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量与供给量

【需求量】可以使得需求者的某项需求得以解欲从而达到最大满足的物品数量。

需求是行为的动机,需求量是一项需求动机得以确立的三个要素之一。

一项需求的解欲与否和用于解欲的商品的经济变量如价值、价格等等没有关系,即商品的对消费者具有的效用和其价格等因素没有关系。价格仅仅是描述如何获得这种商品的方式。

需求量是由经济变量之外的因素决定的,比如对衣服的需求量是由气候、时间场合等因素决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是由饥饿程度和食欲决定的等等。

需求量的稳定性使得市场细分成为可能。

消费者总是以某一速度消费某种物品的,因此,如果把商品流看作是连续的,则需求量可以看作是需求速度曲线在时间坐标上的积分。当积分面积值达到效用最大即需求量时则需求速度曲线终止,即效用最大点之后没有消费行为发生,否则有悖于行为人是理性人的基本假定。

所谓需求量的常量特性就是指需求速度曲线下积分面积的稳定性,变化的只是需求曲线的形状。

由于“效用最大”描述的是需求者在某一个时点上的状态,因此基于解欲而定义的“需求量”是一个存量性质的概念。

传统经济学习惯将交换之中的两个交换者之一看作是需求者,并将两种商品之一看作是需求的对象物,而忽略另一个交换者的需求者角色和他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的存在。由此,将需求量看作是交换者之一对两种商品之一的需求量,认为它由两种商品之一的价格(对价值的不当称谓)所决定并随之而变化,这是错误的认识。

传统主流经济学把其定义的需求量看作是一个流量概念,这种认识导致无非在现实经济当中获得需求量数据。

 

【供给量】基于对所需求的商品的需求量而愿意支付的自有物品的数量。

供给是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在这种界定之中,供给和需求行为是针对一个交换者但不是针对同一种商品而言的,而是分别针对交换当中两种不同的商品而言的,因为每一个交换者都是对方商品的需求者而是自有商品的供给者。

由于供给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言的,因此,供给总是跟随需求而动的,是在交换者对两种商品的价值判断之下需求量的一个表现形式。交换者作为理性人,决定了没有脱离需求量而定义的供给量概念可以成立。

由于需求量和价格无关,表现为一个稳定的常量,因此成为市场规模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供给量也是一个稳定的常量,这为厂商决定供给量(投资规模或生产能力)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判据。

愿意支付的自有物品的数量和对所需求物品的需求量之比值,就是交换者的“底价”,是价格区间的一个边界。底价是由交换者的供求决定的东西,而非供求量由价格决定。

 

 

在理性人假定之下,供给者即生产者作为理性人,只会根据交换对方的需求进行生产,因此,供给量永远是追随需求量的。因此,在经济学当中,供给量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可以看作是需求量的函数。也就是说,不存在需求量不变情况下的供给曲线这种东西。所以,《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说:下一代的经济学鹦鹉只要学会一个词,即“需求”。

编辑/发表时间:2009-01-05 18:16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