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像

菩萨像
菩萨像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菩萨像-观音文化

菩萨像
菩萨像
渴望平安,追求幸福,趋吉避害,求福免祸,万事如意……这是人类从古至今日古不变的心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和健康的,反映了人们向往福运、友善、祥和人愿望及真城、纯朴的品质。其中佛教文化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普陀山是我国惟一以佛教名山为特色的海岛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世界佛教界公认的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的道场圣地。
佛教观念认为菩萨的含义是“觉有情”、“大道心众生”,旨在协助佛普度众生转迷成悟,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清净自在。
在佛教的信仰中,有相当多的菩萨,例如当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讲《法华经》时,在座听佛说的菩萨就有八万之众,其中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是人们熟知的四大菩萨,而以观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众生因缘最深。千百年来,观音信仰逐渐形成民间习俗,至今在我国供奉观音菩萨圣像仍较普遍,“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普陀山在东南亚亦具重大影响,至今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都有众多的观音信徒来山朝拜。
据史料记载,观音信仰在普陀山的历史可回溯到约一千七百年前,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已有观音信仰。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品中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功德和法力,该品问世不久就被广泛传抄,人们称为《观世音经》。观世音菩萨能给处于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使人们不畏恐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随机示观宣说佛法,点化众生。在《观无量寿经》等宣传西方净土思想的佛经中,还讲到观世音菩萨会随同阿弥陀佛一起去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此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深得人心,为人们所崇奉历朝有关传说观世音菩萨非同凡响的神奇灵异示迹的书册很多,如刘义庆编著的《宣验记》、傅亮编的《光世音应验记》、王琰编的《冥祥记》等;而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应化圣地,遗迹甚多:“小姑道头遇观间”、“观音说服梅福”、“三龟听法石”、“磐陀讲经石”、“观音跳”、“千手观音织锦屏”、“观音收善财童子” ……
据传,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天竺(古印度)僧,在潮音洞前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现身,授予他七色宝石,这里逐成为观音圣地。公元859年日本高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迎奉一尊观音像回国,经过莲花洋时突遇阻不能行,他认为观世音菩萨不愿去日本,即把观音像留在岛上,建一座“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从此成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王贵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养,开创了朝廷降香普陀山之例,公无1080年宋神宗元丰年命王舜封出使三韩,在海上遇风浪,祈祷观音保佑,得灵验,因此诏改“不肯去观音院”赐额赐银建“宝陀观音院”(今前寺),遂成为佛教净土。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诏宝陀寺列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朝廷赐钱万缗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道场。元代自世祖起各朝曾十余次派人目普陀山降香,修建佛殿,号称普陀山“三宝”之一的多宝佛塔便建于元朝。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慈圣太后主持刊印十五部《大藏经》,其中一部即送至普陀山。清康熙六次南巡,每次都与普陀山联系,接见高僧,御书匾额,赋诗谈禅,拨帑金,赠佛像,修殿宇,清代历代帝王先后多次赐金普陀山。孙中山先生1916年游普陀山时,在慧济寺前见到奇观景象,遂作《游普陀山志奇》一文,传于后世。观音菩萨的济世拔苦、大慈大悲的形象深入民心。普陀山与观音紧密相连,大量的古刹梵宇、建筑、塑像、书画、诗文、音乐、碑文、石刻以及传统的观音香会、民间习俗、传说、景点名称等形成独特的观音文化。
菩萨像
菩萨像
开创于唐末,盛于宋、元、明、清的普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岁月沉浮、烟波浩淼,虽多次兴废,最终仍然是“佛灯朗耀,祖道恒传”。有千金年历史的观音的神秘传说,给人们提供了驰骋想像的空间及人生的精神慰籍。全山至抗战前形成三大寺、八十八禅院、一百二十八茅蓬和数千僧众,有诗日:“深山藏古刹,僧众聚如林”描写其兴旺景象。
解放后,尤其在十年浩劫以后,欣逢盛世又面临改革开放大好机遇,“国运兴则圣教隆”,1979年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认真贯彻,注入巨资对全山进行了修复,恢复佛教协会,宗教佛事活动兴旺开展,使千年“震旦第一佛国”大放异彩,新建著名南海观音大佛、五百罗汉塔、正法明如来铜殿、千步沙游乐中心、索道以及正在动工兴建的第四大寺宝陀讲寺和万佛宝塔等增辉海山,光耀佛国。海天佛国——普陀山先后荣获边级的“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200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1年被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和“全国保护旅游消佛者权益示范单位”等盛誉。
普陀山位于渐江舟山群岛东部海域,距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6.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普陀山四面环海,群岛罗列、峰峦滴翠、气候宜人,寺庵、亭碑、摩崖石刻、雕塑文物等浓郁的人文景观和金沙、奇石、潮音、古洞、瀚海、古树名木等壮丽独特的海山风光融合一体,交相辉映,令人留连忘返。
普陀山游人如丝,一年四季佛事不断。1979年修复重新开放以来,21年间接待国内外香游客二千多万人次。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日十九日观间三大香会期间,香烟日鼎盛,游人日涌如潮,满山皆是;香游客通宵达旦“座夜”及露宿,寺院红烛高烧,灯火通明;香云路睡地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长达一公里的石极通道上香客们拾级而上,持香朝拜、默诵圣号、普植善根;路畔香火密如繁星,秩序井然,一派佛国升平气象。
普陀山观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需要弘扬。“海天佛国”――普陀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正重现异彩,蜚声寰宇。千年佛国祈祷和平、幸福、康宁、昌盛、繁荣的祝愿奉献给人们   

菩萨像-大势至菩萨偈赞

菩萨像
大势至菩萨像
势至菩萨德无疆,辅弼弥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观自在,导西不异普贤王。修因遍用根尘识,证果俱获圆通常。摄念佛人归净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势至利生深,专主念佛法门。如子忆母忆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觉两相契,立刻返本还源。都摄六根妙难论,愿遍界流存。

菩萨像-地藏菩萨像赞

猗欤大士,誓愿宏深。愍念众生,长劫沈沦。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常处地狱,冀解倒悬。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成佛无期。由此因缘,诸佛赞叹。况彼六道,能不悲恋。虚空有尽,誓愿无穷。欲报深恩,特印尊经。愿见闻者,同生净信。展转流通,利益无尽。

菩萨像-地藏菩萨偈赞

菩萨像
地藏菩萨像
大士誓愿不可测,运悲周遍尘刹国。众生尽后誓方休,地狱空时愿始息。受化多成无上道,自身犹示声闻迹。只缘生佛性唯一,欲令同获究竟即。(天台智者,以六即释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
地藏大慈悲,誓愿永无了期。所化成佛数难思,犹秉声闻仪。直待狱空生度尽,方肯示证菩提。恳祈冥显施恩资,海会预莲池。

菩萨像-弥勒菩萨偈赞

菩萨像
弥勒菩萨像
慈无能胜补处尊,常居兜率演圆音。现身尘刹有谁识,融心法界许彼亲。袋中宝藏全倾出,笑颜等付者个人。愿偕弥陀垂接引,好令三会证一真。

菩萨像-文殊师利菩萨偈赞

菩萨像
 文殊菩萨像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网。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龙种上佛,乃文殊过去劫中成佛之名,出首楞严三昧经。龙种上尊王。另是一,须知。
文殊辅法王,智慧非佛莫量。圆顿教中振玄纲,妙义彻底彰。闻者直下亡情见,达本菩提道场。愿如善财沐恩光,究竟证真常。

菩萨像-普贤菩萨偈赞

菩萨像
普贤菩萨像
菩萨慈悲不可陈,圣凡悉使证圆因。一心不住超诸位,十愿导归继能仁。三乘咸令契果觉,群萌速得脱烦尘。恪遵大士清明诲,决定即生达本真。
普贤行愿深,劝发菩提大心。三贤十地诸圣伦,令见弥陀尊。十大愿王若遵循,利益非佛莫陈。果觉因心相符泯,证清净法身。

菩萨像-智积菩萨像赞

久侍多宝佛,来礼释迦尊。遍游尘刹佛国土,偏怜娑婆世界人。画像显通,助阐梁朝之佛化。现僧医病,大启唐相之信心。殿踞塔阴,登者即入如来之秘藏。井开山顶,饮者咸通般若之玄津。趺坐欲起,示行向上一路。拄杖卓竖,直指不二法门。虽非灵岩传心之嫡祖,实为苦海度生之嘉宾。

菩萨像-智积菩萨赞

菩萨像
智积菩萨像
缅维菩萨,悲智洪深。下方常侍多宝尊,示迹遍刹尘。画像现身,灵岩道长存。 灵岩智积

灵岩灵迹有永夫,足显轮回旷远;
智积智谋启陆相,用彰佛道渊深。
(圣德难思,特现像身说法要;悲心无既,永留本寺作帡幪。)
 

菩萨像-藏经阁

(一)如来广运慈悲,畅谭三藏甚深之妙典,普使众生,开发菩提,销镕惑业,荡昏迷而复常寂照,摄果觉而总作因心,直同露滴沧溟便是汪洋大海。甄陶化育,利益难名!我辈欣逢明诲,敢不卒年矻矻、依教修行、彻底穷源、饮兹一味?自此,罄空後际,导怨亲以共出畏途,用冀仰酬夫佛力。
(二)皇帝不忘付嘱,颁布五时秘密之真诠,悉令含识,闻熏般若,清净根身,了罣碍兮获本圆通,即凡情兮全彰圣智,无异尘投华岳顿成岌嶫高山。护念保绥,功勋罔测!吾侪幸遇指南,固当终日乾乾、竭诚持诵、登峰造极、观彼太虚。由斯,周遍十方,扶胞与以齐臻道岸,永期上报於君恩。
(1)法堂(慧焰重重,烁破千年之暗室;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灵苗。)
藏经阁
法海汪洋,深探彻底之源,方可谓无孤佛化。
义山峭峻,直上绝高之顶,始堪云不负己灵。
(1)藏经阁佛殿(佛光普照十方界,法雨均滋五性根)
藏经阁
五时言教,非异非同,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有如海孕百川川赴海;
三乘谛理,即多即一,由性现相,摄相归性,直似空含万象象依空。
讲堂
(一)法会宏开,教行并进,欲得千机普育、利钝齐修,是故,略资通途,
  偏崇持别,以华严圆满菩提之妙因唯在导归净土;
(二)讲筵大启,理事双诠,拟求万派朝宗、圣凡等益,由兹,拣去自力,
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o;特别法门。佛教净业社讲堂落成,命撰楹联,因标示宗旨。)
念佛堂
何必问是谁?此道於今昭日月。
但能常系念,佛心无处不慈悲!
(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一心忆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菩萨像
菩萨像

念佛堂
因戒生定,定慧圆明菩提本;
由教入净,净禅贯彻觉道成。
(1)力修戒定慧空,则无我见;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
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
念佛堂
三业相应,往生有分;
六根都摄,见佛无难。

(1)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都摄六根净念,上合本妙觉心。

(五蕴皆空,六根俱寂;一尘不染,万德圆彰。)

菩萨像-菩萨如何分工

菩萨像
菩萨像
菩萨众多,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或称“观音大土”。
也许有人会问:“佛门以慈悲为怀,为什么偏偏观音菩萨人称‘大慈大悲’,而其他菩萨却没有这个冠词呢?”
原来菩萨是有分工的。中国佛教有四大菩萨;一个是驾狮子站在释迦牟尼佛左面的文殊,一个是乘白象站在释迦牟尼佛右面的普贤,一个是阿弥陀佛的大弟子观音(有的说观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还有一个是活跃于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时的地藏。这四位菩萨的分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悲、智,行、愿。

“悲”的主持者就是声名遐迩的观世音菩萨。所谓“悲”,就是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大乘义章》曰:“爱怜名慈,恻怆曰悲。”那为什么叫“观世音”呢?《法华经》解释:“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于是大凡信佛的人,遇到苦恼,危险,灾难,便会口中念念有词:“观音菩萨保佑!”有的人想继香火,也去拜观音以求其送子了。
“智”的主持者是文殊菩萨。所谓“智”,就是理智相即的意思。他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狮子,以表智慧之威猛。
“行”的主持者是普贤菩萨。所谓“行”,就是行证相应的意思。他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所以在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又为诸法实相之理体,所以在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
“愿”,的主持者是地藏菩萨。所谓“愿”,就是要尽度六道众生,救人于苦难之中。据说他就是阎罗的化身,曾扬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延命地藏经》说:“我每日晨朝入诸定,入诸地狱令离苦,无佛世界度众生,今世后世能引导。”因此善男信女们,对地藏菩萨是极为敬重的。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实在是可敬畏的。
菩萨无论分工如何,均以普渡众生同登彼岸为宗旨,使众多的信徒对菩萨萌生出特殊的信仰。 

菩萨像-菩萨像

菩萨像
菩萨像

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

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

又《佛地论》有三义∶「1.谓诸萨 求菩提故。2.缘菩提萨 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萨 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後身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1.种性-未得净心。2.入-发心修学。3.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4.净-入净心地。5.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6.熟-入毕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

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恶皆抛即菩萨。

菩萨修六度之行,称作「菩萨行」;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菩萨应持之戒,称为「菩萨戒」。在北传佛教中,佛被认为是一个法力无边的神。他用法力创造了无数极乐国土,只有信佛,念佛名号
方能往生。他们认为阿罗汉的修为不究竟。认为阿罗汉修成一果、二果、三果、四果。成了菩萨 还要
修一地、二地、三地等等一直到十地才能成佛。他们的思想主要来各种“大乘经书”。值得一提的是
大乘经书在佛灭四百年间才出现的。且有的教理和《南传五部经》大相径庭。他们称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
称自己为大乘佛教。

菩萨像
菩萨像
在南传佛教中,佛被认为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他指导人们修行如何离苦得乐、转迷为悟
、弃恶从善。这个方法就是佛法。佛在世时大约有1250个弟子,完全学成者称为阿罗汉。因为
佛法的修为层次分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证了四果名叫阿罗汉。“菩萨”这一词是专用来称呼
未成佛的释迦牟尼的。南传佛教认为阿罗汉和佛的修为是一样的。区别是一个是佛法的创造者,
一个是学习者不认为有其他“菩萨”比阿罗汉修为高。他们的思想主要来佛灭后五百年间结集成的
《南传五部经》。认为其他经书来历不明,不认可为佛说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梵语:bodhisattv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翻成汉语的意思叫“觉有情”,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佛教认为,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圆满成佛,总共有五十二个阶级。

南传佛教认为菩萨是在佛法失传之后,在未来成佛、重新开启正法之教的修行者,南传经典里提到的菩萨只有两位,即成佛前的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菩萨。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义的菩萨也包括了一切发愿在未来成为佛陀圣弟子的修行者,即声闻菩萨。菩萨的主要修行内容就是十度波罗密。

大乘佛教认为,菩萨是佛的胁侍,每位佛有两位胁侍菩萨:西方过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两位胁侍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西方三尊);中间现在裟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释迦三尊);东方未来琉璃光世界药师佛的胁侍为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药师三尊)。现在佛和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佛经中所举出菩萨的异名有:开士、大士、尊人、圣士、超士、无上、自在、勇健、大道心成众生、身业无失语业无失意业无失、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身业无动语业无动意业无动等 。
所以在民间人们为了达成某种愿望 ,都分分开是做大慈大悲的菩萨神像 来膜拜。

菩萨像-巨型菩萨像

菩萨像
菩萨像
3月26日(农历二月十九),是佛教中观音菩萨圣诞纪念日,在三亚南山寺、南海观音、金玉观音等佛教道场,南山寺僧众举行祈福法会祈祷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民安乐。数千名信众和游客参加

当天早上10:30,在南山海上观音广场,佛号长诵,梵音呗唱,南山寺当家法师智法率20名僧众举行祈福法会。为时一个小时的法会,陆续引来3000名信众和游客随缘参加。法会的最后是祈福放生、吉祥派米等活动

在活动现场,一个来自新加坡的信众团显得十分抢眼。该团有110多人,均是家庭式或情侣结伴出行,是专程从新加坡飞抵三亚参加祈福活动的。他们当晚就入住南山景区,旨在赶早瞻仰南海观音和参加法会。他们随着长诵佛号,双手合十喃喃祈福。在活动中,不少人还祈求一个吉祥派米,并挂在胸前.

当天,南山寺和金玉观音阁均按照佛教仪轨举行了一场“大悲忏”法会。此法会旨在忏悔人们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所做身口意之业障,并祈求“人心和善,社会和谐”。

菩萨像-北魏石刻菩萨造像回归

菩萨像
菩萨像
1月9日,一尊流失海外14年的北魏石刻菩萨造像回归山东,入藏山东省博物馆。此造像通高120.5厘米,1994年在山东省被盗。1995年,造像被日本宗教组织神慈秀明会通过正规交易渠道以200万美元从英国购得,并收藏、陈列于下属的美秀博物馆。2000年,国家文物局与日本神慈秀明会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磋商和谈判,最终日方愿以中日友好关系大局为重,无偿归还造像;中国也同意造像在美秀博物馆借展至2007年,在该馆建馆十周年纪念活动结束后运回山东

菩萨像-参考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8745.htm

http://www.henan.gov.cn/bsfw/system/2008/03/27/010064315.shtml      
 

编辑/发表时间:2009-07-02 07:15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