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常态

  一、新常态概述

  “新常态”是经济领域一个热词,专家认为新常态主指经济发展进入高效率、低成本、优结构、中高速、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综合媒体关于“新常态”的观点分享给网友。

  中央媒体密集解读“新常态”,并在同期推出《追梦一年半:习近平的三大建树》、《中兴领袖习近平》、《习近平对邓小平的“三个认同”》。

  “不拘常例、不违常情”——《人民日报》用这8个字来解读“习近平新常态”,把最高领导人3个月前考察河南时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扩展到了改革、反腐、外交等诸多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经济决策信号

  回溯“新常态”之初始定义,源自习近平5月考察河南和7月29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两次发言。

  此后,经由民间自发讨论,上周一起,《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在头版刊登报道和评论,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先是8月4日报眼处高规格刊登《新常态,新在哪?》,而后是连续三篇评论员文章:《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和《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8月11日,又以头版导读的方式发表《新常态,辩证看》,宣告“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有些看似‘头疼’的问题,应对得当,反而能成为发展的有利条件。短期而言,当下经济转型升级有不少有利条件。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中央媒体的助推下,“新常态”着实已成当前最热的关键词,仅百度搜索就有256万个相关结果。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选择,必将从根本上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的各项经济决策。

  7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通栏刊发署名“钟经文”的《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便已对“新常态”下的走势作出全面预测:“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根据文中表述,资本市场、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制度创新,将成为中央力推的提质、增效、升级手段,以期“用‘改革红利’把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创新红利’,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深得人心

  种种迹象表明,“新常态”将成为未来几年里指导中国走向的出发点。

  出发之前,需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13亿国民建立信心保障。于是,结合习近平上任总书记一年半以及邓小平诞辰纪念活动,中央媒体近期再度密集发布一系列对最高领导人的形象塑造报道。

  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8月12日发表《追梦一年半:习近平的三大建树》,是谓“铁腕反腐,‘拍蝇打虎’深得民心”,“力推改革,幅度和力度都超预期”,“外交布局,软硬两手凸显‘大国范’”。

  同日,中国日报网转载港媒南华早报网文章《中兴领袖习近平》,并获各门户转发为首页头条:“自上任以来,习近平厉行新政,锐意进取,开共和国中兴气象。他重视吏治,落实反腐,避免反腐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周永康一案揭盅,天下震动,公众拍手称快。拨乱反正,扭转乾坤,习近平民望直升。”

  并且,文章提要定义“习近平如同毛邓,有从军履历,擅长战略思维”,赞其“极有可能开出普世的崭新体制”:“他在外交上继承邓公‘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遗训,在避开直接武装冲突的同时,尽心发展威慑力量,争取主动,对日展开外交战舆论战,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扩建南海岛礁,组建金砖银行,逐渐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

  昨日,《人民日报》所属“学习小组”专栏接力发表《习近平对邓小平的“三个认同”》。编者按写道:“以前是‘路不平,想想邓小平’,现在是‘路不平,看看习近平’。可见,在群众眼里,锐意改革的习近平,与当年开创改革开放道路的邓小平,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按照作者秋白所述,习近平对邓小平有三个认同,即改革“道路认同”,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和对毛泽东评价“理念认同”,以及对邓小平作为崇敬榜样的“情感认同”。

  “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是对2008—2009年发生“大衰退”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国家干预主义可能增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全球化不再等同于美国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发达国家要依靠新兴市场来摆脱危机,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强化等等,是“新常态”一词的主要含义,从中不难让人体味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

   新常态对于中国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既有国际的因素,亦有国内的成分。

  国际上看,新的挑战主要是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在国际事务中的权重不断提高,国际上一些不习惯的势力,会通过各种经济的政治的乃至区域性军事摩擦的手段对我实施干扰,意图打乱甚至中断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比如:妄测中国依靠干预汇率扩大出口,积累美债以期影响美国未来发展,大肆喧嚷中国应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宣扬中国通过挤压市场空间,降低市场自由度,抑制资本自由流动,进而罔顾中国国情要求加快资本市场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个别国家通过主动挑起领海争端,充当国际反华势力马前卒,捕风捉影,混淆是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什么是全球增长的“新常态”?这成了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开幕的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场专题研讨会的主题。这一由2500多名全球政治和经济界领袖参加的“思想盛宴”为期5天。年会的主题为“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

  “新常态”含意

  新监管 新市场 新增长

  “新常态”这一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概念,成为本届论坛的关键词,若干天内的多场专题讨论会,都将围绕这个议题展开。分析人士认为,“新常态”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

  影响领域

  金融领域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体系不可能简单回归到危机之前,“新常态”的金融体系代表着更低的金融杠杆与更多的政府干预的结合。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所说,“我们将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金融系统,它的新常态将是被严格地监管,资本需求会很高,银行系统会更有效”。

  商业领域

  危机后消费群体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商业环境也已改变,全球企业界需要拨开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迷雾,思考企业在“新常态”中的定位,以适应这种变化。本次论坛安排了“谁是新的消费者”、“重设消费模式”、“重新界定营销方向”等专题研讨会,供全球商业领袖们共同探讨“后危机”时代新的市场战略。

  宏观经济

  “新常态”被西方媒体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美国媒体称,大多数美国人都在慢慢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常态”。但白宫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则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出现这种“新常态”,实现快速增长的可能性犹存。

  新常态延伸

  一半议题谈复苏

  在“新常态”理念的引导下,本届论坛将全面探讨危机后各个经济领域复苏和发展新模式。在200多场研讨会中,一半以上将是经济复苏议题。

  经济前景好于预期

  论坛年会前夕,全球各经济机构纷纷发布全球经济研究报告,认为复苏好于预期,发展中国家是复苏排头兵,但全球经济二次衰退风险犹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3年《世界经济黄皮书》、《国际形势黄皮书》发布暨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报告会”今日在此间举行。会议探讨了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发展的热点事件和面临的挑战,展望了2013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格局下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最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会上介绍《世界经济黄皮书》时表示,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总体上比2011年略有下降,2011年黄皮书预测2012年的全球增长按购买力平价来算是3.8%,按市场汇率计算为3.0%。事实证明预测还是乐观了。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经济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3.3%,按市场汇率来算是2.6%。

  二、“新常态”报道述评  新常态,新在哪?

  2014年08月05日

  来源:成都日报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该如何适应新常态?《人民日报》推出“新常态 平常心”一组三篇特别报道,以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供广大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

  原标题:新常态,新在哪?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人们对新常态也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和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该如何适应新常态?《人民日报》推出“新常态 平常心”一组三篇特别报道,以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供广大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

  ——编 者

  “这次,恐怕是回不去了!”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着电脑上的一幅经济增速曲线图说。

  这条波动起伏的曲线显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年—1981年,第二次是1989年—1990年,第三次是1998年—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这次,也就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2年、2013年,我国GDP均增长7.7%,2014年预期目标是7.5%,上半年为7.4%。“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经济可能要告别过去的高速度了。”潘建成说。

  而中国经济的这一变化,与一个叫“新常态”的名词紧密相关。

  新常态,新特征

  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多数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分析,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王一鸣说。

  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

  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

  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

  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

  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瑞士信贷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19%,超过GDP增速。

  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新动力。

  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

  ——多挑战。

  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楼市风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销售额下降6.7%,截至7月底,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超过半数城市放松限购,对比过去房价“越调越涨”的火热情形,当下楼市确实有点冷。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王一鸣说。

  新常态,新因素

  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谈到新常态的成因,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经济学概念——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专家预测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这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过去我国人口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从而带来高投资,今后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也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也难以大幅提高。

  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总量和基数变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所以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去年我国GDP增速虽然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当于1994年全年GDP总量,也超过名列世界第17位的土耳其的GDP总量。

  说清了潜在增长率,也就明白了新常态因何而生——

  从速度层面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必然会换挡回落。

  从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耗费资本、土地等要素较多、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较少依赖资本、土地等要素、消耗较低的服务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劳动力、资源等制造业成本上涨,出口竞争力将减弱,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储蓄率降低,投资能力也将降低,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优化。

  “当东部土地稀缺、劳动力匮乏后,相关产业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结构。”范剑平说。而城镇化提速、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

  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成为“稀缺品”,而在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源更为重要,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收入分配结构优化。

  从动力层面看,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

  从风险层面看,风险显性化并非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出来。

  比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削弱人们的投资信心,过去积累的楼市泡沫和风险就凸显了出来;在楼市下行预期下房地产企业会暂停购买新的土地,导致以土地财政为重要来源的地方财力紧张,地方债风险就会显现;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银行的相关贷款就会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

  新常态,新风景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我就想知道新常态后,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能不能比以前更舒坦?”上海退休职工张文进坦言。

  可以让张文进欣慰的是,新常态将有利于民生改善:

  ——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2012年,第二产业每亿元GDP吸纳就业980人左右,而第三产业可达1200人。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新常态也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增长将更平稳。“
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今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新常态,新风景。总体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编辑/发表时间:2014-08-15 01:32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百度
贡献者:
蔡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