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位于血管膜的最前部,虹膜中央有瞳孔。在马、牛瞳孔的边缘上有虹膜粒。人类眼睛的虹膜与手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这样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翰·多曼博士便发明了虹膜身份测定技术。简单地说,虹膜测定技术是将虹膜的外观特征转化为512比特的虹膜密码,再储存在模板内备作确认。一个虹膜大约有266个单位的读取点,而其他传统生物测定技术只能读取13-16个单位。这肯定了虹膜测定的精确程度。此外,使用此技术非常方便,扫描过程只约1分钟。现时,英美已开始把这种身份确认技术用于银行提款机。只在提款机上安装虹膜测定相机,银行便能瞬间确认使用者的身份,保证使用者的密码无法被窃取。使用虹膜身份识别技术,我们不再需要随身携带身份证明文件,因为眼睛虹膜测试系统将会全面普及。只要利用激光仪扫一扫你的虹膜,便可即时确认你的身份。你还可以利用这种系统在家中发布各种指令;出外购物亦不需带现金或信用卡;甚至处理各种商贸业务或出外远行也一扫了之。目前,印度已经在居民身份证中使用虹膜身份识别技术。
虹膜的特性:
生物活性: 虹膜是人眼的可见部分,处在巩膜的保护下,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例如,瞳孔的大小随光线
虹膜
强弱变化;视物时有不自觉的调节过程;有每秒可达十余次的无意识瞳孔缩放;在人体脑死亡、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或眼球组织脱离人体时,虹膜组织即完全收缩,出现散瞳现象。这些生物活性与人体生命现象同时存在,共生共息,所以想用照片、录像、尸体的虹膜代替活体的虹膜图像都是不可能的,从而保证了生理组织的真实性。
非接触性:从一定距离即可获得虹膜数字图像,无需用户接触设备,对人身没有侵犯,因而容易被公众接受
唯一性: 唯一性是指每个虹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现形态完全相同的虹膜组织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其他组织。虹膜的纤维组织细节复杂而丰富,并且它的形成与胚胎发生阶段该组织局部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关,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即便使用克隆技术也无法复制某个虹膜。同卵双胞胎的虹膜纹理信息不同,同一个人左右眼的虹膜纹理都不会相互认同。
稳定性: 虹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极其稳定,出生前(胎儿 7个月时)已经形成,出生6—18个月后定型,此后终身不变. 一般性疾病不会对虹膜组织造成损伤,不会因职业等因素造成磨损。
防伪性: 不可能在对视觉无严重影响的情况下用外科手术改变虹膜特征,更不可能将一个人的虹膜组织特征改变得与某个特定对象的特征相同,用照片、录像、尸体的虹膜代替活体的虹膜图像都可被被检验出来。
虹膜识别是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的最佳选择
a. 具有最高的唯一性;
b. 具有终身不变性;
c. 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
d. 识别准确性最高;
e. 识别速度最快;
f. 防伪性最强.
虹膜识别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1885年,ALPHONSE BERTILLON将利用生物特征识别个体的思路应用在巴黎的刑事监狱中,当时所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耳朵的大小、脚的长度、虹膜等。
1987年,眼科专家ARAN SAFIR和LEONARD FLOM首次提出利用虹膜图像进行自动虹膜识别的概念,到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OHNSON实现了一个自动虹膜识别系统。
1993年,JOHN DAUGMAN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自动虹膜识别原型系统。
1997年,中国第一个虹膜识别专利得到批准,申请人,王介生。
2005年,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因为在“虹膜图像获取以及识别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代表国内虹膜识别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2007年11月,《信息安全技术虹膜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B/T20979-2007)国家标准颁布实施,起草单位为:北京凯平艾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虹膜是属于眼球中层,在睫状体前方,有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多少的作用
东方人的虹膜纹理信息量远远低于西方白种人的虹膜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