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辣椒
甘谷辣椒,甘肃省甘谷县特产,甘谷县盛产的羊角辣椒,是闻名中国的“辣椒之乡”,以其椒身长,皮质厚,色泽好,辣味浓,油分多而享有盛誉。辣椒营养丰富,含有辣椒碱、辣椒红素、蛋白质、胡萝卜素、脂肪油、龙葵甙、大量的维生素C,微量的挥发油。2011年7月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甘谷辣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提及甘谷辣椒,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每到收获季节,甘谷山川红遍,到处都是辣椒的世界、
辣香的海洋。尤其是该县的盘安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庄前屋后、檐下树上,都会挂满红彤彤的辣椒串儿,处处椒香迷人。
甘谷所产辣椒,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硕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且富含十几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甘谷辣椒有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积几百年栽培之经验的甘谷辣农们,已总结了一套精湛独到的种植技术,加之甘谷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温差大,为辣椒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甘谷辣椒产量高、质量好,该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要高出一般辣椒许多,是世界辣椒品种中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市场上独占鳌头,也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90%以上出口创汇。目前,已多系列、多品种开发,有辣椒面、丝、片、丁、酱、油等几十种,远销韩国、日本、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受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高度赞誉,被外商誉为“辣椒之王”。
甘谷,古称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建县,为全国县制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等名人先贤诞生之地,世称姜维故里。甘谷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西北,渭河上游,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总人口59.38万人,辖5镇10乡。
甘谷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迅速,已建成12个蔬菜生产基地、18个果椒生产基地、16个中药材生产基地和56个规模养殖示范村。甘谷素有“中国辣椒之乡”之称,线辣椒味道浓香,驰名中外,白条党参畅销国内外,甘谷月季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金奖。渭河川道区为冲积小平原,物产丰富,被誉为渭河“金腰带”,南后山区10万亩天然次生林和广袤的草地,形成了畜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甘谷素称“辣椒之乡”。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甘谷辣椒角条细长,色泽红亮,肉厚油丰,香辣可口,古为朝廷贡品,现为人民大会堂国宴专用佐料。改革开放以来,甘谷县坚持走辣椒产业化发展之路,全县种植面积1万亩,年产辣椒干2700吨,发展加工企业100多家。辣椒面、丝、片、丁、油、酱等八大类20多个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及韩、日、美等国际大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特点
甘谷所产辣椒,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硕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且富含十几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甘谷辣椒有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积几百年栽培之经验的甘谷辣农们,已总结了一套精湛独到的种植技术,加之甘谷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温差大,为辣椒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新品种
天水农科所甘谷试验站发挥科研部门的技术优势,积极为甘谷县特产辣椒培育新品种。近期以来,正是辣椒开花之际,该站科技人员和职工深入田间地头,积极进行辣椒新品种的嫁接。
甘谷试验站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抗病、丰产、长羊角型辣椒——天椒4号,从定植到开始采收需40多天,最适合早春大棚栽培,亩产3000多公斤。该品种上市时正值蔬菜淡季,成为外销和本地市场的抢手货,因而效益好,亩收入5000元左右。这个品种目前已推广到全市各县区和外地,该站党支部书记王明喜说:“为了发扬甘谷辣椒的品牌,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将继续加强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
销售
甘谷线辣椒形似牛角,体长18-20厘米,粗细1 厘米左右。色泽红亮,辣味浓烈,肉质肥厚,油分多,味辣且香,容易干燥,又耐久存,久负盛名。甘谷辣椒主要产于磐安镇,这里地处渭河河谷地区,气候温暖,灌溉条件好,种植辣椒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种植历史也比较悠久。这里的农民户户都有种植辣椒的好手,辣椒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传统种植作物。现在的辣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5000亩,平均亩产辣椒干500斤左右,全年收获辣椒干250多万斤,每年有1000多吨出口东南亚各国和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朝鲜、斯里兰卡和港、澳地区,深受欢迎。目前,已多系列、多品种开发,有辣椒面、丝、片、丁、酱、油等几十种,远销韩国、日本、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受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高度赞誉,被外商誉为“辣椒之王”。
示范区
据了解,甘谷辣椒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主要在两个区域实施:一是以大像山、磐安、新兴、六峰等四镇为主的自流灌溉种植示范区;二是以安远、礼辛、金山、八里湾、武家河等五乡镇为主的小溪灌溉和地膜覆盖种植示范区。示范区建设共涉及全县11个乡镇3.572万农户,其中磐安、新兴、安远等重点乡镇示范区面积达到1.2 万亩左右,占示范区总面积的58%左右。05年,县上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100万元,对辣椒种植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增强了农户种植辣椒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县共完成辣椒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 104% ,辣椒总产量达到4808吨;在示范区内推广种植甘谷优质七寸红辣椒1.2万亩,良种率达到了100%;加工无公害辣椒制品 512吨,占计划任务的114%。
自项目实施以来,甘谷县及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科技、质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甘谷县辣椒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以县质监局为牵头单位的项目实施小组,并把辣椒标准化示范推广工作作为相关领导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指标。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面积落实、物资配套、贷款投入等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汇报会,每半年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各成员单位根据辣椒栽培规程和农药、化肥使用准则及辣椒加工企业有关生产标准,在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按规程栽培,按执行标准加工。项目实施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深入第一线蹲点抓落实、抓推广、抓培训、抓技术操作。为提高种植户和生产加工企业对辣椒标准化的认识,项目实施小组通过印发科普资料和广播电视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辣椒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增强科学栽植、标准化管理意识。
培训
同时,农牧和质监部门在农村巡回宣传和培训,共印发辣椒栽培技术规范及知识资料45656份,科技咨询163期,咨询2062人(次);共举办20期培训班,培训56000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员530人(次),农业种植户47200人(次)。在确保示范区建设质量方面,甘谷县在认真抓好《甘谷县辣椒栽培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把业务培训与办示范点相结合,把单项技术与综合技术相结合,组织实施了《甘谷县无公害辣椒农药使用准则》、《甘谷县无公害辣椒化肥使用准则》和《甘谷县无公害辣椒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并逐步建立了生产示范基地档案化管理,从而突出解决了以前辣椒生产中存在的农药施用不当、化肥施用过量等实际问题,使示范区种植户安全用药、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已逐步成为自觉行动。
甘谷辣椒申报地
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0年第76号公告,对甘谷辣椒地理标志申报产品予以受理,这是甘谷县首例获得受理的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这必将对扩大甘谷辣椒的知名度,增强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独特作用,对打造我县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生积极影响。甘谷辣椒质量特色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密切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特征显著。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待受理公告2个月无异议后,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将予以正式保护。
甘谷辣椒历史久远,传明朝天启年,经商旅贸易,至甘谷种植,距今已有四百余载,乡人择时培育,精心选种,品质优良,曾作明清贡品而享誉陇上。传辣椒古称番椒,自海商贸易而来,又称海椒,原产美洲陆地,得印第安人驯化,方为可食蔬菜,明时随海运入两广川湘,食之者众,其香辣味美,浓郁香远。
明叶应甲编《伏羌县志》记载,此地居渭水之上,处内陆河谷,气候温润,光照充足,土质肥,经渭水灌溉,更宜种植,此得天独厚,无湖广之烈,无川陕之劲,性辣而平和,色泽美,味一绝。做菜,则自成一道,作料,则入一日三餐。可酱可油,皆入厨内美味,上国宴佳肴。然制法各异,或面或丝,或片或丁,其制面尤为传统,胡麻油火炒,入石臼创制,粗细相配,更是辣香益人。经密封包装,远销东南诸国,广受赞誉,获称“辣椒之王"!
此海外佐料,随客商万里而来,色深红,辣香味浓,色泽味美,多种渭河两岸,广植于东西两川,尤以西川为盛。磐安之椒,以色红角长,质肥肉厚,有皱褶,纹路成形,油多味醇,芳香浓郁,辣度适中,美味可口,雄踞椒类之榜首。甘谷辣椒,以营养丰富,风味香辣,含微量元素富足,自成风味,以其椒修长,皮质厚,色泽好,辣味浓,油分多,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已成陇上传奇!
曾有商贾马队,备干辣条,以熬汤御寒,有求学书生,夹饼充饥,提神醒目,刻苦攻读。至夏月,串起于房檐之下,满院生香,红红火火,祈福生活蒸蒸而上。日月适时取用,和食材以成菜,无不香里散辣,辣中留香,无不精神焕发!到秋月,取火红鲜椒,剁碎末,和花生、芝麻,同豆酱,制出辣酱,满口生津,回味无穷;待霜月,拾青红椒,入姜葱蒜片,和盐汤醋料,入花椒香叶,存陶罐十余日,经浸泡而腌制,酸辣可口,回味诱人,亲友相赠,名传千里。
甘谷辣椒,香辣纯正,经油泼提味,入陕西八怪;配兰州拉面,达天南地北;入火锅底料,成塞上风味,其善和花椒,与粉条蔬菜,调出麻辣风味;调面皮,糊撒饭,拌凉粉,俱是农家特色,功在开胃消食,解乏鼓劲矣;至若秋后,煮土豆开花,炒青椒,烤花卷,下酸菜,美味无穷,不觉回肠荡气,五味俱足。和土豆细丝,青椒性凉,干椒性烈,炒出家乡味道;青椒茄子炒腊肉,风味独特,回味悠长,更是渭水乡愁‘七月十二’!
自改革以来,种植日益壮大,渐成农特产业。有贤达富商者,如辣子性格,豁达干练,自注商号,皆以科技种植,成片推广,建万户椒园,助力乡人提高福祉。此辣椒得遇良时,效益突现,入陇上农特产品,红遍两岸山川,成冀县一景,客商莫不称赞,入全国辣椒之乡,声名远播,一时椒香万里,誉满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