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带资本主义

汉语中的“裙带现象”,最初指某人因自己妻子或其他女性亲属的关系而获得官职。后泛指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政治领导人对效忠者、追随者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

“裙带”在英文中有一个意思大致相当的词:Crony。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Crony是指一个集团中的成员,这个集团中的成员们之间交往密切、互相支持,并为彼此利益不惜采取不诚实的行动。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Crony capitalism(裙带资本主义)一词在学术界和媒体中迅速流行起来,它又被称为关系资本主义、朋党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密友资本主义。

最先被较为系统地揭露出来的个案是菲律宾马科斯执政时期的“密友资本主义”。1986年马科斯政权垮台,马科斯家族和菲律宾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弊端立刻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按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为尊者讳”和“痛打落水狗”的习惯,尽管苏哈托是马科斯是同一个时期的家族统治、贪污腐败的典型,但苏哈托的问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普遍的揭露和批评。

外国投资者在亚洲裙带资本主义环境中学会了一个词:“关系”(因其含义深厚而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而只好直呼“Guangxi”),例如他们在印尼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在印尼获得投资利益,必须寻求有势力的合伙人,最理想的合伙人就是苏哈托家族成员,最低限度也是苏哈托最亲密的朋友。没有他们的直接参与,外国投资商就很难签订投资协议,即使签署了协议,经营起来也是寸步难行。

一项对菲律宾企业领导人和重要企业集团代表的采访,总结出马科斯“密友资本主义”(或裙带资本主义)的一些主要特点:

1. 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以及运用政府的职能机构将经济特权授予私人部门中的一些小集团。马科斯的密友在经济的一切部门都很活跃,他们的势力主要来自政府配给的垄断权。农业出口、银行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赌博业、酒店业、面向国内市场的制造业、建筑业和伐木搬运业等等总是分配被那些同马科斯夫妇亲近的人。

2. 这些所谓密友是总统或总统夫人的亲戚或亲密伙伴,这些人在马科斯上台之前并不出名也不特别富裕,其中有的人是马科斯在法律学校的同学,如糖王罗伯托·本尼迪克托,有的则是马科斯第一次竞选总统期间的捐赠者(也许相当于“开国元勋”)。

3. 这些密友对总统的支持既可能是政治上的也可能是经济上的,或两者兼有。一个以农产品为主的出口集团控制着经济的要害部门以及众多的选民。这些人成了地区的政治头目,负责控制他们的地盘并向马科斯提供选票。

4. 每一位马科斯的密友都有一批追随他的小密友。

5. 不是马科斯密友(或密友的小密友)的企业家都在不公平的竞争中遭受了损失。[2]

关于裙带资本主义,保罗·克鲁格曼将它定义为“商界和政府通过合作使国民福利最大化”(《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这种合作固然可以把整个国家的力量引到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途径上,但随着日积月累,它会造成监管不力和贪污盗窃的“道德风险”。

按吴敬琏、钱颖一等人的理解,裙带资本主义或权贵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畸形的或坏的市场经济,其中一些人通过权势和关系网寻租致富,在成为既得利益者后,对种种合理的市场化改革以各种方式大加阻挠。笔者支持这一富于现实性的定义。

按保罗·萨缪尔森的说法,裙带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美国也有,在韩国、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流行的是一种亚洲式的裙带资本主义(《探索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

何谓亚洲式的裙带资本主义?笔者认为,亚洲式裙带资本主义除了“商界和政界不道德的结合”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一、前现代性。以保护人—被保护人、恩主—扈从关系这种前现代的政治文化作为支撑。无权势者缺乏独立人格,依附心态非常严重。

二、体制性。体制上的诸多缺陷,如政治上的威权主义统治,经济生活中过多的政府干预,法制不健全等等,为亚洲裙带资本主义提供了深厚的体制和政策土壤。这也导致了亚洲裙带资本主义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政策性的行业垄断、侵吞、回扣、在企业和基金会兼任职务、利用大型公共工程牟利、非法占有国家土地等等。

三、家族性。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沿着血亲、姻亲、部族关系畸形地集中起来,无论是政治领导人的家族还是政治领导人的密友们的家族,均能在这种裙带资本主义体制中成为超级富豪家族,家族、密友利益超然于法律和市场经济的应有秩序,贪污金额普遍巨大。在这样的国家中,只有私人政治,没有公共政治。

四、全社会性。上行下效,各种层次的朋党关系、密友关系从低到高形成了全社会性的金字塔式的网络结构,公务员乃至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特别是精英和权贵阶层的大面积腐败,使市场经济秩序极度混乱,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对上面所说的疑问:《布什家族:26个人的王朝》一文写的应该归在什么类别?!
编辑/发表时间:2008-02-18 15:33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