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权资本论

  消费主权资本论

    消费主权资本论的原理在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经过有效的数据采集以后,形成可以促进商家竞争力以及提高生产效能的有益数据信息。当这种数据信息被商家用于创造新生价值,消费者则有权利通过消费平台获取这份价值中的一部分,这是消费者原本应当拥有的、应当分享新生价值的权利。

    消费者愿意给予数据采集平台行为上的配合,这种行为本身就创造新生价值。消费者群体非常庞大,任何一个人都有消费者这样一重身份。过去,所有的消费行为无法通过有效的系统进行优化采集,无法汇聚而形成有效的数据信息,就是说,过去的消费行为未能促进和提高生产流通效能。

   而今,数字贸易平台的智富会正是利用这样的一种资本,利用这样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直接和众多商家进行合作而共同创造新生的价值。

    消费主权资本在数字贸易整个产业当中的作用,在于推动广大民众参与数字贸易技术的推广应用,这是数贸平台发展的一股关键性力量。由于消费主权资本的价值得到承认,消费者的参与(即通过数贸平台实施消费行为)变得更有主动性。这股力量不但提升参与协作的商家的综合竞争力,形成比其他商家更具加吸引消费者的效能,同时也让所有大众消费者有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收益。

   消费主权资本带来消费领域的重大变革:消费者从原本被动接受剥削,无法分享商户企业产生的任何效益,过渡到能够主动对自己消费主权资本进行管理优化,参与到流程当中并从平台获得价值。这是一个可以多元受益的系统框架。这种运作方式有利于拉动普罗大众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一笔钱花出去还能够有钱回来。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规划并制作了可以现实操作的模型,将各种相关的数贸技术运用到这个模型当中,商业模式就可以顺畅运作。相信在未来的运作过程中,消费主权资本的基本运用还有更多元化方式,必将会实现在更加广泛领域的应用。

  产、官、研共鉴消费资本论

  时间:2005年7月11日

  地点:北京首都时代广场

  嘉宾:陈 瑜(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武高汉(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

  谢一岗(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赵新海(中纪委原局长)

  组织整理:汪 侠    安 平

  背景:推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什么?在农业社会,是土地和劳动力。在工业社会,是货币资本和能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资本日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与货币资本一起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货币资本与知识资本两种形态之外,还有无别的资本形态?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瑜教授提出了消费资本化理论。该理论指出,消费也是一种资本,它同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一样,是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理论。它把目光投向了更广大的消费者,意在使其拥有一个资本运作的平台,成为资本的载体,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这是一个中国学者原创的崭新的理论。一个崭新的理论必然会对传统的东西造成冲击,比如观念、比如文化。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理论。因为关注它,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陈 瑜:今年三月底,我在多哈会议上发表了消费资本化理论。我指出,各国政府领导人、市场和企业家将面临并且可以拥有三种资本:即货币资本、社会资本、消费资本。与会各国代表觉得这个理论比较新,并且有实际意义,有广泛应用的空间。后来我到卡嗒尔大学讲演,同样反响热烈。

  多年以来,我们的市场经济一直是货币资本一枝独秀,它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权益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而知识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所有者、消费资本和消费资本的所有者,却长期处在被淡化甚至缺位的状态,从而使得资本短缺、创新乏力这些问题普遍存在。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把消费向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延伸。过去消费者购买商品,认为交了钱拿到了商品,整个过程就完结了。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过程还有更丰富、更重要的内容。当消费者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时,他其实是给这个企业注入了一笔新的资金,而这比资金重新进入了再生产和再经营的过程当中。企业应该视其为消费者对企业的投资,并用协议的形式记录在案。到年终,参照央行的活期存款利息,连续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将一定的利润返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储蓄行为、投资行为,消费者就变成了投资者,消费就转化为资本。

  一个消费者购买一个企业的产品花了几十块、几百块钱,好像并不多。但是几亿人购买一大批各类物资,总额就非常可观。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一笔巨额资金?它是什么?在本质上,它是企业再生产、再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投资。现在很多商业企业对消费者购物都有奖励,比如积分、打折、赠现金券。企业为什么这样做?是为了刺激消费。企业为什么能够这样做?从经济学考虑,是由于消费者给他投入了一笔新的资金,使他获得了利润。

  我个人认为,这一理论会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因为在这种理论之下,不仅货币资本所有者是资本的载体,消费者同样也是一种资本的载体和所有者。为什么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在这种理论解释下,就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重视的是货币资本的作用和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忽视、淡化了消费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和知识资本所有者的权益。所以,有人说这一理论是穷人经济学。

  企业完全可以返给消费者高于银行利息两个点甚至是五个点、八个点的利润,因为消费者从购买商品给付货款到拿到投资回报,至少要间隔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企业可以利用这笔资金进行生产运作,产生更大的利润。消费者个体没有可以运作的平台,只有企业可以把资本运作起来。所以,这个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使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合作达成双赢。

  这个理论和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消费主权论,认为消费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作用是重大的。此后,美国哈耶克重申了消费主权理论。消费资本化理论和消费主权理论的区别在于其一,消费主权理论指出了消费是重要的,但是没有解决怎么办,没有提出怎么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的动力。第二,消费主权理论要求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消费资本化理论要求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其导致的结果是能够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都取得利润最大化,达到多赢。

  当然,这个理论提出不久,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都成为这个理论的建设者、提出者,从而使这个理论进一步深化、丰富。

  武高汉:我搞了二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注意到在生产和消费关系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很让人困惑。政治经济学中有关消费的内容就一千多个字,“重生产、轻消费”这一现实延续了几十年。直到现在,对消费的研究仍很不够。学术上的研究不够,也表现在政府部门的设置上重视不够。

  我们的部门管理长期以来是以生产为本在运行的。最近若干年来,经济增速平均为7%,但是连年消费比重在下降。很多地方领导没有意识到,经济发展了,消费也应该保持一个正常的比例关系。控制货币发行,控制通货膨胀,在国外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都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咱们都是为了宏观调控。

  1989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写了一篇论文叫《消费决定生产》。马克思围绕着生产和消费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说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生产的过程中消费着人的智力和体力,消费着原材料、厂房设备等等,因此生产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接着,他说消费的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在消费的过程中生产着人的智力和体力,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生产着人的素质”。马克思的第二句话说,生产是消费的最终环节。他举例说,房子如果没有人居住就不能称其为房子。我当时不懂这句话,直到几年前,河北一个小地方盖了150栋小别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当地人买不起,有钱人又不愿意到那里买,最后随着150声巨响,小别墅夷为平地,重新盖起了经济适用房,我才理解了。马克思的第三句话说,消费生产着生产者的动力。生产者为什么那么有劲头?为什么愿意冒那么大的风险去从事生产?因为他生产出来的东西可以卖出去,也即是有人消费。接下来,马克思说,消费还生产着生产者的方向。生产者生产什么,其方向是消费生产出来的。我们曾经一直认为生产什么是由精英设计出来的,其实不对。前几年卫星电话曾经陷入困境,因为没有人消费得起。所以消费还得是有效、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没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就不能支撑生产。

  我个人认为,当产品供不应求抑或生产力落后时,就是生产决定消费。过去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一直如此,久而久之,使生产者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但是,当商品相当丰富和生产力比较发达时,就是消费决定生产。我个人觉得,中央或多或少已经接受了这种观点,只不过没有这么来表述。

  现在,全社会对消费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有人说,20世纪是以工人运动为代表的世纪,他们争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存权。21世纪将是以消费者运动为代表的世纪,他们争的是人们群众的发展权。我觉得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消费资本化理论。

  孙立平:最近一两百年的时间里,可能在发生着一个很重要的转换,即:消费者已成为一个非常大的社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消费在改变着社会。至少,一百年间有几个重大事件最后都可能追溯到消费。一是上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二是“苏东变革”,三是中国现实的转型。

  上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普遍的说法是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但是在那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一两百年了,也发生过危机,怎么就没有出现像那次那样大的动荡呢?此后一直到现在,70年过去了,并不曾再出现大萧条。说明那次的大萧条是个独一无二的现象。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实际上就是缘于西方社会从生产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消费品阶段转型但是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因为生活必需品需要的是一种生产模式,而耐用消费品甚至包括奢侈消费品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时,情况就不一样了。那时的美国开始进入大量生产耐用消费品的阶段,东西卖不出去,于是出现了大萧条。

  福利国家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我们曾经以为美国这个福利国家一定是经济富强的时候开始建设的,其实不是。劳、资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是在消费压力的逼迫下建立起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是在消费压力下建立起来的。城乡结构能够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国家进入到一个以城市为主的国家,也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建立的。从福利国家、合作主义的体制、中层为主的社会等,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消费在背后作为一个非常浑厚的力量在促成的。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社会围绕着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建立了一套和它相适应的制度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就面临这个问题,但是转不过来,最后导致了30年代的大萧条。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这个问题开始缓解。到二战爆发,创造了新的需求,最后转过来了。

  对于苏东变革,人们更多的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到生产过程来对其作出解释。其实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与权利转换有密切关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当时苏联和东欧正面临着和美国30年代大体相似的变革。以前的生产主要是在生产领域当中循环,重工业生产原材料,原材料做成机器,这种循环是和经济体制相融的,因为它由调配来进行。这时消费者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生存需求就完了。作为一个体制、一个社会的经济管理者,最主要的考虑是不同生产部门的均衡问题,可以通过命令经济、计划经济来实现。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苏东开始陆续进入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阶段,经济当中最主要的内容开始和消费直接相关。这样的一种背景,就要求经济过程必须具有灵活性,必须和千百万消费者的选择相一致。于是矛盾出现了:一边是庞大的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一边经济体制仍然是命令的、计划的,通过政府来均衡的。两边对不上,于是经济开始出现危机。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当时在东欧,恰恰不是最落后的国家经济危机最重,反而是经济相对要好的国家危机性最强。像东德,经济垮得一塌糊涂。

  再来看中国。我们现在面临的可能是30年代西方大萧条加苏东变革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从表面来看,我们对外经济的依存度达到70%以上。为什么?关键是我们没有市场。13亿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市场到底在什么地方却看不到。种种的社会矛盾从此而来。说要城市化,但又城市不了。然后说农民工要市民化,农民工一个月三四百块钱,怎么能市民化?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消费改变着生产,事实上它也在改变着社会。

  我觉得研究消费资本化可以考虑一个因素,即社会结构。日产汽车和湖北东风合资做“阳光”时,曾委托央视做调查,我是顾问。我提出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中产阶层和汽车市场的关系。中产阶级是中国汽车最庞大的消费者,从这个基本的判断出发,来预测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容量。要从阶层、城乡结构等因素来考量。二是要研究购车逻辑。人们为什么要买车?怎么买车?比如,人们是先买车后买房,还是先买房后买车?一个人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这个顺序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把孩子的教育看得重于一切,所以他在对于车房的选择上,会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我们要具体研究人口结构以及生命周期是什么。后来,日产方面感叹,买车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也是一个社会行为。

  最近这些年,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定性化,互相之间从住房、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都已经划出道道来。

  过去几十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实际上是从生产过程来研究的。这一点已经被人们都付出了劳动,那么消费资本体现在哪一个环节上?实际上要按照每一个层次所做的贡献来计算消费者的资本。如果这个理论出台,对传统理论将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它说明几千年来消费者都被掠夺了,因为消费资本不是现在才有的,几千年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在此之前所有的经营者都是掠夺者。所以,这个理论出来之后将是爆炸性的。

  现在也有人在研究消费到底是什么、消费和分配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现在有人把消费列在了二次分配当中。二次分配就有一个公正与否的问题。

  陈 瑜:武秘书长讲的第一段话至关重要,我们政府职能机构的职能都是倾向于研究生产,没有一个研究消费。这个导向有问题。

  赵新海:消费资本化理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公平竞争、有序化、制度化的过程当中,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谁赢得了最多的消费者,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这个事实清楚地表明了消费者才是市场竞争的最终决定力量。消费资本化理论把消费者从产业链的末端转移到链条的前端,这样,消费者分享到企业成长的成果,同时又给企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实现了消费者和生产者有机的结合,解决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对立的一面。这个理论实质上就是争来消费者的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是有法律依据的。消费资本化理论是建立在权利本位基础上的。在市场中进行的买卖交换,从法律角度讲就是权利的相互买卖,没有权利就没有交换,搞市场经济必须权利先行。消费资本化理论最本质的内容,是消费得越多,谋取的利益就越大,并且这个利益被带到生产的环节,变成资本,使传统的消费这一单一的欲望变成了多元化的欲望。这里所讲的利益,在法律上的表述就是权利。权利本位的法律精神就意味着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就在于要保证权利的实现。现在这个理论就将消费者的利益法律化,消费者就有了法定的权利,生产者又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利益便是合法、安全、可靠的了。

  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契约自由原则是相一致的。契约自由本身是现代法律精神的一个内核,消费资本化理论正是依靠和利用契约自由平等的精神,来连接和维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力和信任度,这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从对立走向统一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消费资本化理论中,企业开出来的个人消费帐户,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契约。在这里,契约是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重要的媒介,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形式。消费资本化在实践当中运用的最简单形式是消费者投资,就是生产者将单位收入的一定比例,注入为消费者在本企业开设的个人投资账户(信用卡),消费者依此就有了自己的资本权利。

  《民法通则》中所主张的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是完全适用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消费资本化理论首先要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是完全自愿的,消费者是否消费、何时消费、何地消费、如何消费、消费程度均由消费者自由抉择,自由处理。诚实信用原则是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生命线。诚信规定有两个一是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获得利益,二是自觉地履行义务,严格按约办事,出售商品保质保量。消费者基于对生产者的诚信才购置所需要或偏好的产品,生产者就更加应当遵从诚信原则,不得搀假。签约时不得隐瞒事实真相,签约后严格按契约办事。因此,诚信原则是一个互赢的原则。

  我认为,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意义很深远。

  理论延伸

  理论,终归要应用于实践才具价值。

  消费资本化理论本身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其对发展经济、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颇具功用,比如扩大内需、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等。 

  为使读者进一步深入理解消费资本化理论,本刊特约请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对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解释。

  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有两种,分别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的。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从资本的来源还是从企业获得资本的渠道都还不健全。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资金主要来自大型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和大财团,个人投资只起到辅助作用。而中国资本市场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其次,与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渠道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相比,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具有很大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国外企业通过股权融资的程序相对灵活、简单,而中国企业必须通过一系列繁琐、复杂、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上市融资。国外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金融租赁等多种方式实现债权融资,而中国企业几乎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债权融资。同时,因为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过分依靠抵押担保,把银行变成了当铺,结果是企业对商业银行避而远之。综上所述,这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不完善严重地限制了企业的融资行为,造成了企业普遍融资困难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利于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不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消费资本化理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缓解企业的融资困难。首先,消费资本可以作为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对资本市场的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消费资本化理论对改善资本市场和融资环境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消费资本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实行消费资本化后其销售收入迅速增长。当企业使用消费资本融资方式,企业融资的金额为企业利用消费资本化所产生的净利润的增长,其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和产品平均固定生产成本的下降。根据消费者需求曲线方程,当企业实行消费资本化,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大幅度增长,而企业的销售收入也会以相同的比例增长,连续几年的复利式增长可以使企业销售收入增加几倍。同时,产量增加形成的规模效应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销售成本等。通过这两种效应,企业可以融集大量资本,并使用这些资本对其生产资本进行投入,创造更多的利润,再对消费投资者进行偿付,形成资本的良性循环。区别于股权和债权融资,计算企业通过消费资本融资的金额很复杂,因为融资金额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流出,企业生产资本的增加,企业因为融资而增加的财务风险(债券和股票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的增加,建立和管理消费资本化客户档案的费用(收益),广告和市场开发费用的减少等。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企业可以计算出比较准确的消费资本融资金额。

  消费资本化对完善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解决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目前,企业申贷非常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过高,贷款准入条件过高和贷款审批权限过度上收。根据银行的放贷评审标准,企业要获得贷款,不仅需要具有很大的规模和非常高的信用等级标准,还要经过众多繁琐、复杂的程序。在现行的银行放贷标准下,大部分企业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合乎标准的企业也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急需的资金问题。消费资本化理论可以从企业和银行两个方面缓和贷款两难问题。在企业方面,消费资本化的实行可以使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提高诚信意识,完善财会制度,增加财务透明度,实现信用等级的提高。在银行方面,消费资本化理论可以推动银行系统改革创新,化简申贷手续,改进信贷结构,增加企业申贷渠道。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资本化理论之于单个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把它扩大到区域经济中,此理论的作用机制是否仍然奏效?结论是,消费资本化理论还将在区域经济中成倍地发挥其作用。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各地区都迫切需要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元素。

  首先,消费资本化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目前,中国经济面临走向通缩的压力,五个主要的经济指标都显示经济出现走冷的迹象:内需出现萎缩的迹象;企业赢利能力从去年的40%以上下降到16%-17%;同时利用外资连续10个月出现增速滑坡;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也处于停滞状态,新开工项目不多,并且物价回落较快。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6月份进出口情况,6月份已是连续第14个月实现月度贸易顺差,我国今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累计已达到396.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的顺差总额(319.8亿美元)。诸多迹象说明我国经济内需不足。而消费资本化理论倡导的就是“消费者投资”,生产者最终将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把个人投资账户的累计额和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期返还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参与企业投资、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从而达到在区域内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区域经济内需增长。由此看出,消费资本化理论为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内需不足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消费资本化把本来属于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中的消费资金又放到资本的领域内来运用,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解决区域内部分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从而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另外,一旦消费者的角色转换为投资人以后,无论他在企业决策中的参与程度有多少,他都将不可避免地对其参与投资的企业投入更多的关注。消费资本的投资者来自于社会大众,由此将有利于形成广泛的企业外部监督,使企业出现不道德行为的几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减轻了相关政府监督执法部门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可谓是一剑双刃。

  再次,消费资本化这一新兴理论的问世,可以在实施消费资本化的区域内引起一系列衍生效应。第一,能带动以宣传为目的的广告业、以资讯、数据的收集及整理为目的的IT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可以促进区域内就业,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部更好地整合,再分配。由此形成良性循环链,加速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最后,当区域内形成一个社会、经济良性运转的环境后,区域外资本必被吸引。至此,以消费资本化理论为核心形成的雪球将由区域内部单个企业开始扩大,延伸到区域内经济,然后扩大到区域外部,最终变成社会广泛参与的一个经济行为。

  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在理论上,一个国家的GDP将有四个流向--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采购。无论哪个流向,都能有效地拉动GDP的增长。

  近年来,净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很大,但是,出口实际上是依靠外国的需求发展我国的经济。目前,我国快速增长的出口已经引起了一定的贸易纠纷,继续依靠出口的增长来推动经济发展,前途有限。

  投资同样是这几年我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但是,今年来的投资增长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增加,已经逐渐逼近了我国的承受能力。在被迫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降低这些投资之后,在未来,投资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贡献也就有限了。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由政府主导,进行了很多投资和采购。这些行为,虽然能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贡献,但是,政府的经费来源,只有税收和赤字。过高的税收,显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赤字会带来通货膨胀,也不利于经济的稳定。

  那么,排除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增加需求上。

  在增加需求上,我国有巨大的潜力。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意味着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2004年,我国居民存款已经突破了12万亿,是我国同年GDF的7倍多。这说明我国居民的购买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其实,居民进行储蓄的动机无非有两种:风险防范和未来的消费。

  这两种需求中,风险防范的需求,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解决。保险行业是最适合推广消费资本化的行业。保险公司销售的分红型保险等险种,就是消费资本化的一种雏形。而在消费资本化理论诞生之后,在这一科学体系的指导之下,我国保险业必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居民对风险防范的需求。此时,我国居民为防范风险而进行的储蓄,将大部分转化为对保险产品的消费。

   而为未来的消费进行储蓄,更大程度上,是由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决定的。

  消费资本化理论告诉我们,过去,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没有认识到消费资本的存在。企业发展的全部利益,几乎都被货币资本的拥有者占有。消费资本虽然并不会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而消失,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消费资本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都处于一种十分消极,甚至同生产对立的情况下。

  即使没有认识到消费资本,拥有越多消费资本的消费者,也可以获得越大的利益。比如服装市场。一般来说,男性的收入是高于女性的。但是,由于女性在服装上有着比男性大得多的消费,因此,女性在购买服装时,比男性能得到更多的实惠。不但有更多的选择,而且各种品牌之间的竞争也使得购买同样档次的产品相对地便宜。

  在有意识地应用消费资本化之后,消费资本可以起到的作用将更大。企业在经营中应当把消费看作同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等同的一种资本。三种形态的资本共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也共同分享企业增长的成果。

  而消费者将认识到,自己的消费是一种投入,消费得越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在经济成果分配时,获得的份额就越大。最终,也将更多地分享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

  通过消费资本化,我国的生产和消费将发生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将不再会出现生产过剩等问题。我国13亿人口的消费资本,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对西部开发的作用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然而,在西部具体实施这个战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资金短缺、环境污染、人才不足、产品没有市场……这些问题,困扰着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者们,并使得西部的发展速度仍然缓慢。

  消费资本理论由于发现了资本的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彻底理清了市场经济下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理论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困扰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种种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通过消费资本化,可以有效地解决西部开发中的资金问题。

  在旧的发展观念中,只有货币形态的资本是资本。于是,货币资本承担了经济发展的几乎全部义务,必须向知识资本支付工资,必须通过各种手段,通过巨大的投入进行市场营销,推广自己的产品。由于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的缺位,货币资本即使增加几倍的投入,也很难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西部开发如果仍然只由货币资本一种资本推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资本投入的积极性,自然会遭遇资金短缺的问题。

  如果在西部开发中,同时运用资本的三种形态来推动经济,情况将截然不同。虽然利润不再由货币资本独享,但是,一方面,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都将积极参与经济的建设,这将大大提高经济的效益;另一方面,货币资本的负担也将得到降低,不需要过多的货币资本,就能够推动经济更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但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的绝对数量减少了,由于货币资本的收益率能够得到提高,将有更多的资金愿意投入到西部大开发中来。此消彼涨,西部大开发自然不会再遭遇资金短缺的问题。

  其次,通过消费资本化,可以解决西部开发的市场问题。

  目前西部市场的调控还不是十分成熟,再加上缺乏消费资本的引导,发展中的盲目性不可避免。有不少项目,盈利能力较强,之后众多的经济主体一哄而上,之后,由于供应过剩,总是造成重大的损失。

  同时,由于西部开发的进程较慢,西部同外界的交流还相对不足,于是,西部大开发中市场的问题一般来说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

  利用消费资本化,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极大的缓解。通过消费资本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桥梁。生产者将更清楚地了解到,消费者需要什么;而消费者也将更加清楚,生产者的特长何在。在降低了市场风险的同时,提高了市场的效率。

  解决了西部开发的市场问题,西部开发的效率必然更高,必然能获得更快的增长。

  最后,通过对知识资本的运用,西部的人才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西部的消费资本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加。

  西部开发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不住人才。由于西部开不出更高的薪水,不少人才流向了沿海等发达地区。

  当然,西部的条件还比较艰苦和落后,不可能通过薪水等手段吸引人才。但是,西部可以把这些人才当作知识资本的载体。如此,西部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能够获得大幅度的上升。

  必须看到,一个高层次的人才,不单单是知识资本的载体,更是消费资本的载体。留住一个人才,在为西部留住一份知识资本的同时,也留住了一份消费资本。这份消费资本,可以进一步拉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

  于是,通过消费资本化和知识资本化,人才获得了消费资本和知识资本双倍的收益,而西部地区,将获得由消费资本和知识资本共同推动的力量,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陈瑜大话“消费资本论”

  2007-12-7 《新财经》王 博

  编者按

  消费资本化理论,是突破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而提出的新的资本理论。它的核心价值是,首次提出“消费行为资本化”,并科学地论证了消费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指出“消费即是投资”。

  经济学家陈瑜,在世界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消费资本”这一新的资本形态,并以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把消费资本与未来的新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出来。

  本刊希望通过连续的深度专访,发现和弘扬源于本土的原创性实用经济学理论,推介出一批能切实影响和指导未来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

  “研究几十年了。”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瑜终于出手了。

  2007年10月12日,陈瑜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学院所作的“消费资本论”专题演讲,被誉为“给予世界的辉煌的礼物”。

  这一天,中国人自己原创的经济理论走出国门,登上了世界最高学府的讲坛。

  面对记者,陈瑜说:“他们行,我们也行。我们中国人也有创新理论的时候。”

  每个历史时代都应有属于自己的经济理论

  《新财经》:我知道您60年代毕业于北大经济系,应该说您脑子里装的是传统经济学那一套。可今天为什么要颠覆它,大张旗鼓主张“消费资本论”?

  陈瑜:(哈哈笑)我认为,已经流行了两个世纪之久的西方传统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已经滞后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往的经济学大师们,他们理论上的一个共同缺陷,是重生产、轻消费。他们从资本的高度分析“生产”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没有一位经济学家从资本的高度,分析“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其实,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只有从资本的高度并同时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才是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新财经》:您的意思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陈瑜:是的。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建经济学资本理论。恩格斯都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时一刻不能停止理论思维,才能跻身于世界文明之林。”我想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和设计,才能成为一名国家的、民族的和世界的优秀人才。所以,我认为,每个历史时代都应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自己的经济学理论。

  《新财经》: 您怎么会想到消费资本论呢?

  陈瑜:这与历史渊源有关。新中国成立五十八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曾出现过两个“一边倒”现象:一次是建国初期,我们向苏联一边倒,完全断绝了同西方的沟通和联系,在学术理论方面到处充斥着苏联学者的观点和计划经济理论。第二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一些经济学者言必称欧美,数典忘祖,使西方传统经济学在中国到处盛行。

  《新财经》:这不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吗?

  陈瑜:其实,两种倾向都是不对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提,应是“商品经济全过程”,而不只是“商品的生产过程”。

  消费资本论是源自中国本土的原创经济理论

  《新财经》:您刚才提到“商品经济全过程”,您怎么看待这一过程?

  陈瑜:实际上,“商品经济全过程”表现为三个环节或者说三个阶段。首先是商品生产的准备过程,就是购买生产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这都属于生产资本;而后,工程师、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们,利用已有的生产场地把原材料和零部件转化为产品,这是知识资本发挥作用的过程,即生产过程;最后,当产品进入市场并由消费者购买之后,所有的价值和利润才能实现,这是商品的消费过程。而这后一过程往往被理论研究所忽略,它是由消费者完成的,所以说,它是消费资本的载体。

  《新财经》:研究这一过程可以引申出哪些结论?

  陈瑜:它至少可以说明:第一,市场经济的资本构成,应该包括生产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三部分,而不是唯一的货币资本;第二,社会财富、当然也包括企业的利润,是由生产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共同创造的;第三,三种资本的所有者,应当共同参与社会财富和企业利润的分配。

  《新财经》:为什么传统经济学会忽视“消费资本”这个完成和实现了资本价值的重要环节?

  陈瑜:这也是我想特别指出的,被传统经济理论一直称为“货币资本”的资本,它实际上就是生产资本。因为,当时人们只意识到有一种资本形态的存在,由于需要用货币来量化,所以就以为资本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资本。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生产资本就是货币资本。

  但是今天,当我发现了三种资本共同存在的形态后,货币就成为多种资本的价值尺度和量化手段,因而生产资本也就恢复到了它本来的名称。我认为我提出的消费资本论,既是对原计划经济理论的扬弃,也是对西方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所作的历史性和批判性的评估。

  《新财经》:您觉得消费资本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陈瑜:它找到了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经济学途径,构筑了一个对富人、穷人都适用的、共赢的经济平台,因而它是一种“共富”的理论,也是新的资本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这一理论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是源自中国本土的原创的体系性理论创新。

  消费资本论将确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新财经》:消费资本论与经济增长有怎样的关系?

  陈瑜:旧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单一依靠货币资本支持经济发展。在这种方式下,企业家主要依靠自身的原始资本积累和银行贷款,来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并获得利益。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显示出局限性和不充分性。这主要表现在,依靠货币资本的单一要素发展经济,会经常出现资本短缺、创新乏力和消费萎缩等问题。

  而消费资本论认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其经济发展方式是由“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资本推动”,三种资本联动的方式发展。

  《新财经》:看来,旧的市场经济理论在您这里真的过时了。

  陈瑜: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旧的市场经济理论来诠释今天的经济,分析今后的发展,并且以此为基础规划未来的经济,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的经济运行走回头路或停滞不前,甚至会误导未来的经济发展,会使我们犯时代错位和适用理论不当的错误。

  《新财经》:在您的理论框架中,消费资本比货币资本更重要,这显然颠覆了传统的资本理论。

  陈瑜:是的。我们应该意识到,今天的消费者既是市场的主人,又是为经济发展注入循环资本的动力源泉。可以说,谁能赢得最多的消费者,谁就能拥有巨额的资本注入。消费者的资本资源规模越来越大,这些资源如果能够进入生产和经营领域,必将引起资本的成倍增长。2006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存款已突破16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资本存量。

  《新财经》:按照您的观点,中国的消费资本存量是巨大的,但怎么做,才能让这个存量转化为资本呢?

  陈瑜:实际上,“消费资本化”是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升到前端,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消费与投资有机结合,从而使买卖双方在这种条件下合二为一,完成将消费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消费是一个可以计算或涵盖生产总量的经济概念。可以这样说:消费资本化理论实际上是一个调度社会总资本的武器,它所产生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新财经》:您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陈瑜:好。比如资本的沉淀效应吧。消费资本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庞大的资本存量。当企业把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消费额,以记账形式记入消费者在本企业的个人投资账户,过一段时间之后,比如一年,企业就可以按账户余额和盈利状况,按比例以资金或产品的形式返还给消费者。由于企业的收和支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因而企业自始至终都保留了一定的资本存量。随着消费者消费规模的扩大,这个沉淀下来的资本存量将以几何级数递增,企业的发展也因此得到了另一个渠道的资金支持。

  消费资本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新财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本的力量,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拥有者的资本权益和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实现和有效放大。但消费资本的所有者,也就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资本权益在推动商品经济繁荣的同时,却被忽视或根本无法进入资本增值分配领域。对这一点,您怎么看?

  陈瑜:过去,普通人没有进行资本增值和积累的平台,或者说平台非常稀少和狭窄。但是,通过消费资本化,只要进行消费,任何人都可以将消费转化为投资,将他的消费资本放到自己选择的企业平台上进行增值和积累。

  消费资本论是全民共富理论,其出发点不是从富人那里拿一部分钱分给穷人,而是直接从经济机制上推动共同富裕。消费资本化理论的长期实践会产生“共富”的效果,这与邓小平理论所主张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完全吻合的。

  《新财经》:什么状态下,才能算得上实现全民共富?

  陈瑜: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国家最上层的富裕程度来判断社会的富裕程度,而要根据社会最低层人的生活状况来判断。只有这部分人真正富裕起来,并在思想、文化、知识、能力、技术、住房、工资、收支、福利等方面,能和那些已富裕起来的人看齐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幸福安康的。

  《新财经》:这与台湾的“均富”理论有什么区别?

  陈瑜:在没有消费资本化以前,富人要富,你阻止不了,穷人要穷,你也帮不了。有了这个理论,富人仍然富他的,而穷人也可以逐渐富起来。这个理论是让富起来的人得到保护,而让没富起来的人得到帮助,这与台湾的“均富”理论有一定的区别。“均富”理论是对利益的平均分配,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干预一部分富人的经济学,如通过高税收来调节富人资本的增长。消费资本化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经济学,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经济机制参与其中。

  评“消费资本论”

   杨谦

  最近常常听到消费资本论的说法,上网去搜了一下,相关内容果然不少。并且了解到,消费资本论是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陈瑜教授提出的理论。在该研究院的网站上,我了解到消费资本论的基本内涵:“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商品之后,企业应把消费者的消费视同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该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还给消费者。这意味着,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实际成为一个投资者,而消费则质变为资本。消费资本化理论在实践和应用中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如消费者投资,消费者参股、消费者期权、消费者选择权等,通过这些方式将消费向生产和经营领域延伸,在不同层次上实现消费资本化。”他还提出了“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资本推动”的三种资本融合、三种资本联动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我不是学经济学的,资本论学得也很浅,不过在学习消费资本论的过程中确实有些想法。在这里不揣浅薄提些看法就教于教授。

   第一,消费资本论的理论基础。一种理论,必然需要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基本的概念。其实,理论就是某一个基本概念的推理和延伸。我没有看到消费资本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果是消费的话,显然他所说的消费活动不符合消费的基本概念,如果是资本的话,显然又与他说的消费矛盾。即便是否定一个概念,也需要把否定的理论依据拿出来。我们从“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商品之后,企业应把消费者的消费视同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该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还给消费者”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悖理。什么叫企业应把消费者的消费视同企业的投资,所谓视同只是一种希望,根本不是规律,也不是理论。所以,我认为至少到现在为止,消费资本论并没有超出以往的经济学理论。

   第二,消费是资本,但它是销售者的资本。作为一个消费者购物,把货币交给卖方,这个货币对卖方来讲倒可以视为资本,而交出货币的一方根本不具有资本的性质。所谓“企业应把消费者的消费视同对企业的投资”,实际就是在这种理论和规律基础上表达的一种无奈,只具有道义上的呼唤,而不是理论。因此,那种期望以消费者的方式来创富的人最终只能为别人创富,因为你的钱真正的资本价值是对别人而言的。消费资本导向也许不错,但那也是对卖者而言的。

   第三,消费者投资不是消费。这个理论提出消费者投资的概念,如“消费者参股、消费者期权、消费者选择权”,甚至还有消费者股东等等。把这些投资的概念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我们并没有看到它的基本理论依据。消费与投资,在经济学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规律,在现实中还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本没有看到过一个所谓消费致富的案例。把累积消费称为是消费资本是可笑的,谁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你降低消费成本的一种方式。消费者参股,那就是投资,那和消费有什么关系?举例说,对房产来讲,你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投资者,你可以有两种投资方式。一是投资开发商做股东,二是直接投资房子做投资者。前者的利润来自公司经验,后者的利润来自市场。当然,如果卖不出去,或者房子跌价,你作为投资者蚀本,就只能做消费者。所有的所谓消费生财的梦想都逃避不了这样的规律。而所谓的消费者期权,也根本不是消费,这个时候的行为就有些类似储蓄。所以,把消费和资本如此生硬地联系在一起,只能是混淆概念,并没有解决解决发展中的任何问题。而且,这个理论让我想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流行一段的返本销售,当时返本销售以商业改革的名义在商业领域轰轰烈烈了一番,最终结果还是消费者吃亏。当然,当时很多的商场是国有的,因此很多地方最后政府买单。

  第四,靠消费致富只能是悲剧结局。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对消费资本论鼓吹已经过了头,甚至到了煽情的地步。比如说,消费资本论是穷人经济学。我相信这肯定也不是消费资本论发明者的本意。对于穷人而言,消费本来就很拮据,非要让他去做消费致富之梦,其结果不是买了一堆不需要的消费品,就是投资帮助了富人转更多的钱。要记住,如果是一个赚钱的机会,那永远是有钱人最先抢得商机,因为任何商机都不是免费的。在我们现在已经充满浮躁的社会里,所谓穷人经济学的提法反而会鼓励缺乏经济知识的人做不切实际的梦想,为了所谓的消费去东拼西凑,结果会发现,这样的穷人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的就是如何转穷人钱的经济学。因为,这非常容易让消费者混淆了自己的行为,降低对风险的防范。消费的风险是花钱买到不适用的消费品,而投资的风险则是血本无归的可能。所谓消费资本论让很多的人以投资者的心理充当消费者,自我麻痹在梦想中,吃亏是必然的了。假如真的有钱人,也许蚀些本无所谓,但是看到那些急于致富的穷人去跳陷阱,实在是令人痛心。千万别相信“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商品之后,企业应把消费者的消费视同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该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还给消费者”,全世界应该的事情多了,而作为企业以以赢利为目的也是天经地义的,倒是无缘无故的把钱分给消费者,好像真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第五,消费者应该享受到流通利润,但消费者必须清楚我们怎样才能享受到。对消费者来讲,降低消费成本是一个永恒的追求。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作为买方市场才会逐步建立消费者主权;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需要采取各种组织措施,尽量提高自我的讨价还价能力。这个话题是经济学家多少年了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根据经济发展的经验看,消费者享受流通利润的方式必须依靠消费者的组织。利润,国际上流行的团购方式,就是降低消费成本的一种组织形式。消费者通过联合购买,提高自己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降低买价。目前中国也已经出现这样的组织。另外,组织消费者合作社也是享受流通利润的方式,这也是被发达国家证明有效的一种组织资源。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信合作社的发展逐步会在社会上引起重视,消费者合作社逐步会流行起来。还需要说明的一点,享受流通利润必须有法律的保障,否则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六,关于理论的重新。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最基本的消费常识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过多地受所谓理论创新的误导。因为,如果你作为消费者的话,我可以说,除了你现在接触到的商品丰富多了,广告虚假多了,促销花样多了,购物方式多了,关于消费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理论根本就没有多大变化。你只需学习更多的商品知识,让自己更精明一些。而如果要消费致富,那已经不是消费理论的创新,倒可以说是投资理论的创新,因此需要从投资的角度去分析。

   一点点浅见,不一定对。也许我对消费资本论的学习还不够深,理解还不够透,所以浅见必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同时我也希望高等院校的学者们也能够加入这样的讨论中。至少到现在为止,我没看到它理论意义,我希望学者们经过充分的讨论能够让我们更明白一些。

  消费资本论新商业模式与直销传销的区别

  根据国际直销协会的定义,直销指的是“人对人”的销售产品或服务,并不通过固定零售店方式的销售。2005年12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所称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若能完全贯彻《直销管理条例》精神,直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促进作用,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考虑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程度和直销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对直销经营许可证的审查颁发非常严格,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少之又少。

  调查显示大部分消费者不愿意尝试直销这种经销方式,原因在于直销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因素,如商品价格高、推销成本高、业绩压力大等。对比消费资本论新商业模式与直销,两者有以下四点差异:

  第一,核心理念的差异。消费资本论的核心,是将消费向生产和经营领域延伸,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运营的投资行为。这实际上是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升到前端,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既能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资本动力,使消费和投资有机结合。从而使买卖双方在这种条件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完成消费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这样,消费作为一种资本,同生产资本、知识资本一样,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直销以销售为导向,关注的是单笔交易的完成,缺乏战略角度的思考。直销公司考虑的是公司的业绩和直销员的收益,而不是消费者的满意度。

  第二,顾客忠诚度的差异。消费资本论新商业模式不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关心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当企业把消费者作为本企业的投资者时,消费者成了企业的协议股东,可以长期分享企业的收益,因而积极性和忠诚度大大提高。对直销企业而言,顾客续购率不高,因为直销缺乏一套留住顾客的激励机制。消费者的效用仅是所消费的产品,除此之外不会得到其它利益,因而忠诚度较低。如果发现好的替代品,顾客就会不断地流失。

  第三,法律约束程度的差异。消费资本论是阳光理论,消费资本论新商业模式是阳光模式。它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科学依据和法律基础的企业新商业模式。消费资本论的运用与实施在法律规范的调整下进行,深深植根于现代法律精神--权利本位的基础之上,遵循民事法律契约(合同)的有关规定,符合自愿、平等、诚信的原则。而由于直销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国家一直对直销加强监管和限制,并采取一系列的约束举措。

  第四,产品价格和价值的差异。消费资本论新商业模式视消费者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协议股东,遵循诚信、平等、自愿的原则,产品销售价格能够真实反映价值。而直销公司所销售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准确计量,产品的真实效果难以客观评价。因此直销企业为了调动直销员的积极性,很可能会提高产品价格和直销返点。而直销员为了提高销售量,很可能会虚夸产品的功能和质量。

  消费资本论成非法传销新庇护伞

  作者:王睿    文章来源:《中国直销》

  继消费储值、含权消费、卖二赠一、XX基金、XX银行之后,消费资本论又成为最近在直/传销界最时髦的支撑理论。

  据了解,这套理论是由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瑜教授于2005年提出,其核心理论是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商品后,企业把消费者的消费视为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按一定比例返还给消费者;这意味着,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成为一名投资者,即消费变为资本,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 陈瑜教授也表示,按照他提出的消费资本化理论,可以完成和实现对传销的改造,从而收编8000万传销难民。

  这样的言论一出,正四处寻觅生路的各路多层次直销怨民、非法传销难民、非法集资灾民们如遇知音,消费资本论也就迅速成为这些人的庇护伞。经笔者调查得知,大打消费资本论牌的公司,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广西永乾集团。

  笔者从手中一份永乾公司的制度中获悉:

  永乾公司对消费者的回报制度是:

  1.报100单:即首次消费19500元(15000积分),可获6次返利资格,不仅获利润17100元,还免费拥有42900元的名优商品。

  2.报50单:即首次消费9750元(7500积分),可获6次返利资格,可获利8550元。

  3.报30单:即首次消费5850元(4500积分),可获6次返利资格,可获利5130元。

  永乾公司对发展商的回报制度是:

  1.享有消费商的奖金制度。

  2.每出售1张永乾会员卡,可获得5元/张的服务费。

  3.直接介绍顾客消费,按消费积分的3%永久收益(包括重复消费)。

  4.直接介绍3个以上的发展商或消费商,并且,每个发展商或消费商的消费积分累计达1万分以上,可获得管理津贴2%~13%+2%奖励+免费旅行等。

  5.推荐永乾连锁商行,公司一次性奖励3000元,并按商行营业额的2%永久获利。

  6.推荐名、优、特的产品进入永乾平台,按进货价的1%~5%予以奖励(具体视厂商与永乾集团的利润空间决定)。

  很明显,广西永乾的奖金制度里,不但具有对消费者的非法集资形式的滚动返利,也具有多层次直销模式的奖金计划,同时,在发展商制度里,还加入了发展加盟连锁的概念。

  笔者还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永乾,这类型的公司往往都会把其他直销公司大量囤积的卖不出去的产品,谈好一个极低的价格,在公司里代理销售,由于任何产品只要以很低的价格都可以进入公司的销售网络,这样,在这类型公司的经营模式里,还参杂了异业联盟的概念。

  此外,这类型公司还打着三农口号,向知识文化程度不高、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发展;告知他们,当集资的金额到一定数量,还可以在城市里买下地皮,向银行贷款,找银行圈钱等。

  换句话说,消费资本论下的非法集资公司,其操盘手基本上都是在多层次直销圈子、非法传销圈子、非法集资圈子摸爬滚打过多年的老油条,可以很熟练地将消费储值、含权消费、卖二赠一、XX基金、XX银行等非法集资概念进行混合包装,并用多层次直销奖金制度强化队伍发展,并把三农问题、加盟连锁、异业联盟等概念融会贯通,用消费资本论为理论主导,伺机向银行骗贷。这样的非法集资组合欺骗模式,已远非1998年全面禁传时,来源于民间地下金融的原生态非法集资了,其隐蔽性、复杂性已远胜于当初,加上貌似合理创新的消费资本论的高度理论指导,更是混淆视线,猖獗于世。

  消费资本论研究论纲

  转载

  中国经济的腾飞,改变了全球格局,推动了世界进入了“消费者主导的时代”。

  在以生产为中心话语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费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依附性的,它从来没有取得与生产概念平等的独立地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体系本身,在消费话语上存在某种与信息经济大的前提假设不相符合的重大缺陷。具体表现为:生产价值论中缺乏抽象消费概念,生产资本论中缺乏消费增值概念,生产目的论中缺乏自主消费概念。以至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中心”倾向,造成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

   以消费为本的消费资本论,推动经济发展从生产向消费的复归;恢复消费在经济学中与生产的平等地位;并以“回到消费本身”的方式,实现经济学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

   一、为了解决经济社会中各种阻碍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在经济理论领域进行新的研究、探索、创新马克思认为:“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但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将消费与生产作为平等的概念来研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交换领域,提出了生产的抽象交换价值,但没有提出消费的抽象交换价值,使得消费不可进行社会交换;在资本领域,研究了扩大再生产的微观基础,而没有研究消费扩大再生产的微观基础。凯恩斯主义对于需求扩张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在此背景下,研究独立的消费理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消费的交换价值

  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获得产品、服务和体验而得到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的过程。消费价值是指消费本身创造的价值,包括直接动机满足的价值、消费者的社会必要消费时间消耗,以及消费对于实现生产目的的贡献。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消费价值,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也就是直接动机的能力,取决于消费这种商品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必要的社会发展能力,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自主消费的能力。

   正如(生产)价值与使用价值,是人与对象物之间关系的抽象。对消费来说,消费价值,与其对象物 —— 使用价值,也存在同样的关系。具体消费通过使用价值表现,抽象消费通过消费价值表现。

   对消费进行量的分析,前提是进行质的抽象。因为量的本质乃在于质的抽象。我们首先要抽象出此一消费与彼一消费在量之上的可比性,就需要先假设它们在质的上面,是相同的,是可以通约的。在社会化消费中,消费与消费之间的比较,本身就可以显示出消费的抽象价值,它是消费社会性的表现。抽象的消费价值,就是消费的交换价值。

    正是抽象消费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具体消费的社会意义得以浮现;并且使消费与消费之间,可以产生交换关系,从而为消费增值提供社会化的价值基础。抽象消费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当商家局限于自己的商场对商品打折时,他不自觉地依据的,是具体消费概念;但当商家进行跨商场的打折时,他必须具有抽象消费的概念,并且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在不同商场的不同使用价值间,进行消费贡献的社会化比较。

   2 、消费资本化论原理简述

   生产只是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离开了生产目的的生产,是盲目的生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生产力,再一次把消费者拉回到生产者面前,从而在实践中推近了以人为本的复归。相应地,经济学回到需求本身进行研究,也就不再只是需求经济学的任务,而是整个经济学本身现代化的要求,是人的复归的要求。

   我们不能单纯地指望货币和金融系统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应允许或鼓励其他信用方式的中介,介入消费价值的表现。消费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消费资本化。即把消费作为投资,获得消费资本剩余价值回报,实现消费增值。而消费增值的价值所在,是对社会生产目的的社会化实现。

  消费资本化的根据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一样,拥有对扩大的再生产和再消费的剩余的索取权;只有消费者与生产者在资本层面取得平等地位,才能在生产目的上保持稳定均衡,从而进入和谐产消;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消费的倍增,可以对生产的倍增,起到价值实现意义上的平衡作用,从而使生产价值的增值,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3、消费资本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在进行长达近百年的工业化建设中,一直是以生产为中心,几乎所有的经济行为、资源配置和经济政策导向都是围绕生产而设计和开展的。如何从体系上真正重视消费的作用,并且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新的消费模式的发展,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和谐对接,实现高质量的消费,是当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逐渐从投资经济转向消费经济,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必由之路。

  要加快我国经济从单一的生产中心向消费转移,必须采取关键性措施,促进消费市场的启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中信息成本的降低,服务经济的逐渐发达,以及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消费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而有力,由此正在形成一个崭新的消费市场。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重新审视并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要真正认识到“生产拉动力度减弱,消费拉动力度不断增强,单向生产拉动问题重重,而消费拉动前景广阔”的客观趋势,及时制定政策,引导生产和消费。

  二、通过信息化,实现消费资本化

   1、社会价值:

   将电子商务等先进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是我国消费经济的新生力量,可以有力地改造传统的商业结构和商业生态,增强我国商业的活力。

   从宏观层面上,这种商务有助于促进消费,拉动需求,稳定客源,增加收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发育,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经济模式中的不对称的信息传统方式和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

  从微观层面上,这种商务模式有助于解决当今商业流通领域中突出问题,如诚信危机、消费信心不足、交易成本过高等。
同时,可以起到保护消费权益,激活消费市场,加速商品流通,提高产销过程中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加盟商家信息化建设的作用,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制度方面的创新

    就是在消费货币化基础上,进而进行了消费资本化的制度设计。

    消费资本市场,是由实体消费资本市场与货币消费资本市场构成的。它们与实体消费商品市场与货币消费通货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在扩大再生产中获得利润和利息的特性。实体消费资本市场是信用形式的消费资本化的价值基础。没有现实中的消费利润,就不会有信用形式的消费利息。

    消费资本化,首先是在信用形式之外的实体资本市场上实现的。也就是说,消费者从消费的资本化中获得的剩余价值,首先来自实现个体消费,然后才有来自消费资本化系统本身的。消费作为投资而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可以从消费投资中获得利润。这种消费利润,在现实世界中,来自对于生产利润的分享。可以认为,生产厂商在传统体制下获得的利润,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主权创造的。这种主权表现在,离开了它,生产者的生产就会陷入盲目状态,其价值就不能充分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利润就有虚假成份,是以经济危机对生产资本的潜在惩罚为代价的。

    在具体实践中,消费利润,实际来自厂商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通过进入批零差价区间的形式,转化为一定比率的佣金。在消费资本化系统中,消费者剩余来自生产者剩余。消费资本化系统作为信息中介,就承担着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供求信息沟通的中介作用。来自于消费投资的消费者剩余,实际是在根据总供求背离生产目的的实际情况而放大或缩小。如果全社会出现普遍的供不应求,消费者剩余就会相应减少。换句话说,消费资本化是一种具有总供求内在调节机制的制度设计,不会因为鼓励消费的目的,而鼓励盲目消费,或为消费而消费。消费资本化的利润来源,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协调利益关系的结果。

    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数量说的批判,是建立在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流干预商品流的历史背景中的。今天,消费资本化系统,在信息流干预资金流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从实践中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是个属于 21 世纪的经济学问题。凯恩斯主义是站在生产者主权的立场上,建立一个为生产而生产的过剩经济王国;信息化将站在以人为本的消费者主权立场上,建立一个用消费满足人们最终生产目的的循环经济王国,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消费资本论对经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消费资本论的基本意义就是把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力量,与生产一样,具有资本增值的特性,同样可以为人类经济增长和促进福利作贡献。这种理论和基于这种理论下的商业模式(大道和谐经济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形成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

     重视对消费资本论的研究和基于消费资本论上的模式推广,有助于人们对重视从消费角度来审视生产,就会非常有利于有质量的增长模式形成,保障经济有质量的增长,能把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起来,对实现我们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和运用消费资本论,推广基于消费资本论的商业模型,将更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从根本上保护了消费者的分配权。

  3、促进国内市场的发育和经济安全

      中国要立足于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它要在自己生产和消费能够循环的基础之上,将经济的体外循环逐渐转变为体内与体外的互动循环,这样才能够提供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而实现和谐产消,并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通过消费系统将消费者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调控,自我运行”的微观机制,自我发挥调节作用,既有助于政府从宏观角度调控市场,也有助于市场经济力量的自主性成长。

  4 、促进我国“和谐产消”的实现

      生产与需求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是可以调控的、一体的。重视消费才有助于减少生产和消费的摩擦,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循环的模式。生产与消费的有序良性发展是实现和谐经济的关键领域。

  5 、减少国际贸易摩擦,通过国内消费影响世界

     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技术投资和商业模型的输出,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出口产品。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消费系统,就可以在世界经济领域有更大的发言权,如果我们的商业模型(该消费模型已申请国家专利)得以成功输出,那么整个世界的经济核心就将被中国人掌握,由中国人来操控,就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强大的经济工具。我们应该从简单的替别人打工型的消费行为,变成增值型的消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消费模型与标准,而且这个消费模型应该是全球的,它体现了市场是全球化的。通过积极扶持基于消费资本论的消费模型,将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了经济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和消费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消费资本论”:返利式传销的理论基础

  来源: 《直销人》媒体中心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全国几个传销大案都与消费产生资本的理论有关,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我不得不提笔写此文章。我要告诉直销界,“消费资本论”是返利式传销的理论基础,因为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切莫上当受骗!

  一、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有剩余价值,才可能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二是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是由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决定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积累;商品价值的降低,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资本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不变资本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

  ③所使用的资本与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使用的年限和数量的多少。

  ④预付资本的增加。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以及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家预付的资本越多,剥削的工人越多,从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也会增加。

  二、“消费资本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消费产生资本的理论是由陈瑜教授首先提出的,为此他出版了《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一书,在经济学界产生褒贬不一的反响。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是将消费向生产和经营领域延伸。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

  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他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参与企业运营的投资行为。于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消费转化为资本。陈瑜认为,消费资本化理论是一种“全富”的理论,因为它同时为社会构筑了一个富人、穷人都适用、共赢的经济平台。对陈瑜教授的这种研究探索,我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学者深表敬佩,但这一理论假设我不敢苟同,因为“消费资本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研究而产生的,那么在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过时?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原理在中国的当今社会没有过时。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了我们以下几个道理:

  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但个人的资本积累不会在消费中产生。消费作为需求力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其本身的直接拉动,也有通过消费变量而诱导出来的其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即间接拉动。

  但是,消费不会产生社会个人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只有在扩大生产和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过程中才会发生,而消费也只能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才能发生。没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何来消费?所以我们认为,消费行为是不会给社会个人提供资本积累的机会的,因为这种机会根本就不存在。

  第二,消费不可能成为一种投资行为。陈瑜教授认为,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同时可以变成参与企业运营的投资行为。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面,消费与投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行为。如果把两者硬是“揉”在一起,就象硬是把水和油搅在一起一样,是不可能产生富人和穷人一起致富的“和谐”局面的。

  因为,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的是产品价格最小化,两者怎么能“揉”在一起呢?第三,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积累的资本都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应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消费行为的本身,并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怎么会转化为资本呢?如果按陈瑜教授的说法,充其量是企业在产品销售中打折扣给顾客而已,根本不会在消费中产生资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谓的“消费资本论”因为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原理,所以这一理论的假设前提是错误的,因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不科学的。

  三、“消费资本论”已成了我国反利式传销的理论基础

  陈瑜教授《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一书出版后,没有收到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正面效应,反而成了我国反利式传销的理论基础。广西永乾公司制胜市场的利器是它的“消费来福系统”:一个持卡人在消费购物的同时,可以每月获得稳定返利(而且回报率很高)的制度设计,这是一个所谓颠覆了所有传统商业思维和市场法则的创新的消费和经营模式,其设计理念来源于陈瑜教授的“消费资本论”。

  实际上,在永乾公司“消费功能已异化”,消费者购买产品往往主要是为了投资,而不是为了真实的消费需求。我们看一下:只要花上195元,便可购得一“权”,成为会员,获得返利资格。但每月必须消费一定数额,直至消费满6个月后才可开始返利。最终一“权”投入429元,半年可得600元返利,扣除所掏本钱及每月3元个税,可获利153元。商行到底靠什么返利呢?结果如下:以每人每单算两个人投入,最后的返利为:(600-429)×2=342元。如果再有第三人投入429,便可满足2人的返利。该公司还赚了429-342=87元。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周期有3万人投入,有8550人被牺牲,这8550人的返利又从下一个周期的新加入者来填充,并如此循环下去。只要保证下一个周期有上一个周期基数的25%的人加入,公司运行便不会有问题,加入的人越多,公司赚得越多。日前,这家公司被公安查封,彻底打破了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的神话。

  事实证明,“消费资本论”已成了我国返利式传销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现在有一种叫返利式传销,他们要消费者购买价格很高的产品,然后按时间间隔,以返利的形式返还所谓的利润。从目前警方查封的几家涉传企业看,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传销的,他们的共同理论基础就是陈瑜教授的“消费资本论”。陈瑜教授是一名很有声望的经济学研究专家,因此,很多消费者对他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消费资本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原理,因此注定会给消费者带来伤害。要彻底打击返利式传销,我认为,对“消费资本论”加以认真的剖析,恐怕是我们所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理论基础铲除了,返利式传销也就没有了欺诈的“圣经”!

      作者:欧阳文章

  

  

编辑/发表时间:2010-12-25 00:11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互联网
贡献者:
蔡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