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

简介

  马寅初(1882—1982) ,汉族,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嵊县浦口镇。当代家、家、家。1901年考入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留学, 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财政部当职员、在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 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教授。1938年初,任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校长,并先后兼任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我的经济理论思想和立场》《中国国外》《中国论》《中国问题》《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重版)》《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等。 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提高和人民的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搞农业电气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大面积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年谱

  1901年入天津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选学矿冶专业。同年与妻子张团妹结婚
  1906年赴美国留学,191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任北洋政府财政部职员。
  1916年任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19年出任首任教务长。
  1917 年,留学归来的马寅初又回嵊县老家迎娶了与女儿马仰班同岁的王仲贞。小学毕业的王仲贞比马寅初小22岁,当时年仅13岁。马寅初与两位妻子恩爱和谐,共生育有五个女儿、两个儿子,是拥有七个孩子的美满家庭。
  1920年,继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国立中央大学)首任商科主任之后,出任国立附设上海商科大学(现)教授兼教务主任,曾兼任总司券(总发行人)等职。
  1927年后任浙江省政府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并先后出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教授兼院长。曾任、、苏州东吴大学、重庆陆军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职业学校等校教授。
  1932年——1936年 任交通大学教授
  1948年当选第一任院士。
  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校长。
  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校长职务,居家赋闲。
  1979年9月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兼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

特别经历

   早年加入。曾参加。期间曾因抨击大发国难财遭蒋介石政府监禁。
  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等文章而遭到错误批判,1979年批准了北京大学党委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
  马寅初教授毕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综合平衡、稳定、控制人口等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人口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寅初,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的诤友。 童年时代,马寅初很想读书,更想到大城市去读书。而父亲马棣生认为马寅初聪明伶俐,一定要马寅初学管帐记账,继承“酒坊”家业,学做生意。为读书,马寅初经常挨父亲训斥、毒打,罚跪。“跪下也要去念书”,“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马寅初忍着疼痛一次又一次地反抗着。
  1899年马寅初进入“育英书馆”,成绩年年班上第一。他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03年他被送往美国公费留学,先入耶鲁大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为“强国富民”,马寅初在美国决定攻读经济,1910年他在耶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撰写的论文《市的财政》,轰动了当时美国的界和界,被哥伦比亚大学列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
  1919年马寅初返回祖国,怀着“强国富民”的理想支持进步,崇尚革新,声明“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和经济人才的培养,著书立说。他是中国最早研究的著名学者。1927年到1937年,马寅初南下浙江、南京、上海,以财政经济专家身份,参与对国家财政经济问题的研究,寻找症结的所在,谋求解决的办法,全力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1937年到1945年,马寅初继续以财政经济专家身份研究中国的财政经济,剖析蒋、宋,孔、陈“”的,撰文抨击“四大家族”趁民族危亡之机大发横财的罪行。抗战爆发后,马寅初拥护抗战,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马寅初的爱国行动、正义行为,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马寅初先后被关进、,最后被软禁于重庆歌乐山家中,直到抗战胜利才恢复人身自由。
  抗成胜利后,马寅初继续反对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主义,痛斥国民党政府出卖民族利益。当、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消息传来,马寅初愤怒万分,当即写了遗书,告别大家,孑然一身穿蓝布长衫赴南京中央大学讲演,用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当讲到物价飞涨时,指名道姓、抨击蒋介石,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国统区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他成了旧中国时代一个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 解放前马寅初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任教。他曾任北大经济系主任、教务长。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解放后马寅初先后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新人口论》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这篇论文是经过调查研究后写成的,它正确地分析了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原因,论证了人口增长太快同积累、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生育的建议和措施。《新人口论》发表后,引起全国强烈的反响。、一伙竟把《新人口论》诬为中国的,煽起全国规模的大围攻。马寅初理直气壮,出来应战,有人逼他检讨,他坚决拒绝,再一次发出誓言:不怕孤立,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说:“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止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沦》的正确性和预见性。1960年3月马寅初被迫辞职,离开北京大学,回到嵊州老家。1979年9月11日恢复名誉,教育部任命他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并被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历年出版的主要著作

  1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 1990
  2中国之新金融政策(上) 1939
  3通货新论 商务印书馆1947
  4新人口论 1997
  5马寅初人口文集 1997
  6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 财政出版社1958
  7新人口论 1998
  8马寅初抨官僚资本 1983
  9马寅初选集 1988
  10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 1980
  11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上)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2马寅初全集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3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商务印书馆2001
  14财政学与中国财:理论与实践 商务印书馆1948
  15中国国外汇兑 商务印书馆1930
  16中华银行论 商务印书馆1929
  17马寅初演讲集 商务印书馆1933
  18经济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1946
  19马寅初战时经济论文集 作家书屋1945
  20中国经济改造 商务印书馆1935
  21马寅初经济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1932
  22中国关税问题 商务印书馆1935
  23马寅初经济论文集 作家书屋1947
  24中国当前之经济问题:马寅初讲演 胶济铁路同人学术研究会
  25马寅初演讲集 商务印书馆1928

马寅初故居

  ——32号
  东总布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南小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二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朝阳门南小街和建国门北大街,长600多米,南侧自西向东分别与顶银胡同、贡院西街、南牌坊胡同相通,北侧自西向东分别与大羊宜宾胡同、宝珠子胡同、北总布胡同、弘通巷、北牌坊胡同相通。明代,与西总布胡同统称“总铺胡同”,因胡同内设有总捕衙署而得名;清乾隆时改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将胡同一分为二,西段称“西总布胡同”,东段称“东总布胡同”。
  东总布胡同32号,旧时的门牌是东总布胡同62号,在胡同中段南侧,整座建筑为西洋风格。围墙相对较高,西式街门面北,有五步台阶;院内主要建筑是一座二层西式楼房,楼房南面与围墙之间构成一个树木繁茂的庭院,典雅、宁静。
  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占地面积为1092.7平方米;共有房屋43间,其中楼房30间,建筑面积共计444.1平方米。此房购于1950年5月,经修葺马寅初全家入住。1951年6月,马寅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后,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自东城区沙滩迁至海淀区燕园,为避免远道奔波,马寅初被安排在燕南园63号居住。
  陈芳在《燕东园和燕南园话旧》一文中写道:“坐落在燕南园东南部的63号院,是一座别致的中西结合、中国南北方建筑风格结合的‘凹’字形平房建筑。63号院正门面南,前面有一大片开阔地,气派较大。整体建筑坐落在虎皮石台阶上,周边环绕都是一米左右长的花岗岩条石,建筑四角是仿中国木结构做法的钢筋混凝土半圆形柱子。正南门外有一个凹进去的门栏(中国南方风格,北方少见),两扇大门,两侧各有四扇中式窗户,相当对称;窗下墙(坎墙)是中国式的凹形,建筑层顶是西式钢筋屋架,呈直线三角形,上铺机器瓦(大瓦),但又有中国传统最尊贵屋顶庑殿的一点风格。建筑高度从台阶到檐口有4米左右,柱顶石是圆形,屋檐下突出石块是仿中国传统梁头,但上面没有彩画和雕刻,檩条用水泥制成。”“当年院内还有一个小型游泳池。”
  马寅初在燕南园63号居住期间,发表了《新人口论》,并因此遭到错误的批判。1960年,马寅初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又搬回东总布胡同32号。此时的马寅初已是78岁高龄,且在政治上被剥夺了发言权,如今叫做“”,满腹经纶而又刚直不阿的他,赋闲了。马寅初毕竟经过风雨,见过世面,能够泰然处之,他喜爱这样两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对于智者而言,赋闲至多只能标志宦海失意,决不意味事业无成。马寅初在赋闲期间,完成了百万字之巨的《农书》初稿,可惜《农书》初稿在“”中被家人所焚。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驾鹤西行,魂归道山。应了一句中国的老话——仁者寿。
  现在,东总布胡同32号为马寅初的后人居住。另外,在竹竿巷与青春路交界处,也有马寅初故居,现在已成为博物馆。(第二课堂活动处)前面还有一尊马寅初的雕塑。
  马寅初(1882—1982),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早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教务长,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有《马寅初演讲集》、《马寅初经济文集》、《中国经济改造》、《通货新论》、《新人口论》等著作存世。
  马寅初生于清光绪八年,在旧中国生活了近七十年,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由于仗义执言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过国民党当局的拘捕、关押和软禁,也受到过特务的恐吓与殴打,然而,马寅初不改初衷。一代文豪曾经这样称赞:“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当时的舆论界认为:“今日马寅初先生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声望和地位,可与过去文学界的巨人鲁迅相比。在争取国家自由、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马寅初与鲁迅一样,遭受着恶势力的仇恨,但却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之下,始终敢说,敢笑,敢怒,几十年来态度一贯。”
  马寅初为新中国的诞生欢欣鼓舞,并积极投身于共和国的筹划和建设之中。1949年3月25日,在欢迎主席、总司令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从迁至的仪式上,马寅初竟不顾会场秩序,跑向周恩来乘坐的吉普车,大声对说:“遵照你的指示,我已平安来到北平。”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马寅初喜欢以“兄弟”自称,而且,不分场合,也不论对象的年龄大小、职位高低,一概如此。
  有一个说法,有一次在开会时,马寅初向毛泽东提出请求:“要‘兄弟’把北大办成第一流学府,主席您就得支持我的工作。”毛泽东笑着问:“马老,您要怎样的支持呢?”马寅初说:“不要别的,只希望主席能批准,‘兄弟’点名邀请谁到北大演讲,就请不要拒绝。”毛泽东高兴地答应了马寅初的请求。
  有一个佐证,1951年6月1日,在北京大学的民主广场举行校长马寅初就职典礼,场面庄重热烈,马寅初在致辞中仍然自称“兄弟”,他说:“‘兄弟’既受政府任命我就依照政府意旨做事,希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完成我们的任务。”
  有一个制度,在马寅初主政北京大学期间,每年除夕都在大膳厅举行全校新年团拜会。新年钟声一响,马寅初准时出现在全校师生面前,或因兴致佳好,或因酒后微醺,总是红光满面,必以“兄弟”自称,向全校师生祝贺新年。
  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自然心系民生。他认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是中国的基本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守的一条定律,指出应该提倡,控制人口。他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而且认为人口问题“若不早为之图,难免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和不满。”
  孰料,马寅初的真知灼见却遭到了愈演愈烈的批判,直至被迫辞职。使人联想到唐代韩愈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面对批判和讨伐,马寅初公开表态:“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能拒绝检讨。”
  “拒绝检讨”,谈何容易。然而,马寅初做到了。
  1979年7月26日,播发了题为《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消息。此时的马寅初已经九十八岁了,历史终于在他活着的时候,有机会向这位勇敢而智慧的老人道歉。
  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指出人口多、资源少是我国一个很严重的矛盾。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为20%,以此推算,如不控制人口,5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他说:“人口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保住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办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他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结果受到错误批判。事实证明,马寅初的观点是正确的,批判他的后果是造成此后全国多生了几亿人。
编辑/发表时间:2009-03-16 03:07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丁蕾史学民卢向辉陈炼