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平

 

  

 

郭一平,男,1965年1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著名学者、时评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三赢图书工作室主编、2008年新华网“十大博客”。

 

  编著有青少年教育类图书500余册,大部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并被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图书馆收录。其中三十多册图书被列入北京市广州市等地中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目。

 

  在目前国内,郭一平是拥有大量读者群的作家之一。截止到2011年7月底,除去纸质媒介阅读和一般网络阅读,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的手机阅读就突破了千万点击量。

 

  郭一平富有正义感,撰写了大量关注社会热点的时评文章,直击高房价、高医疗费、反腐败、中国教育、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社会影响广泛。2010年12月,被30万网民公推为与戴旭郎咸平张宏良于建嵘易宪容时寒冰曹建海孙锡良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他们被广大网民称为“中国底层民意的真实代表”、“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中国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

 

畅销作品

        

      

郭一平论打造畅销书的两种途径

  打造畅销书,第一要更新观念——别老想靠着写一本书就百代流芳,成了曹雪芹鲁迅,也要瞄准市场,“投读者所好”弄些大众化的读物;同时,也不认为“经典不流行,流行不经典”,实际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这些经典的名著,在当时也同样是畅销书,也就是说流行与畅销并不是矛盾的。

 

  打造畅销书,有两个途径:

 

  一是找市场“空白点”。找个市场能够接受而又是别人没有做过的选题。人无我有。如果运作成功,那就会大赚一笔。

 

  二是找市场大众化“创新点”。大众化的书,毕竟读者群庞大。尽管同类品种多,但只要你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创新点”,高出别人“一点点”,这钱就该你挣了。

 

  前一种办法,那些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出版社和图书公司愿意与你合作。因为做这类书有市场风险,一旦失败他们承受得起失败的代价。

 

  后一种办法,几乎没有市场风险。人家做啥书畅销,你也做啥书,只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得更好些就是了。别人的书能卖,你的书也能卖。后一种情况,大部分的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尤其是一些实力不太强的出版社和刚起步的图书公司,日常都这么干。

 

  后一种办法有人叫“跟风”,似乎有些贬意。其实,大众接受的选题,说明这类书需求量也大,何况中国这么大的图书市场,即使选题雷同也照样畅销。2008年,全国各类出版社及图书公司出版作文图书几千种,但几乎每一种卖得都不错,因为这个市场大。反过来说,要是出版一本一般的社科类图书,能卖七八千本就算是畅销书了。因为后者的市场对应面与前者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选取两种道路中之一或兼而有之,相信会有光明的前途。从2001年,我所在的团队,更多的是采取后一种办法,策划编辑了数百本畅销书,大多在三印以上,有的达到10印以上。今天的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就摆放着我们的30多本畅销图书。

 

郭一平谈打造大众化畅销书的五个步骤

  大家都长两只耳朵,我郭一平长三只——我听力比谁都好,但我不好找媳妇。你说对不?这个意思是说,创新的东西,一下子不一定为市场所接受。即使这种创新点,是有益的东西,也不行!如果你真想把创新点卖出来,卖出好价钱,那你离不开一大笔广告费。完全创新是有风险的。

 

  但是要把大众化的东西做出色,采取稳当的方法来做,是我郭一平强调的方法。这也要下一番功夫的,也是要拿出“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

 

  第一关:策划关  拿到一个选题,我先要到市场上去,把同类书看个遍。谁有哪个优点,谁有哪个缺点。优点我独占了,缺点我不要。另外,我在此基础上,再找到一个人家都有没有的优点——这个优点也就是我郭一平的“创新点”。这样的书一投放市场,肯定没有大问题,即使不是畅销的,也是卖得不错的。

 

  

 

  

  

 

第二关:选书关  这个环节也很重要,只是一般人不重视。选材料,要选那些权威版本,最好是一渠道做的;要选最新的前沿性的东西。这样你后期工作起来也省心省力。我不在乎打几折,一折不打也行,只要是好书。

 

  

 

  选住不好的资料,累死人也做不成书。选住好资料,你会省大事,书的质量也能保证。

 

  第三关:编辑关  大家都知道,校对可以重复,但编辑过程不能重复太多。一气呵成,思路统一,往往出来好书。书要是做砸了,想改成好书,比重新做一遍还要难。这中间有一个工艺流程设计问题。

 

  

 

  第四关:审校关  一本书,要是差错多,小毛病多,书的质量就不说了,不能称上好书。许多出版社的书,不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但许多图书公司,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为什么呢?

 

  

 

  因为出版社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通读”,所以不出问题。而大多数的图书公司,尤其是一些直销公司,基本上没有经过这个严格的环节,不出事那才是幸运的。

 

  “三审三校一通读”——有了这个程序,中间有许多问题也会发现的,只要最后不出问题,那就是胜利。大家都是人,谁的水平无论多么高,谁的工作态度无论多么认真,也不能保证看过的稿子没有问题。只有重复校对重复审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最终的好结果。

 

  第五关:后期制作关(封面、版式、印刷)  前一关,还有这一关,是一般的图书公司不大关心的,可这也是要命的。

 

  

 

  前几天跟几个朋友聊天,我说:“这几年,我们在书圈里出名了。功劳不在我们做书质量高,也在于人家的后期做得好。”

 

  说实话,人家后期花的钱,投入的精力,比我们还要大。版式,人家找专业的设计公司设计,几易其稿;后期层层把关,书出来后,一看就与众不同。

 

  另外:做书,在于做人。今天图书市场已经到了细节化的时代,到了要求出精品的时代,这要求做书的和卖书的之间,要互相认可、互相信任、加强团结、建立兄弟般亲情、共同打造精品。

 

郭一平论房地产

不可以牺牲民生为代价,追求带血的GDP

  当房地产成为很多地方支柱产业的同时,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房地产商“高得不好意思”的暴利,当然,还有被高房价拖累的民生。房地产从来都不应该、也不能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纵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他们的支柱产业可能是汽车制造业,可能是IT产业,可能是文化产业,但你绝对找不出一个国家能够靠房地产的非常规发展保持长期繁荣的。郭一平提醒地方政府,不要以牺牲民生为代价,追求带血的GDP。

官商勾结推高房价,谈房价不要扯上市场经济

  开发房地产,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土地,二是银行资金。这两大要素由政府控制的。而且,这土地又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这样,开发商就和地方政府唱起了“二人转”,政府通过卖地和收取房地产税费,增加财政收入,推动GDP,显示政绩,为数不少的政府官员、银行官员还要谋取私利,而开发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获取暴利。双方形成了高度的垄断,呼风唤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弄得房价虚高,民怨沸腾。

 

  这就是说,在房地产市场上,供给方高度垄断,没有市场性,而作为需求方又是过度市场化,有钱人买完了,要么等着涨价,要么租出去挣租金。广大无力买房的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由此,郭一平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个垄断、腐败、投机的大卖场,根本谈不上什么市场经济。

房价每平米679块钱,开发商降价自露马脚

  房屋的建筑成本到底是多少钱?不是建筑商谁也不能真的说清楚,但是哪位建筑商能够扯下建筑成本的这块房地产商的遮羞布呢?

 

  “楼房建筑成本,每平米就是679块钱!”这是广州一个建筑商给郭一平的报料。

 

  房价成本的秘密,对开发商而言,无疑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太多见不得人的东西,被裹挟在“成本”这个藏污纳垢的概念之中。比如说,竞标土地行贿官员,银行贷款打理关系,这些成本始终无法端上台面;再者,房价离谱的暴利,一旦广而告之,势必不能见容于诉求平衡的社会心理,点燃大众的仇恨。

 

  在楼市持续萎靡不振之际,开发商被逼通过降价打开销路自救,这也给外界提供了观察房价利润的机会之窗。大家知道,赔本的买卖没人会做,即便是降价,也只是让利,并不会亏本。具体说来,开发商降价5%,他的原有利润必然≥5%。恒大地产南京项目一鼓作气下降35%,在假定保本略赚的情况下,其利润必然高过35%。这是传统制造行业、服务业永远无法比拟的暴利。也难怪,如今国内资本市场念兹在兹的都是房地产。海尔电器做得好好的,也不忘到房地产捞一把,便是显著一例。

房价大跌,会使大批官员入牢狱

  一个开发商向郭一平曝料:“房价大跌了,我能让100个官爷进大牢!”

 

  矿难在检讨中不断发生,房价在调控中不断上涨!何也?因为这高房价是大面积腐败的标志。治理高房价必须下决心惩治腐败。这个问题不解决,房价不会真正下跌。天塌自有地顶着,高房价自有官爷们顶着。他们手握权柄,是支撑高房价的真正托手。卖一块地,够给当地公务员发工资了。多卖几块,政绩也有了,往上爬得也快。卖完地,光相关的房地产税费多达六七十项。这中间油水多大呀!你个人,想挣个百万千万也容易。给你送些。官往上爬得快,个人可以大开狮子口。这样的好事你为啥不干?

 

  各地开发商强行拆迁,拆迁完卖地。老百姓不服气,开发商动不动就让黑社会大打出手,下铁钉,放毒蛇,群殴乱打。大半夜强行拖你出去,衣服也不让穿。等你第二天回来,你的房子也变成平地了。这事太普遍了。公安不管,法院里你告不赢,记者采访也挨打,这些事大多不了而了。

 

  开发商咋这么胆大包天?!实话给你说吧!地方政府背后撑腰也!!网民骂开发商,是骂错了对象。其实,真正该骂的是开发商的爹——地方政府。开发商想降,也不敢降。市长县长会以“破坏地方经济”治我们的罪。你没看看这几年,房价一想降,官爷们急得象失了火,想尽一切办法托住:购房退个税呀,购房入城市户口呀,购房户中考加分呀……为啥呢?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你官爷收了我开发商的黑心钱。房价降了,你让我开发商赔了,我得来个鱼死网破,亏了我也跑不了你!光我手里,就有个行贿账单子,送出去了不下5000万。房价真降了,我至少让100个官爷进大牢。不信走着瞧! 开发商的这一报料,经郭一平传播出去后,让人们更加认清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亲密关系”,也让人们看透了某些地方政府非法强行拆迁的真实意图。

刚需:是人为造成的

  啥叫刚需?郭一平举了个例子。你坐火车从河南郑州要到北京来,火车一路上不停,车到了石家庄,火车上许多人都要到卫生间方便。列车员说,进卫生间一次,100元,想进就掏钱,不进算了。你憋得小肚子疼,浑身直打颤,别说100,就是200我也掏,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看到没有?这就是刚需!

 

  住房,同进卫生间一样,那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你家有个破电视,是那种大屁股式的,现在都是超薄液晶的了。可那玩艺儿贵,你买不起,可以不买。谁厉害咱不惹,啥贵咱不吃。可你总不能几代人天天睡大马路吧!夏天睡大马路还能凑合,可是一到了冬天,下了大雪,冰冻三尺,你总不还睡大马路吧!

 

  住房,医疗,教育,这三种东西,不能光用经济观点来分析,也不能光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因为这是民生问题。你总不能天天睡大马路,总不能让孩子不上学,总不能有病不看等着死!利用这三样东西烘托刚需,就是趁火打劫!

学者的良心比智慧更重要

  这些年,关于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学“怪论”就有很多。诸如“房价还要持续上涨20年”、“房地产平均价格每年升值10%左右是合理的”这些经济学家的言论,就曾为房价托市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有人频繁发言,声称“警惕房价骤降引起的代价”,认为房价下降“受益的决不会是买不起房子的普通百姓”,“房价下跌30%,就会经济大倒退”,这些言论大有骇人听闻的意味。对此,郭一平认为,现在的确有一些经济学家,“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彻底变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发表一些胡说八道的言论。比如在这边说“中国房产没有泡沫”,在那边又称“局部泡沫不等于泡沫”,可谓是自相矛盾;有经济学家断称,“中国房价至少要涨20年”,而房市受诸多因素影响,恐怕能做出如此准确预测,不应是搞经济学的,而应是算命先生吧。面对中国高房价,学者的良心,比智慧更重要!

要拉动内需,先降房价

  “房价高入云天。一辈子挣的钱,也买不起房子的,可一家人得有个地方住呀,所以我得攒钱准备以后买房子。现在北京的房价,成本不到2000块,但就连五环边买个房子也得七八千一平米。我手里的钱咋敢动?如果房价降了,一平米2500,开发商只是少赚些,我也能买得起,我就敢花钱办其它事了。这只是我一个人的情况,事实上,广大市民都是因为房子,闹心得不敢乱消费了,何以拉动内需?”

 

  借一个北京市民的话,郭一平认为,房价不降下来,老百姓手里的钱掏不出来的。只有房价降了,才能释放内需!不降房价,拉动内需不现实。高房价里面压住了巨大的其它内需!

 

  当然,拉动内需,也不只是降房价的事儿。只是房价太明显罢了。

 

  

  

 

还有,必须开征物业税,一户一房,多住多征,限制不合理需求。不然,房价即使降了,有钱人更有时间和金钱买房子,买N套房,要么等着涨,要么等着租出去挣钱,市场上的房子盖多少才能把房价拉下来。一夜降下来,岂不会一夜涨上去吗?

 

  要拉动内需,还要在其它方面下功夫:

 

  例如,杜绝高校乱收费,降低医疗费,提高个税减少贫富差距等。让老百姓住得起房,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学,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那老百姓还要钱干什么?还不掏出来该花的花了?只有这样,内需不就拉动了?

 

  因此,拉动内需,是个大文章,要打整体战,也不是朝夕之功。

房价一平米零元,不过分

  高房价不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让人没房住。都要这样干,那法国瑞士、新加坡这些小国家,人民不都得睡马路,睡茅房?这住房问题,本身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个民生大问题。

 

  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你没钱买房子,那是你的事儿,睡大马路,你活该!但是,都要这样子,还要政府干什么?

 

  市场经济,有个负面效应,那就是哪一种东西要命,哪一种东西肯定要涨价,一涨就得离谱。你看是不是?吃的,涨!住房,涨!上学,涨!看病,涨!

 

  那些与民生关系不太紧的东西,也涨,但不容易离谱。打个比方,你家有个电视机,是过去那种“大屁股”式的,现在都时兴超薄液晶的了,可是,那新玩艺儿价高,你可以不买呀!那个“大屁股”式的破电视,你可以凑合着看呗!老百姓爱说:谁厉害咱不惹,啥贵咱不买。

 

  但是,你总不能不吃饭吧?你总不能天天睡马路吧?总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吧?总不能有病不吃药等着死吧?

 

  一句话说到底,哪样东西最要命,哪样东西非得涨得离谱不行!一根葱一块多,上医院看个感昌就得几百……

 

  说到底,这都是市场经济惹的祸!

  

 

中国搞市场经济,大势所趋,说一千道一万也是对的。但是,任何一个搞市场经济的国家,绝不可能让所有的东西都完全“市场化”,也得让政府出手!

 

  市场经济是一双无形的手,也是一双无情的手,但政府却是一双有形的手,有情的手。

 

  这住房上,同样离不开市场经济,但是政府也应伸出温柔的这双手,特别要以物业税的形式,实行一户一房,超面积征税,多超多征,利率递增,限制不合理需求,杜绝房产上的投资行为。不然,盖多少房子,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房价也不会真正回归合理。因为盖的房子多了,有钱人都买下来要么等着涨,要么租出去挣租金。这房子啥时候盖得够住?如果盖完房子,都让富人捂起来,等着涨房价,或者租出去挣钱,政府坐视不管,那不等于眼睁睁地看着富人欺负穷人!

 

  中国搞市场经济才二十多年,穷富差别这么大,世界历史上罕见。富人的钱不是好来的,这些都不讲了,也算是不计较“原罪”吧,但是,政府不能坐视那些挣了不明来历钱的人,欺负穷人呀!

 

  谁想挣钱,都可以!想在哪儿挣钱都没错儿!但是,在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大问题上,我们一定控制住,不能让这些“要命的东西”完全市场化了。这些要命钱,不能让人想怎么挣就怎么挣!

 

  政府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概念,等于说:要住房的都能住上房,跟有钱没钱,钱多钱少没关系。让居者有其屋才是根本。不能光在经济圈子乱转。因为房子还是个政治问题,拷问着政府是在“执政为民”或是“执政为商”。

 

  如果真是为了“执政为民”,房价一平米零元也不过分!

高房价也是政治问题

  “2010年以来,房价又上涨了。网民一直在叫嚷房价太高,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可我的房子现在卖得挺火,价格又上昂了。这是怎么回事?是谁买走了我的高价房?那天,一官爷家的美女,一次拿下我的半栋楼,50多套房,之后,他又倒腾出去了,留下六套还在。”

 

  这是北京一个知名开发商透露给郭一平的信息。郭一平认为:高房价问题,也是财富分配不公的表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财富增长加速的同时,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倾向。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

 

  蔡教授的话,是有根据的:

 

  其一,2007年5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国家50%—60%的财富。

 

  其二,2008年8月,美林集团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凯捷咨询在北京联合发布的《2008亚太财富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41.5万位个人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从财富平均拥有量来看,中国百万富翁人均掌握资产达510万美元,高于340万美元的亚太地区平均值。

 

  其三,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含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 5000万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在超过1亿元以上的富豪当中,有2932人是干部子女。他们占据了亿元户的91%,拥有资产20450余亿元。而考证其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权力资本。

 

  正是这种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格局,导致了中国的畸形消费现象。目前,畸高的房价成为财富过度集中的一种典型体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表示:“高房价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成长的主要障碍。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伤害着底层的人民,也开始伤害中产阶级。”副厅级干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应该算作中产阶级吧,他在6月20日表示,“以目前的广州楼价,有七八成广州市民买不起房。”他还以自己为例说明,“广州很多房子价格超过2万元/平方米了。我是副厅级职称,每月工资8000多元,两个月工资也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

 

  《法国大革命讲稿》作者、19世纪英国知识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阿克顿爵士说过一句被后人广为引用的话: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郭一平认为:当下的中国,改革的聚焦点,仍然是如何对过度集中的权力进行限制。“倘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就无法阻断这样的循环链条:社会不公平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然地阻碍科教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放缓,最后痛苦的承受者必然是底层百姓;老百姓的痛苦又会转化为对利益集团的痛恨,从而给社会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改革30年来,能够肯定的是,经济的总量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资源的分配,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向好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生前曾说,如果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那改革就是失败的。目前,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在周晓虹看来困难重重:“讲白了就是要对权力进行限制,但是在目前格局下,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而且,30年中间我们看到,经济总量在越来越增加,权力对经济的掌控是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格局不改变的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而不是越来越轻。

 

  郭一平认为:解决高房价,也要动根子。从根子动,也是有办法的,这得看政府的态度:

 

  一是开征遗产税。改革开放几十年,财富集中程度这么大,是人类历史上惊人的。非常之事,得有非常之举,否则,就会让穷富成为一种世袭,造成社会长期的不安定。可以征收80——90%的遗产税,让富人的钱回归社会,进行“二次分配”。

 

  二是开征物业税。一户一房,多住多征,利率递增。

 

  三是大力建设廉租房,大规模的,自上而下有一种硬性的量的指标。

 

  四是彻底开展反腐败斗争。注意“彻底”二字。

 

  五是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郭一平总结说:高房价,不只是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尤其对于当前,谈房价,光在经济圈子里乱转,永远找不到答案,更多的应该从政治上来考虑。

对于降房价,郭一平提出的建议

  1,开征物业税。一户一房,每人30平方。多住一平方,每月向国家交1000元的税。

 

  2,征收闲置税。房子空着不住人,每平米每月向国家交5000元闲置税。

  

 

3,征收房产交易税。房屋交易时,卖出价低于原购买价的,不征税。高于原购买价的,征收200%的税金。

 

  4,征收房屋租赁税。将房屋用于出租的,征收200%的租赁税。

 

  5,征收土地税。根据一户一房的原则,新购房屋属于自住,不超面积,税金为零。超面积购房,每平米每年向国家交20万元的税金,购房时一次交清70年的土地税。

 

  这样以来,市场上的多余房子,急着往外推,开发商盖的房子十年也买不完,也急于推向市场。政府又大力建设保障房,买不起可以租住政府的公屋。要这样干,要不几年,谁再说房价就显得没意义了,因为人人有其屋。

 

郭一平论教育

  加紧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们的教育之终极目标有问题。现在的教育并不立足于“人”的教育,仅仅是为了所谓的知识而教育。这是有了这一“错”,接踵而至的就出现了评价体系的扭曲。

 

  在错误的评价体系下,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家长、教师,受制于它,其所实施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对学生、教师的评判也就是出现了偏差,走了样。连带的人们对教育的核心体系的认识也就有了问题,也就是人的思想认识有了问题。

 

  从过去的政治说教演变为知识教育,这本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仅仅只有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立人”教育才是教育之本。教育本来是以育人为宗旨的,应该以“立人”为宗旨建立教育评价标准。

 

郭一平谈高学历就业

  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或低薪就业,原因有以下几种:

 

  

  

 

用人单位务实了

 

  随着近年来人才观念的进步,文凭在就业市场的优势越来越低,用人单位更侧重于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比较务实地来选拔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因此,即使是研究生也不见得就一定比本科生有太大的就业优势,更不用说拿到高薪了。

 

  不少用人单位对近年研究生的质量有疑虑

 

  研究生扩招后,导师的数量变化不大。以前是一位导师带两三名研究生,而现在一般一位导师带七八名甚至是十多名研究生。在某高校,一个导师甚至带了38名硕士研究生。这种情况下,不少研究生一年里难得见上导师几面,甚至出现答辩会上导师叫不出学生名字的情况。研究生多了,师资力量不足,势必造成社会对研究生质量的疑虑。

 

  研究生对读研目的片面理解

 

  现实生活中,研究生的择业期望值偏高、目标短期化和趋向功利化,把读研的目标片面地定位为高薪高职,把研究生文凭当作寻找理想工作的砝码,对工作的待遇要求远远超出了理性的范围。

 

  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大学生,说现在工作不好找,或者说薪水少,正在考研究生。似乎考研就是求职和拿高薪的不二法门。实际上,用人单位更加务实了,要的是实用性人才。这方面,不论是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和即将考研的大学生要认识到这一点,端正考研目的。如果仅为了求职和拿高薪,那么这个研究生值不值得考,就该“研究研究”了。

 

  研究生应用型培养模式缺失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大部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可最终能以学术为终身职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研究生走向了各行各业,而他们所接受的学术型教育无法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也是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不少研究生的学历与能力没有同步提高

 

  学历不等于能力,没有能力,不管多高的学历都会面临就业难。

 

  为此,本人认为,破解研究生就业难,应该从两方面努力:

 

  一、转变研究生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应对就业的有效方式。高校除了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应该加大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力度。

 

  二、研究生要转变观念,理性对待就业

 

  不必把目光过分集中在研究生的初次就业上,从长远来讲,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更有发展后劲。人才的成长必得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实践的锤炼。不必急着拿高薪,进好单位。

 

  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在学校期间,要以提高自身能力为本,不必太强调那一纸文凭。正如作家梁晓声给研究生的建议:与其问别人:“我考上了研究生为什么还找不到工作?”不如先问问自己:“研究生期间我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了么?”

 

郭一平谈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三部曲

  我要用自己在北京八年奋斗的鲜活案例,告诉你们踏入社会后,如何起步和跨越。尽管各人的情况不同,具体问题难以言说,但我坚定地认为,我总结的这个成功“三部曲”会带给你们有益的启发。

 

  第一步,定准职业,给别人打工

 

  来北京之前,我是个业余作家,在当地很有名气。到北京后,我要选择一项职业,这个职业要能发挥我的特长,是我特别喜欢干的,要是我事业的一部分。这样对于我本人,对于别人都有好处。我自己乐于工作,还能够快速成长,别人用着我也顺手。

 

  有些大学生,往往不考虑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不做职业定位,不考虑一生的事业,没有长远打算,盲目地找工作。谁给钱给谁干,谁给钱多给谁干。看见哪一行挣钱就一窝蜂地围上去。干来干去,啥都会啥都不精。年龄一大,水平又上不去,最后找工作就难了,更不说做自己一生喜欢的事业了。

 

  和我同时来北京的有许多人,他们就是这样,换了许多单位,干过多种职业,哪一样也不“专业”。随着一批批大学生走向社会,职场上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找工作越来越难,在北京站不稳脚跟,只得纷纷“打道回府”了。

 

  在这里,我给各位三项忠告:

 

  (一)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先学会一招绝活儿,再想着挣大钱!

 

  (二)世界上没有挣钱不挣钱的行业,却有你干好干不好的行业。你看这个行业很挣钱,如果你干不好,照样挣不到钱。你看那个行业不景气,你如果干好了,照样能够挣来钱。

 

  (三)先不要想着挣别人多少钱,先要想着能为别人做什么。把你的老板当作你的朋友。你对得起别人,别人也会对得起你。你能为老板带来一万块钱的利润,老板会给你3000块钱。你如果走了,老板这一万块钱上哪儿挣去?用你的“绝活儿拴住老板”,这才是最稳当的。

 

  在北京,我选择了编书这个行业。刚来北京,不管我经济情况如何,我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自己的“绝活儿”,决不乱干,更不去盯着“钱”去干活儿。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我特别喜欢干的,与我一生的事业无关的工作,给多少钱我也不干!

 

  我给别人打工,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北京编书,与在地方一个人写书,决不是一回事(这两者的区别大了,不用我多说了。与主题无关)。我要向别人学习,学习更多的东西。在这一步,我不太关心挣多少钱。我愿意多付出少回报,让别人觉得用着我“物超所值”。

 

  在同一个行业,我干了三年。以我这样的基础,还能耐着性子打工三年,一般人如何受得了?

 

  到了2004年,我上网一查,吓了一跳。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还有其它80%的省级图书馆,都收藏有我编写的图书。香港最大的中英文收费阅读网站竟有我一个人的图书360多本。

 

  为别人打工,练就了我一手“绝活儿”。

 

  一般大学生最难走的是第一步,主要是因为急挣钱,有的还急着挣大钱,心态调整不过来。当然,最容易走的也是第一步。如果降低心理预期,定准坐标,低薪起步,工作向高质量追求,目光放长远一些,这一步又是最好走的。

 

  走好了成功第一步,下一步呢?

 

  第二步,与成功的人合作

 

  如果你没有走好第一步,水平一般,别人就用不上你,何谈与人合作?

 

  我打工成功后,就开始与别人合作了。我负责编书,别人出资金发行。

 

  这二步,自己还是要多吃些苦的。要把工作质量上去,拿出人家满意的东西,以便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光想着自己挣钱,不关心产品质量,光干那些“一锤子买卖”,只能天天找客户,天天丢客户,最终步履维艰,导致失败。这样,还坏了自己的名声,再想东山再起也就难了。

 

  只要坚持“质量第一,挣钱第二”的原则,抱着“先帮别人挣钱,再去从别人手里拿钱”的思路,没有不成功的。抱着这样的原则和思路去做事儿,傻瓜也不会亏待你!

 

  第三步,让成功者为你去工作

 

  当你手里有了些钱,技术也尖端了。再找些已经成功的“成手”为你工作,你光去指挥,这就算完成了成功三部曲,这时候,你不就是“老板”吗?

 

  为什么第一步讲得多,第二、三步讲得少呢?这是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心态问题,这一步最难走。如果他们走好了第一步,下边的两步走起来,也可能比我走得更快。所以,后面的话我就不多说了。

  

 

编辑/发表时间:2011-08-09 16:57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08569.htm
贡献者:
李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