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军

1.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督导临床心理学博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国际心理学家协会成员。 1987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经验。是我国自钟友彬先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认识领悟疗法的创立者,该疗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程精神分析方法)后,又一位于精神分析流派基础上独自创立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学者,同时为释梦领域的领先者。
  通过多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历,朱建军博士创立了独特的意象对话技术,并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在实践中的发展。经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检验,朱建军博士将该领域的学术理论广为传播,培养了一批国内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为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育背景
  1986——1988年于获得心理系人格心理学方向硕士学位;
  1995——199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心理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学位;
  从业经历
  自1986年起,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西南七校、心理咨询中心、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是我国文革后第一批心理咨询工作者;
  1995年,师从于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曾性初先生;
  1993年开始,创立心理咨询的意象对话技术,这是我国仅有的自己创立的几种心理咨询技术之一。
  自1988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犯罪心理学教研室工作;
  2001年,参与开创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任系主任。
  学术著作
  主要著作有:《心灵的年轮——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和救赎》、《你有几个灵魂——心理咨询与人格意象分解》、《我是谁——意象对话与心理咨询》、《梦的心理解析》、《释梦500例》、《女性自卫手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案例》、《梦:内心的声音》、《走出迷茫:增加你的人格魅力》 、《蓝色17岁:心灵大厦漫游》、《解梦全书》等书。
  合著有:《心理辅导与咨询》、《少年社会化研究》、《心理学概论新编》、《心理王国面面观》等书。
  研究成果
  最重要的成就是意象对话技术等一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创立。

2.开封大学讲师

  男,中共党员,讲师,1971年6月出生, 1996年毕业于体操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学士学位。“中国大众体育记录评定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获得“开封大学莲花奖”、“开封大学文明教师”、“开封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科研方面,先后发表论文4篇,参编教材2部,参与省级项目2项。现为体育教研部骨干教师。

3.深圳市万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男,汉族,河南省嵩县人,中共党员,财会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高级会计师,历任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会计师,深圳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公司财务部会计师,深圳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公司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副主任,深圳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公司审计室主任,深圳市万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男, 1957年5月生,河南省偃师县人。1982年1月生物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时留所工作,1985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植物抗性生理的研究;1987年12 月获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奖学金赴德国留学,从事植物抗冻性的机理研究;1991年 3月在联邦德国Bayreuth大学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获博士学位,并转到联邦德国Wuerzburg大学从事植物水分生理和水分运输的博士后研究;1993年9月在联邦德国Wuerzburg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1993年10月至2000年2月至2000年2月转任该校生物技术研究所客籍研究员,其间从事用生物物理手段研究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远程运输的内在机理;1994年1月至2000年2月兼任联邦德国Wuerzburg大学生物物理研究生院兼职研究员,并在研究生院先后指导过4名博士生完成毕业论文;1994年2月和1995年1月分别应赴美国Hawaii大学生物系邀请任特邀研究员(德美短期合作研究),研究当地红树植物和甘蔗的抗盐机理;1994年5月担任美国植物生理学报“Plant Physiology”的审稿人;2000年3月至 2001年11月任德国Goettingen大学植物生物科学研究所客籍研究员,从事植物电生理的研究和用膜片箝技术研究细胞膜上质子泵的电生理特性;2001年12月回国,担任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聘教授;2003年3月任植物发育工程教研室主任,兼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负责人;2003年10月调入烟台师范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工作为:(1)关于植物在低温胁迫时的结冰过程本身对细胞的作用和伤害机理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用核磁共振技术和差热分析证明了植物组织中存在非理想平衡态结冰过程,这导致细胞的高度脱水和胞内高张力,进而引起膜系统的崩溃和细胞塌陷导致伤害。有关工作“Water relations of Pachysandra leaves during freezing and thawing”,“Negative pressures produced in an artificial osmotic cell by extracellular freezing”先后发表在美国植物生理学报《Plant Physiology》上,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并因此在此后担任该学报的审稿人。(2)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远程运输,植物的抗盐性和根压产生的机理及其有关测定技术的研究,对植物木质部压力探针技术作出了根本性的改进,使这项技术进入实用阶段,并率先用这项技术完成了活体植物根的径向反射系数的测定,有关论文“Xylem pressure in maize roots subjected to osmotic stress: determination of radial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by using the xylem pressure probe”和“Xylem and cell turgor pressure probe measurements in intact roots of glycophytes: transpiration induces a change in the radial and cellular reflection coefficients”先后发表在英国植物学权威杂志《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并指导德国Wuerzburg大学生物物理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先后完成一系列研究,在国际植物学一流刊物如《Plant Journal》,《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Planta》,《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Protoplasma》,《Botanica Acta》,《Plant Biology》上发表多篇SCI论文。植物木质部压力探针技术的成功改进在国际同行中引起很大反响,先后有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色列,奥地利的实验室派人来学习这项技术,被认为是植物水分生理研究中自压力室技术出现以来的重大突破。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物根的径向反射系数与作物抗盐性的关系及其机理的探索”(2005,01-2007,12),继续进行有关研究。
  先后承担过的课程有:本科生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食品安全与人的健康,自然科学简史,生物专业英语以及硕士生课程专业英语和口语等教学任务。

5.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男,1962年5月生,湖南双峰县人,1982年获(中南矿冶学院)学士学位,1985年和1998年分别获中南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为加拿大LAVAL大学博士后。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升讲师,1992年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7年升教授,1998年被聘为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目前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国测 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委员,湖南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测量平差与数据处理,GPS理论与方法、GIS中的数据误差及其它测量领域的教学和科研。
  朱建军教授在国际大地测量官方刊物《Journal of Geodesy》、国内《测绘学报》等各种级别的刊物上发达论文60多篇。其中被《SCI》检索的论文7篇,被《EI》检索的论文5篇。出版专著一部,参编教材三部。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0名。
  获奖情况
  “测量数据处理中的方差估计理论”,200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GPS多天线数据采集控制器,实用新型专利,2002年2月20日,第7名

6.日本秋田县立大学博士后

  (1963— ) 男,河南省漯河市人,1985年毕业于林学系林学专业,现在日本秋田县立大学木材高度加工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5年考取了河南农业大学造林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泡桐研究所做科研工作;1995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信州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科,专攻林产学,于1988年获第二个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日本国立大学——岐阜大学大学院连合农学研究科生物资源科学专攻,2001年顺利取得农学博士学位;从2001年7月开始至今,到秋田县立大学木材高度加工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日本木材学会会员。
  参与研究课题有秋田产日本柳杉的年轮构造、材质形成以及与生长的关系、木材的干燥与形质变化、木材的组织构造及解剖特征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伐根材的基础物性及利用可能性的探讨等。他多次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先后在SCI登录的“日本木材学会志”、“Journal of wood science”以及其它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的论文曾获河南省教委“优秀青年科技论文奖”,并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他参加的研究课题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于1999年荣获日本民间团体最大财团的奖学金—“米山奖学金”。
  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姓名:朱建军(1976-)
  男,硕士生导师,2005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博士毕业,2005年7月-2008.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刘思峰。
  社会兼职: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灰色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群决策理论与方法;
  供应链建模;
  企业生产计划建模;
  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
  先后作为技术骨干或者执行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项目;
  在核心期刊发表(录用)论文多篇。
  学术经历:
  2002年3月-2005.3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 博士生
  2005年4月-至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5年7月-2008.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成果:
  (1)主要从事群决策理论和方法、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智能优化算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的研究。
  (2)自2002年以来,先后作为技术骨干或者执行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项目3项,与上海宝钢合作项目1项。
  (3)在《自动化学报》、《系统工程学报》、《管理科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录用)论文20余篇。
  参与和主持的项目:
  [1]宝钢股份公司轧辊管理信息系统.(结题,执行负责人)
  [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子课题(2002AA412010):炼钢—连铸—热轧物流调度模型.(参与)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关键链的项目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70301007).(参与)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生产力形成与流动成本、效益及其优化稳定博弈策略研究(70473037).(参与)
  [5]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项目:亚欧大陆桥连徐段高速公路后评价研究.(参与)
  [6]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不确定信息下群决策灰色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2005038575).(主持)
  [7]江苏省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不确定性群决策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苏人通[2005]255号).(主持)
  [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群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
  [9]中国节能政策绩效评价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子课题执行负责人)
  [10]政府节能政策绩效的动态多尺度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校哲学社科课题,主持)
  [11]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制度与评估方法研究(江苏省软科学课题,主持)
  [12]广告效果评价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13]基于复杂网络的决策群体多元不确定性偏好集结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14]政府节能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主持)

8.浙江元立集团制钉厂技术科科长

  第七届“丽水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候选人.男,浙江元立集团制钉厂技术科科长,他工作踏实肯干,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凭着勤思善钻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的实干作风,他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扎实的业务能力,是一名学习型复合型员工。机械制图,钳工,生产工艺,他样样精通,把工作交给他,同事安心,领导放心。他是车间的骨干力量,他也是大家心中的技术能手。2003年,他参加了公司团委组织的第五届青工技术比武,一举获得钳工组第一名,成为公司级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10月,在市级钳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第二名。之后,代表丽水市参加全省钳工技能大赛,他又荣获第八名,并且获得高级钳工证书。2007年相继被评为县、市“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知识型职工标兵。

9.江苏工业学院教授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6.4
  职称 教授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所属学位点 化学工程与工艺
  研究方向 催化过程与催化材料、化工过程耦合
  学校及社会兼职 美国化学会会员;荷兰皇家催化学会会员;荷兰催化研究院资格研究员。
  教书育人:
  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
  1.1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仿真模拟,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2.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荷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2005年4月。
  发表学术论著(主要论文):
  1. J. Zhu,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over ZrO2-based defective oxides”, Printpartners Ipskamp B.V. The Netherlands, 2005, ISBN90-365-2142-4.
  2. J. Zhu, J.G. van Ommen, L. Lefferts, Effect of OH Groups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Yttrium-Stabilized Zirconia in Partial Oxidation of CH4 to Synthesis Gas, Catal. Today 117 (2006)163-167.
  3. J. Zhu, J. G. van Ommen, L. Lefferts,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by O2 and N2O to Syngas over Yttrium-stabilized ZrO2, Catal. Today 112 (2006) 82-85.
  4. J. Zhu, J.G. van Ommen, L. Lefferts, Activation of O2 and CH4 on Yttrium-stabilized Zirconia for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J. Catal. 233 (2005) 434-441.
  5. J. Zhu, S. Albertsma, J.G. van Ommen, L. Lefferts, The role of defect structure of Yttrium-Stabilized Zirconia for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J. Phys. Chem. B 109 (2005) 9550-9555.
  6. J. Zhu, J.G. van Ommen, L. Lefferts, The Roles of Defects of Yttrium-stabilized ZrO2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n Oxidation Catalysis, September 25-30, 2005, Sapporo, Japan.
  7. J. Zhu, J.G. van Ommen, L. Lefferts, Effect of surface composition of yttrium-stabilized zirconia on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J. Catal. 230 (2004) 291-300.
  8. J. Zhu, J.G. van Ommen, L. Lefferts, Reaction scheme of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over yttrium-stabilized zirconia, J. Catal. 225 (2004) 388-397.
  9. J. Zhu, M.S.M. Mujeebur Rahuman, J.G. van Ommen, L. Lefferts,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in dual beds combining irreducible oxide and metallic catalysts, Stud. Surf. Sci. Catal., 147 (2004) 205-210.
  10. J. Zhu, M.S.M. Mujeebur Rahuman, J.G. van Ommen, L. Lefferts, Dual catalyst bed concept for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Appl. Catal. A, 259 (2004) 95-100.
  11. Claus. J.H. Jacobsen, J. Zhu, H. Lindelov and J.Z. Jiang, Synthesis of ternary nitrides by mechanochemical alloying (Eng.), J. Mater. Chem., 12 (2002) 3113.
  12. J. Zhu, J.Z. Jiang, C.J.H. Jacobsen, and X.P. Lin, Preparation of Fe-Mo-C ternary carbide by mechanical alloying (Eng.), J. Mater. Chem., 11 (2001) 864.
  13. J. Zhu, J.Z. Jiang, Xiping Lin, and Yiqing Zhu, The Chemical heterogeneity of Active Surface of Solid catalysts (Eng.), J. Mater. Sci., 35 (2000) 5787.
  主持在研项目:
  1. 结构化催化材料的应用
  2. 氯仿加氢脱卤催化过程耦合及催化材料研究。
  拟指导硕士生研究方向:
  催化过程与催化材料;化工过程耦合

10.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后勤保障处副处长

  男,汉族, 1958年5月生,四川资中人,中专,高级畜牧师,现任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泰华牧业集团副总经理。
  1978.09—1981.07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就读
  1981.07—1998.07 四川省养猪研究所从事猪的繁殖育种,93-98任后勤科副科长
  1998.08—2004.05 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任攻坚公司副经理
  2004.06—2005.10 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任攻坚公司副总经理
  2005.10至今 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后勤保障处副处长
  主要项目和成果
  1、荣昌猪三元杂交组合试验课题 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四川省大面积推广猪的经济杂交和仔猪补饲技术 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3、荣昌猪肉用性状遗传方式的研究
  4、荣昌猪种质特性测定
  5、荣昌猪瘦肉型品系选育 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6、大白猪专门化父系选育
  7、荣昌猪保种选育
  8、荣昌猪瘦肉型品系选育——杂交利用课题 四川省厅级牧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论著:
  1、荣昌猪鬃几项理化性状的测试
  2、荣昌猪的鬃质特性研究
  3、热处理之不同时间、温度对猪肉嫩度的影响
  4、肌肉成熟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编辑/发表时间:2009-05-30 10:43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史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