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物辨证法

百科思想----道物辩证法---新建词库

 

道学始于韶仰母系文化的时期,以轩辕黄帝为代表的天无私照, 地无私存, 人无私立天下为公的思想精华一直影响到现代,成为中华民族根深坚实的系统科学哲学文化的基础.

这在《黄帝经》中的‘黄道篇’讲得非常明白不过了:

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跂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名也,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测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这是专讲道学原理的一篇文字,其意思是说:道——事物生成转化的存在规律,原本是无形状、无名称、无处不在、而又从来不改变的。但是,日、月、星辰等天体,是依这种规律而生成、运行,云气依其形成而在天空飘浮,飞禽、走兽、植物等所有自然万物,都是按其道的规律原理而因缘和合的相互作用在翻译、转录和复制。如同生命体的遗传密码DNA一样的微观,所以“无为”是人们在那时看不到道的本原性在作为而无所不为,在那时也难以确定一个很好的名字(道可道、非常道),只有把其这样的机制称为“道”是乎可以,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由其命令,起着独尊兼容不二的作用,在其层级以下的万物都以其为基础,均是以其为师带而出课的徒弟,以此种比喻丝毫也不过分。老子以《道原经》为蓝本将此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没有什么很大的错处,可以说基本上算是准确的。只是,不应使用“道常无为” 表述,而应用“道之是为而见不到其在作为”。因为,“道”是“功能信息有无交易互补运动”的一种体现形式,它是物质之“性功”复制动机的决定因素。单纯的唯物不可以构成生命,但物质本身也不是生命体,更非高级生命体,只有在“道与物”有机化合生成为具有精神意识智慧的程序系统才是具有活力的生命。

而《周易》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其前实践了的阅历总结,其“道物”的运程位移态势用普通的语言不易捕获表达,只有借用‘昃性的符号语言’开展表述就显得容‘’多了,用以描绘自然与社会运程链中的每一阶段性态势,每卦六爻彼此联系、成卦顺延、‘周’而复始,这样就形成了“周易”的道物”特征。

本人之见:我国古代道学的观点来得更直接,“黄帝”在《道原经》中言: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老子》二十一章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见到的道是“道同太虚、万物莫以”,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在,道和物是偶联和谐互补承制存在的要素质,道与物是“黄帝”讲的“虚同为一存在于一体的互补协同承制性作用关系。如庄子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而“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稷也,是有道的作功运动才产生了万物的理由,如果道的壅滞不运就无法产生物,同时也就没有了道,而道除了无始无终存在,而又寄存在事物之中。

以此就站在宏观大自然上“道法自然”了,自然又法于自然,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如果没有“道”与“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法则(基本大法),也就没有现在地球上的一切。所以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为此,“道”是寄托万物和万物寄托之中,道和物不可分割,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主观看待事物的互补承制效应场作用。因为道是功信的过程状态,道为气运,气聚而成形,气合而有形,形气相依,形神同体,才能见到事物的生发与演化,一个无思想和气息的人体或事物是无生命力的。物仅为结构实体,是事物的基本构成要素,物的生成与转化靠道的功信而生发,物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人与其它动物的五脏六腑的基本构造相同,只不过是由于用于作功的外在形体与内存的智慧的差异,人到了高级智慧的灵长人类,而一般动物的思维,还是处于人类之下的不同层次的婴儿觅食时代,这是什么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人的作用过程呢?这是因为人己经比其它动物升级进化到了更为高明的“道”的思想智慧程序系统。

科学发展到当今时代,许多‘以物有道’的高科技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如人们常用的电脑:其硬件是物质制造而成,如果没有软件性的程序系统,可见这台电脑就根本没法使用。把相应的程序系统装入电脑中运行,能运行这个程序的既要电脑的硬件,其软件靠电脑存在的道才能正常运行,点击桌面图标后,用于某方面功能的程序系统被激活而打开,你就能看到和使用这个程序系统,这个程序系统就是“”。由此看来事物的源动力是道的功信(能量和信息)作用,“道和物”是一体分论与一体互补和谐依存的法则原理。虽然人们在现实上已经做到了,可是在高层次的“道物辩证整合理论”上许多人在避规,在这方面还不如西方量子系统科学的人们具有远见的卓识,西方人在物质方面找到最小的“夸克”时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认识到单纯性的“唯物论”不能概全事物的普遍规律和原理,只得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事物存在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从中国古代的“黄经”、“易经”、“内经”、“老子”、“论语”、“庄子”等经典优选中得到了回答:所以李约瑟就说:中国人的思想和传统哲学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更和现代科学合拍”。早在1930年科尔沃讲演《东方和西方》中,萨顿就明确断言,“新的启示可能会,并且一定会来自东方”。但是在长期的科学人文环境的探索中,人们却很少论及东方的先秦文化,而许多国人大家还是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总是证论着既往过时的或纠缠不清的西方文化。当代新文化观的人们在重新解读着古代先秦的哲学思想,并由现代科学重新揭示出来的世界观。黎凯旋与科学家经十多年的讨论总结出《易经》所蕴涵的若干“宇宙最高原理”:对称原理、协同原理、层次原理、互补原理、循环原理、稳态原理、秩序原理、承制原理等等,这些用现代语言表述的原理在历史上先秦道家的著作中,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阐发过。而在当代学者的著作中又通过重新评价,使这些古人的睿智焕发出新的光辉。

如上,那就把道用现代语言归纳一下:宏观高层次的大道控制和约束着微观低层次的小道不要越轨,微观低层次的小道向宏观高层次的大道的反馈监理(当然宏观与微观之间有道),以致“道的体系”在自我互补协调承制与自我组织的过程中不断择优完善。依此,任何“物质本体”也不能离开“道”这个“功能信息过程”的“工具本体”协同做功,这样“道”与“物”是对偶互补和谐承制的共同作用机制,道物辩证法”则是为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根本大法

编辑/发表时间:2008-06-30 06:54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周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