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盐,指日常生活中用盐很少,但仍不知不觉从别的食物摄入的那部分盐。油条、面包、调料中的味精、酱油都是“含盐大户”,一些糕点、蜜饯、饮料、挂面,甚至菜市场出售的湿切面中都含有“隐形盐”。
隐形盐 - 概述
隐形盐
生活中看得见也摸得着的“食盐”很容易被大家发现,要控制起来也很简单,但一些食物中有的“隐形盐”却容易被忽视。比如调料中的味精就是“含盐大户”,每100克味精中含盐量为20.7克,远高于人们印象中很咸的豆瓣酱、辣酱、豆豉等其他调味品。[1]
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3克,即可满足机体需要。食盐过多,钠在体内可以引起体液特别是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除了少吃盐外,避免食物中的“隐形盐”至关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食盐日摄入量为5克,中国建议的食盐的正常摄入量是: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摄入量不超过6克。用专门的控盐勺可以清楚计量,但如果没有控盐勺,也可以估算,一个普通啤酒瓶盖平装满一盖,相当于5-6克食盐;一袋500克的食盐,一家三口起码得吃一个月,控盐才算及格。
每100克味精中含盐量为20.7克,这20.7克是测定味精中含钠量再折算成氯化钠的结果,多摄入味精,同样加大引发高血压的危险。每日6克盐要把这些“隐形”的盐也算进去,所以生活中也应当少食或者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香肠和方便快餐食品等。[2]
漫说锐词:隐形盐
部分食品的生产工艺必须要加入含钠的辅料,比如饼干里本来就要加盐,膨松剂泡打粉里的主料是碳酸氢钠,饮料、切面、肉肠等食品中的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用来保护果蔬产品色泽的亚硫酸钠,用来防腐的苯甲酸钠;而有些食品加盐则是为了防腐和令食品的口感更佳,如面条中加盐,通常会增加其劲道的口感,而面包、糕点中加盐则可以中和甜味,让糕点更加适口。
更应该注意的是一些“咸甜口儿”糕点或菜品,在食物的调味当中,盐和糖之间有奇妙的相互作用,糖有减轻咸味的作用,所以“咸甜口儿”的食物中必定具有大量的盐,才可以唤醒我们的舌头,在糖中尝出一点点咸味。
调味品
现在炒菜越来越方便了。人们习惯利用味精、番茄酱、蚝油、酱油、甜面酱,甚至醋等调味品,来增加菜肴的美味。不过,这些调味品也都是含盐大户。
甜品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甜品不含盐,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甜品暗藏高盐、奶酪、糕点成胚后储存发酵前,表面是要抹上一层盐来腌制的,这是发酵和储存的必备工序。如冰淇淋,在其制作过程中,为了口味的完美会添加很多盐,只是浓郁的酸甜味把咸味覆盖住了,欺骗了味觉。
快餐
诸如鸡翅、比萨饼、薯条、方便面、牛奶饼干、油条等食物,都是高盐食物。以方便面为例,一包方便面的含盐量能达到6克左右。
熟食
隐形盐
如香肠、熏肉、鸡腿、午餐肉、腊肉等,它们虽然吃起来简单方便,但却含有大量的盐。
鱼虾类
咸鱼、虾皮、虾米、鱼片干同样含盐。
乳腐
红乳腐、白乳腐等。
坚果
炒葵花籽、小核桃、花生米等。
蛋类
咸鸭蛋、皮蛋等。
酱肉类
火腿、酱牛肉、叉烧肉、小红肠、午餐肉、腊肉等。
豆制品
臭豆腐、五香豆、素火腿、豆腐干、兰花豆等。[3]
食盐量越高,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就会越高,长期高盐饮食是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此外还可能引起胃炎、骨质疏松等疾病。
调查显示,与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者相比,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12克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将增高14%,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18克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2] 如果中国居民盐摄入量减少一半,估计每年全国可减少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死亡50万人。
隐形盐
1、只要多留心,能很容易帮自己和家人“减盐”:首先要知道每天盐的摄入上限;另外尽量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自己把控加盐量;再者买食品时多看看营养价值表和配料表,尽量选择低盐产品。有很多食品只列出了钠的含量,1g钠相当于2.5g盐,可以计算一下;要是在饭店,点菜时可以要求少放盐或不加盐。
2、菜烧熟后再放盐:炒菜、做汤时先别放盐,建议等到菜和汤做熟了,快上餐桌的时候再撒点盐。
3、以酸代盐:为了避免多盐而不影响菜的味道,尝试借助甜、酸来调剂食物的味道,同样能刺激食欲。
4、清淡本色:我们知道,有些菜少放盐味更美。就像蘑菇汤,越清淡越能衬出蘑菇的鲜香,而且蘑菇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不妨多吃。
5、大鱼大肉不放盐:有些人喜欢烧鱼和肉时多放盐,然后用白糖调味,这是错误的。因为鱼和肉本身就含有无机盐,所以在烹饪的时候尽量不放盐。
6、边尝边加盐:炒菜不要凭感觉放盐,最好尝一下菜味,确认太淡再加盐,每一次都只加一点点,边尝边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