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肿节苦竹、肿节竹、树竹仔(福建)秆高5m,径1-2.5cm,节间长约30cm,老秆灰绿色,新秆暗绿色,被白粉,分枝一恻扁平达节间一半,秆环强烈隆起呈肿胀状态。箨鞘纸质或厚纸质,绿色带紫,微被白粉,中下部鞘具稀疏之疣基刺毛;箨叶小,狭镰刀形易落,遂毛少数;箨舌高约3mm,中部拱凸,边缘儿无毛;箨叶外翻,三角状披针形。每节分枝3-5枚或更多。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3-25cm,宽0.7-3.9cm。笋期5月初。叶形优美,秆节肿胀可作观赏竹用。
分布:福建、江西。浙江有栽培。
形态特征:竿高4.5米,粗0.8厘米,幼竿暗绿色,有时带紫色,被白粉,无毛,但有散生的黑色细点,老竿灰绿色,有白粉垢;节间长达33厘米,向下缓慢地增粗致使节间呈倒的棒状;竿环强烈隆起,高于隆起的箨环;竿每节常分5枝,也可多至7枝或少至3枝,且均近于等粗,作水平开展。竿箨早落;箨鞘纸质,背部绿色带紫,基部和两侧及顶端均为暗紫色,被少许成丛的白粉,竿中、下部的箨鞘在背部有较密的刺毛;箨耳暗紫色,易落,具紫色的继毛3—5条;箨舌近截形,高约3毫米,边缘几无毛;箨片三角状披针形以至带状,暗紫色,开展或外翻。叶于每小枝为2或3片;叶鞘背部及边缘均无毛;叶耳狭镰形,暗紫色,易落,边缘具数条繸毛;叶舌拱形,高约2毫米,边缘几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3—25厘米,宽0.7—3.9厘米,两面均无毛,次脉5—8对。总状花序长4—6厘米,仅有小穗2或3枚;-花序柄纤细,围以逐渐增大的鞘状苞片数片;花序轴纤细,无毛;小穗柄纤细,长约1.5厘米,无毛或有时具稀疏的柔毛,具向下抚之微糙的纵向细棱;小穗含小花数朵乃至10余朵,长1.5—5厘米;小穗轴极易在孕性小花之下脱节,节间长2—3.5毫米,纵棱及顶端具纤毛;颖l一3片,第一颖小,略呈膜质,一第二颖及第三颖类似外稃,长约11毫米,7—9脉;外稃长(13)16毫米;7一11脉,具微糙毛,先端渐尖呈短芒状,边缘生纤毛;内稃长8—10毫米,顶端钝或微凹,脊之中、上部生有硬纤毛;鳞被3;雄蕊3,偶可4或5枚,花药长4—5毫米;柱头2。果实未见。笋期5月,花期4—5月。
地理分布:特产于武夷山脉北段至浙江南部。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崇安县三港。本种的节特别肿大,不宜劈篾,全竿可作瓜棚豆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