出,如果想听音乐,例如,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他自己就有三种选择:放CD、去听音乐会或听收音机。这三者彼此之间存在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却不是传统意义的竞争。第一种选择需要花钱买CD播放器和CD;第二种选择无需资本支出,但现金支出更大;第三种选择需要资本而无需现金。每一种选择的成本都与生产数量无关;此外,一旦生产完成,这些选择也不会就价格展开竞争。门票的价格几乎不会反映生产成本(在某些产业中,例如制药和电影,价格与成本往往没有关联)。正如彼得•德鲁克所简要说明的那样,主流经济学对此“无法处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体验并不属于产品和服务的传统范畴。CD是对演奏(一项服务)进行录音(另一项服务)而产生的产品(CD 本身);现场表演是一种服务;广播是建立在另一种服务(如果是实况直播)或产品(如果是CD)基础上的服务。这一对一般分类的公然藐视,令经济学家、政府财政和贸易官员头痛不已,因为他们对商品和服务实施、最起码是努力实施不同的税务准则。

  结果,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就难以适用。该经济学定律是由大卫•李嘉图(Divid Richardo)于19世纪初首次提出的,是现代经济理论的基石之一,它认为随着单位投入要素(尤其是有形资源和人力)的增加,难度或成本愈发增大,直至再生存一个单位的成本超过该产品的销售收入。这一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汇点就是平衡点。在资源有限、存在价格竞争的世界里,这种说法尚有意义,但在无形并在通常情况下表现为无限的资源基础上建立的经济中,生产成本并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将这些特性连在一起加以考虑,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一般经济体中的公司在原材料稀少的环境下展开运作,享有这些资源的永久财产权,并且主要在价格上展开竞争。但是,在创意经济中,个人和公司使用的资源是无限的,他们享有其知识产权,而且如果这样的知识产权是短期的,价格竞争就不是其主要竞争行为。

  我们已经从一个收益递减的社会逐步进入收益递增的社会。前者依据的是有形物的稀少性;后者依据的是想法和才赋的无限性,这就使得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想法产生新的产品和促成新的交易。如果生产资源能自由获取、产品是无形的、价格竞争微不足道且市场是受需求而不是供给推动,那么,公司对产品和价格的控制就不太重要。约瑟夫•斯蒂格勒兹(Joseph Stigliz),这位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在知识经济中,公司要不制订远远大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要不免费赠送自己的产品。

  这就好像是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所说的“沉闷的科学”(这是在听完大卫•李嘉图的一次演讲后的有感而发),虽然可以充分解释我们趋向于有形的物质和产品所产生的经济行为,但是却不能很好地预测以思考和创意产品为主的经济学。

  干脆这样说吧。创意经济之于公司围绕着有形商品而穿行其间的一般经济,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牛顿力学。现在的科学家知道:浅显的牛顿定律几乎能解释一切;错误往往微不足道,且通常无关紧要;而且,苹果还是会落地。但是,他们也知道牛顿的定律并不能全面描述事物的本来面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认为,未来保持经济优势、促进社会发展的要务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想象力。人们要从讲求逻辑和线性思维,转变为创造和想象所需的直觉和非线性活动。技术成果可以迅速传遍全世界,已经不能带来太大的竞争优势。
    300 年来,严密的逻辑推理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基石。大多数人本能地反对这种看法: 靠高度的感性可以推动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增长。
    丹尼尔•平克认为,在经济大转型过程中,人们极难预见到下一步将发生什么。30 年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经济的基础不可能是服务业,只能是制造业,没人“预见到会出现搜索引擎优化师、网页设计师、经理人培训师或纳米技术人员。如果我们拘泥于现状,就会遭受想象力匮乏之苦。我们过于低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适应力。”他认为,未来“将出现我们想象不到的行业和语言描述不出的职位”。

 

丹尼尔-平克:想象力经济


 

参考文献

编辑/发表时间:2009-11-13 11:17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贡献者:
魏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