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粘

  窑粘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粘上的窑里的杂质。

  窑粘属于瓷器缺陷之一,也是一种窑病。其形成原因是瓷器在装窑时因装窑方法不当如窑具倾斜,装瓷时空间拥挤,导致烧成后瓷器与瓷器之间或瓷器与窑具相粘连,可分器粘、匣粘和砂粘等。严重的窑粘无法拆分,程度较轻的可以强行拆分,但器身往往留下粘痕或粘块。历代瓷窑遗址里都有这类次品或废品。

  窑粘顾名思义是釉或瓷土粘在了瓷器底足上,而修足又不到位所产生的,它一般成不规则的结块状,其往往处于溶解或半溶解状态,是古瓷器底足上常见现象,尤其是民窑器,这种现象在明末时期特别严重,到了清代,随着生产管理水平和工匠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现象大有改观,在官窑瓷器上极难见到,但在民窑及地方窑上仍然存在.一直延续到民国.

  而窑砂顾名思义它象砂粒一样的物体粘在了瓷器的底足上,这种砂粒为白色透明状或半透明状,它的质感类似于石英砂.从历代的瓷器底足上观察,它的起源大至在20丗纪50年代左右,之前只见窑粘不见窑砂.这是我经过了大量的底足观察才发现的这一现象.尤其在70年代后的仿品上,这种窑砂的现象更为突出.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有些还在上面涂上一层氧化铁溶液.以冒充"火石红".据查证,石英砂是由于产用了电烧和气烧工艺后,为了防止器物与垫板粘结.工匠们特意洒在垫板上的.

  由此可见,窑砂的出现,虽然是新的烧造工艺所具有的特点,却为我们提供了判定新旧瓷器的参考依据.

  注:(观察时需用80倍以上的放大镜)

编辑/发表时间:2010-09-12 07:24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www.blog.shina.com.cn/bgcbgcbgc
贡献者:
白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